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杨氏迁入时间考

漆溪小生

<p class="ql-block">话前篇:</p><p class="ql-block"> 一部清同治版的高安县志不足以了解清楚高安的历史,倒也可以从中窥探历史长河中高安发生的家国大事。在兵戎霍乱,动荡不安的世界,清朝以来,高安据查在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续修过县志,保存下来的有康熙版和同治版,同治版是康熙版的增补版!记录的东西也多些!</p><p class="ql-block"> 高安自汉高祖时期建县始!历经2000多年,虽朝代更替,疆域变迁,但也是附近几个县的政治中心,百业俱兴!自然就有人口流动</p><p class="ql-block"><u> 笔者自幼嗜书,热衷家谱。纵近十年之所得,了解高安杨氏历史悠久,人文蔚起,簪缨继世!清白家风,至今犹传不绝。既有名人题赠,亦有先辈佳章。整理杨氏族谱,结合高安县志,到翻阅85版高安地名志,三者结合,做出高安杨氏迁入考证</u></p><p class="ql-block"> 据宗长新街西港杨长兜,东子岗杨代武提供资料,最早一支卜居高安的杨氏是唐贞观时期,安义东岗人杨可遵携五子落业瑞州府万石乡浮桥东竹岗(现在的汪家乡浮桥东子岗,同治版叫东江)传至今,由于文革时期,族谱毁亡,中间世系无从知晓。</p><p class="ql-block"> 随之是北宋初期西蜀(四川)人杨坦(字履平)任殿中侍御史,后为筠州太守,至老居府后丛桂坊,从此分迁各处,后人以世德堂为号,传至今南北二郭十几村落。该支雍正四年拟定字辈为:祖德宗功远,源流庆衍长,昭穆既尔序,疏戚永如常,惟期子若孙,相续大弥康。</p><p class="ql-block"> 第三支是北宋末期庐陵湴塘人(现在吉水县)杨超武公和其兄杨超文公由湴塘来筠州居锦水街,超文公子启儒居蓝桥,超武生三子,长友乾(后裔居清江),次友德(后裔居万载,已了解有8代世系相同,待考证),幼友理,友理又生三子,长启贤任建邑令,后居三山(现在荷岭镇三山村),次启宗后裔居新塘(筠阳街办新塘杨村),幼启宣,为衡山教论,后裔居漆溪(蓝坊镇漆溪杨村)至今衍派数十村落,及今达八次续修家谱,脉络清晰。该支雍正四年拟定字辈为:鸿勲昭汉代,清誉尚留芳,继述承先志,其祥发自长。</p><p class="ql-block"> 第四支是南宋建炎时期四川人杨应渊,任筠州太守,性嗜山水,精通堪舆术,择居球花园,后至元时期村庄扩大到藻塘(现在的祥符镇藻塘村),衍变村落都在祥符镇附近和新建县同重庆酉阳等地。据该支1996年的《杨氏村志》提供信息,该支续修家谱达十次之多,无奈历经岁月沉淀,特殊时期,造成了该支世系应渊公往上接不上,中间缺失太重,成为藻塘支的一大憾事。该支字辈为:庆衍家声懋,名贤启运兴,宗功传作述,肃法定连登,士先敦孝友,国泰选才能,绍业贻谋远,云林卜永昌。</p><p class="ql-block"> 第五支是宋嘉定年间的四川人杨宜中任筠州太守,任满择基牛溪畔下定居。后裔分布高安境内和流寓湖南浏阳,该支烛香传承,名扬高安!族谱也是毁于文革,成了一个困扰该支的大问题,亟待解决世系对接问题。该支自始祖宜中公开始字辈如下:宜(缺2世)诚,祥立迖复,政友迪贵,惟德作求,介尔景福,用贤希圣,学以致禄。</p><p class="ql-block"> 第六支是元初筠阳路总管杨公登将军从豫章(南昌)来守筠,后卜居城南下坊(现在的南街宜齿附近)!至今分布村落十几个,该支明初首创家谱,历清至今,达六次。公登公以上世系,有待考证梳理清楚。该支字辈为:一春允仕政,百世嗣昌徽,孝友承先训,诗书启后谟。</p><p class="ql-block"> 第七支是伍桥洋源江尾支,迁入始祖必坚公,粗略翻阅江尾族谱了解到!他们是从庐陵湴塘到九江沙港口,再从九江沙港口卜居高安北乡,长敬忠公分居伍桥洋源江尾,次爱忠公分居村前青江。江尾支至今分布的村庄有华林章山,华林太溪,华林濂田,村前青江!</p><p class="ql-block"> 第八支是元末时丰城人杨邦佐为筠学馆主事,于明洪武四年其子原鼎入赘高安郜氏,居于西门大路(现在的三联高安大路杨村)其后分衍出八个村落,其中石脑龙口杨村,为目前高安最大的杨姓村,人口过千!