<p class="ql-block"> 隔代教育浅议(发言提纲)</p><p class="ql-block"> 桑植县老年大学 谷利民</p><p class="ql-block"> 所谓隔代教育又称“祖孙教育”,是指家长(父母亲)因故而由爷爷辈家长对孩子进行的一种家庭教育。隔代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甚至是主要的形式,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如此。这里仅就个人所见,谈一点关于隔代教育的思考,抛砖引玉,就教大方。一、隔代教育应运而生隔代教育如果不作为一种主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早就存在。只要是三代同堂,就自觉不自觉存在。比如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有人说他比孔子的成就还要大。可以想象,他一定接受过孔子的隔代教育。但是,作为一种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家庭教育方式,这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隔代教育的出现无外乎是三种原因。一是自然形成。如前所述,一个完整的三代同堂的家庭,儿媳也在家,隔代教育仍然存在,这不是主流。二是家庭变故。父母亡故,或者离异双双出走,孙辈的教育及抚育的担子,都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这种情况不多。三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打工潮”的出现,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催生了隔代教育并成为主流,农村几乎是百分之百。这种情况如排山倒海,不可阻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二、隔代教育有名无实如前所述,隔代教育已如潮水之势,在广大农村铺天盖地而来。但是,如何进行隔代教育,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放任自流型。就说白了,就是大多数的农村爷爷奶奶,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他们缺少对孙辈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只能管孙子辈的吃穿住,如果孙子辈是学龄儿童,还管一下上学接送。其他如辅导功课,有意识的进行道德或者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无从谈起。这是目前,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普遍情况。二是基层政府创办的留守儿童学校。这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家庭教育”。但是,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更不是隔代教育,充其量只算隔代教育的替代品。其实是一种校外辅导。三是一些离退休老干部自己创办的留守儿童学校,这是志愿者行为。与前面相同。综上所述,后面两种,不管它是不是“隔代”,但都是名正言顺的教育,对受教育的儿童都有很好的作用。第一种情况,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连“隔代的家庭教育”都谈不上。所以,隔代教育的重视已经迫在眉睫了。三、隔代教育亟待研究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大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可喜局面。毕竟只是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仍然是成千上万。恕笔者直言,隔代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权宜之策。因为它有许多弊端。比如,一是因为爷爷奶奶的过分关心(溺爱),容易养成儿童的任性、自私、自我意识太强等一些不良性格和习惯。二是因为爷爷奶奶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限,不能早期开发儿童的智力。更重要要的是,儿童从小失去了父母辈的爱抚,造成因缺少亲情而出现的一些道德、性格上的缺陷。这是任何成功的隔代教育所无法弥补的。但是,隔代教育已经是挥之不去的社会现象。我们只能因势利导,用社会的,最好的是政府的力量,来开展如下当务之急的工作。一是制定政策,允许农民工转为城市户口,或者是允许农民工带子女到务工城市就读,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待遇,最大限度减少留守儿童。这才是治本的办法。二是在广大农村免费开办家庭教育“家长培训班”,提高这些爷爷奶奶的素质,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三是在村级、居委会等有条件的基层单位,开设留守儿童学校(辅导班),弥补爷爷奶奶的家庭教育的不足。四是请专家编印一些隔代教育的普及读本,帮助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爷爷奶奶照本宣科,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五是请政策研究机构,研究改进隔代教育的政策措施,让隔代教育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效。让广大农村儿童同城市儿童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沐浴党的阳光雨露,健康成长为祖国的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