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尽了风流扬州。</p><p>古之扬州称广陵、江都、维扬,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据《左传》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这是已知扬州城最早的文字记述。</p><p><br></p> <p>多次去过扬州,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与向明中学的年轻同事的自行游……</p><p>大概是85年的“五一”节吧,我识相起见,特意在前面的期中考试中主动多加几场监考,然后没有任何请假手续,四个人来了一场说走就走,到附近的镇江、扬州、南京走了一遭。</p><p>到镇江后天下起了大雨,因为镇江到扬州还需要摆渡,我们就在江边找了一个条件很一般的旅馆,虽然不是大统铺却四、五人一个房间,与陌生人交错着入住。</p><p>下午先去了长江边的北固山。</p><p>烟雨茫茫,锁住大江,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万千风光。远处长江航道停泊着许多机帆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p><p>北固山喜的就是此情此景怀古,悲的则是人间沧桑弹指一挥间。如今再去北固山,收门票,修缮如新,还有刘皇叔招亲的庸俗布景,因江边不是长江主航道,航道无船,白云悠悠完全辜负了历史的记忆。</p><p>向明同行的那位老兄素来花头比较透,突然说人不舒服了,不知道是肚子疼还是头疼,反正不愿意再动了。我好心好意地找了一些治胃疼的药给他服下,后来他硬说我给他吃了安眠药,使他昏昏然不知其所以。</p><p>因为有昏迷的趣闻,他平时说话动作频频惹人发噱,加上生肖属鼠,穿着一双略微嫌大的船鞋,“米老鼠”的雅号一直叫到现在,简称“老米”。</p><p>“老米”返回住宿地,我们赶去焦山。滂沱大雨迫停了摆渡船,有些扫兴,我再次领略了雨中大江东去别有一番的魅力。</p><p>后来去焦山江心岛,知道《瘗鹤铭》摩崖石刻的故事。听说凡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书法摩崖石刻,拓了此铭而去。后来遭雷击滑坡,碑文下半截落入江中,再后来,上半段也消失了。</p><p>南宋淳熙间水里捞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捞出五石七十余字。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又发现了“欠”和“无”二字。2008年再次打捞,故事注定会有后文。</p><p>人生有缘,一定要见一见瘗鹤铭。</p><p>这一带美食,哪怕是一碗光面,放上猪油和虾子酱油,也鲜美无比,带了光面给“老米”,上海话“面”“米”同音,“米兄”再次实锤。</p><p>第二天天还未放亮,摆渡出发下扬州。这是第一次到扬州,清晨溜达在运河边心情舒畅,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小巷深深,马桶车从“弹夹路”上经过,轰隆轰隆,年轻人又开起玩笑……</p><p>四月春风拂面,丝丝暖意,直奔瘦西湖。清代钱塘人汪沆 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五亭桥很独特,据说月半时分可见到五个月亮倒影,无缘得见,却使我想到曹雪芹“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望”的佳句。过二十四桥,一路桃红柳绿,风光这边独好……</p><p>到达南京已经是4.30号的傍晚了。老的南京火车站在玄武湖对面。出了火车站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火车站周围找旅馆,不料连问几家都没有空铺了。去新街口等中心区又没有把握,无奈之下决定在火车站里孵一晚。对于知青过来的我而言,这是芝麻小事,去龙虎山修水库当民工,经常在鹰潭火车站过夜,只要找到长条凳躺下,流浪汉生活不过如此。</p><p>但是那晚车站人头拥挤,只能靠壁睡在冰冷的水泥地上。白天暖和夜晚凉,寒意阵阵,也不知是否眯了几分钟?</p><p>天刚蒙蒙亮,我提议乘头班公交去中山门,然后沿着老城墙奔中山陵。回溯到71年的夏天,我与插兄上庐山下长江,在石头城就走过这条路。</p><p>提议通过,到达中山门时还早,人踪稀少,空气负氧离子充足,一夜疲倦一扫而光。</p><p>斑驳陆离的城墙是历史的见证,青苔与爬山虎竞相攀爬在老砖上,鸟声啾啾,满眼清翠。经过部队的兵营,廖仲恺先生的墓,在灵谷寺无樑殿叫喊几声,来到雄伟的中山陵了。</p><p>中山陵两旁的柏树特别奇怪,张开的大枝分别侧身于中央,形成夹道注目的态势,为国父的尊严添上庄重肃穆。</p><p>下午到玄武湖,休息一会,然后乘着小船到达对岸,踏歌上火车,回到上海。</p><p>这段经历,向明知道的人不多,倒是“老米”的故事越传越广,添油加醋,甚至一些学生都知道了……</p><p>此文乃过去的回忆……</p> <p>36年过去了,再次来到瘦西湖。