该支出了早期中共人物杨实人。该支字辈为:青云志益翘,文成先立品,孝友大名昭。</p><p class="ql-block"> 第九支迁入高安的(作为散支介绍)目前了解的是灰埠镇五里大队杨家井杨氏,在清晚期从上高徙居高安杨家井!150余年历史,由于出来的祖公年纪小,没有记住辈分,只能回忆老居的环境,好像是上高那边靠近灰埠的一条杨家河?信息有待更改,该支迫切需要寻根!</p><p class="ql-block"> 第十支是前不久發掘的筠北南浦莲塘杨村,据该支宗亲杨云龙口述知道,该支与吉安新干县一支杨氏合修宗谱,估计是从新干徙居过高安,该支字辈为:庆拜军恩普,名贤道德彰,忠宗宜远绍,百世自留芳。</p><p class="ql-block"> 第十一支为灰埠镇铜塘杨村支系,查丛桂坊分支塘南谱知,该支与他们字辈不一,说从湖北过高安,倒看到铜塘支谱前五世为<u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彦,邦,廷,斯,重</u>几个字,与我支三山老居字辈一致,大概推断为一支,其中原由,待后面对接铜塘宗亲再作注释。</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支为黄沙港铁团周杨村支,该支据说上次有和牛溪支讨论过合修宗谱,因为字辈不一,意见不统一,没有合修成,该支出自那里不得而知,需要稽查以明杨氏族众。</p><p class="ql-block"> 第十三支是祥符镇车坊杨氏,该村七姓在一起,杨姓6户人家,根据宗亲杨鹤口述,大概是从四川麻仁过高安!提供的墓碑信息不知是那个先祖,立碑时间为乾隆五十一年!字辈大致有:遇(议)–显–登,逢–恩清,族谱毁于破四旧时期!大致迁徙时间为明末清初!</p><p class="ql-block"> 话后语:人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从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始,上下五千年长河。人类繁衍生息,才构造现在的局面。杨氏本姬姓也,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后伯侨归周,封杨候,子孙因以为氏!杨氏分布在弘农郡,河内郡,天水郡,全部都是北方地带!迨西晋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杨氏随历史潮流批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成就了第一次杨氏大规模迁徙。随后改朝换代之际,百姓流离,在所难免。如靖康之难,元末明初移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p><p class="ql-block"> 家谱以前称为家乘,战国时期杨氏祖先杨朗【杨章之子】就编有家谱传世(出自世说新语)其后唐太宗李世民,宋真宗都做出了修谱诏书文告!天下姓氏纷纷效仿。欧苏之体尤为所推崇。五世一代,条分缕析!五世之外另自别开!大宗小宗由是而来。到明初,高安杨氏谱碟纷纷草创!如下坊应己应时为主修的下坊杨氏宗谱、三山宣德时期的乔望公主修的杨氏宗谱……先人在当时依据国史馆资料,墓碑记载,家传口述上溯几百年甚至千年的世系尚且不尽如人意,况且兵戎鼎革之际,族谱或炉于火,或焠于兵……一套完整的家谱流传,易之不易。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各地城建改造,不时挖掘以前历史,来补充梳理家谱资料!但还是有很多疑点,难点有待解决。以上是笔者整理的高安杨氏支系来龙去脉,如有不到之处,望各读者提宝贵意见!</p><p class="ql-block"> 寥寥数语,虽有搜罗之功,但对于高安杨氏的了解,还只是汗牛充栋,微不足道!谨借助高安杨氏筹备会平台,望他日高安杨氏宗谱研讨联谊会早成立,更好的为高安杨氏宗谱寻根文化,增光添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漆溪小生辛丑立夏记于赣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