</p><p>瘦西湖精致、雅致,非常经看。东南西北四个门,从东门进,但居然忘了何门而入,四门都转了一圈,精疲力竭。</p> <p>五亭桥边上的白塔,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都是清皇家藏传佛教的象征,据说乾隆下江南时候匆匆所建,有点敷衍了事的应付。</p> <p>想到顽皮的韦小宝,年轻一代大概会在他身上联想扬州的繁华吧?</p> <p>公园种着许多日本红枫,春天点缀的丰富多彩。</p> <p>盆景园外。</p><p>扬州盆景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独特造型,关键在于精巧的剪扎技艺,正是凭着这套严谨的制作技艺,屡屡在全国盆景大奖赛中摘金夺银,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又被确定为全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p> <p>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p><p>五针松……</p> <p>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p> <p>东关街。原是一条石板路,扬州老字号手工业和商业店铺特别多,记得扬州八怪中的金农记述中提到过此地。</p> <p>现在发现宋朝的瓮城。</p> <p>跟着黄包车走一遭……</p> <p>扬州“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其实就是汤包,用管子吮吸包子里的蟹粉肉汁。水包皮就是孵混堂了。</p> <p>三把刀中有一把契脚刀。</p> <p>扬州一中的后门。</p> <p>中国四大名园之一。</p> <p>很喜欢镇江,甚于扬州。</p><p>镇江在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p><p>西津渡值得一去。</p><p>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p><p>此照片拍摄的是元代的一个石塔,它见证了“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 <p>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镇江开埠,建英国领事馆,列强势力开始沿长江而上了。</p> <p>俯视</p> <p>锅盖面,就是在面汤中压入一个小锅盖。</p> <p>李公朴故居</p> <p>上北固山,这个铁塔镇住山路。但没有挡住当年甘露寺求婚乔国老的刘皇叔?</p> <p>只见秀丽不识雄奇了。</p> <p>北固塔用楠木新建</p> <p>煞风景的后面楼房</p> <p>记得以前来此地,还有人工的招亲塑形,俗不可耐。</p> <p>焦山是此行的重点,就是一睹瘗鹤铭。</p> <p>江边不知还有多少崩塌的石刻?</p> <p>寻找瘗鹤铭的原址,应该在这一片山体上。</p> <p>康有为的字迹</p> <p>乾隆御碑</p> <p>终于找到碑林了,在定慧寺右侧的深处,进去人并不多。</p> <p>魏法师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立于唐仪凤二年(六七七)十一月十五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完好的初唐碑刻。该碑于一九六一年由丹徒华阳观迁移至焦山碑林。</p> <p>米芾的真迹</p> <p>苏轼</p> <p>文彦博</p> <p>晚清郑孝胥,大书家。</p> <p>王世贞的行书</p> <p>难得一见的吴佩孚的字。</p> <p>瘗鹤铭现存93字,11字不全。</p> <p>《瘗鹤铭》书自左至右,原文12行,每行23字或25字不等,其内容是一位隐士为一只死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此铭字体浑穆高古,用笔奇峭飞逸。虽是楷书,却还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铭书自左而右,与碑不同,刻字大小悬殊,结字错落疏宕,笔画雄健飞舞,且方圆并用,无论笔画或结字,章法都富于变化,形成萧疏淡远、沉毅华美之韵致。</p><p>《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p> <p>瘗鹤铭的书者,一说东晋王羲之,一说南梁陶弘景,一说唐朝王瓒,至今没有定论。</p> <p>黄庭坚以瘗鹤铭为“大字之祖”。</p> <p>镇江还有一个南山景区,修竹凝妆,倒也雅静,与刘勰有关,曾经开过文心雕龙的研讨会。</p><p>扬州镇江都是江南名城,每一次去都会有一些新发现,期待着下一次不一样的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