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西湖一一绿楊荫里白沙堤

揚子船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景区面积,49平方公里,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公里,湖面面积6.38平方公里。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楊公堤、赵公堤把西湖隔成数个水面,西湖成㮋圆形,平均水深为2.27米,最浅为1米。天然地表积水为金沙涧、龙弘涧、赤山涧、长桥溪等四条溪涧。西湖景区有100多处公园景点,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有60多处国家级、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有断桥、雷锋塔、钱王祠、净慈寺、岳飞庙、苏小小墓等著名景点。2007年西湖名胜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AAAAA景区,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围绕西湖公园景点众多,但主要有断桥、白堤、苏堤等。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习惯上称里西湖)与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连着北山路,另一端连着白堤。断桥得名于唐代。其名由来,一说孤山路到此而断,故名断桥。其实,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孤山蜿蜒到这里,只有一小木桥与湖岸相连,天长日久木桥易烂,百姓来往十分不便,桥头有一段姓夫妇,男人白天在湖里捕鱼,妻子开一小洒館,卖自家酿的土酒,但洒味不佳,生意清淡。有一天一位衣服烂缕白发老人,来此求宿,段姓夫妇看其可怜,就同意他留宿,还烧了新鲜鲤鱼,自家酿的酒,招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酒足饭饱,倒头便睡。第二天告辞,临别时拿出三颗红色酒药说,用这三颗酒药可酿得好酒,说罢便告辞而去。段姓夫妇用这三颗酒药果然酿得好酒,酒色猩红,酒味甜醇无比,香味诱人,从此顾客盈门,段氏猩红酒名满杭城,酒店天天顾客盈门,生意出奇的好。很快他们就拆掉茅舍,盖起了酒楼,段氏夫妇商量要好好答谢老人。星转斗移,一晃三年过去了,这天天下大雪,老人又来到段氏酒楼,夫妻二人喜出望外,要留老人长住,老人第二天就要走,夫妻无奈,捧出300两纹银答謝恩人。老人说,我一个孤寡老人,要钱何用,你们还是把钱用到需要的地方吧。说罢飘然而去,行至桥上,桥梁忽然断为两节。而老人泰然自若行走在湖面上。夫妻二人知道老人非凡人。他们记住了老人的话,便拆了木桥,造了一座石拱桥,从此以后百姓游湖就方便多了。久而久之,百姓感谢段氏夫妇,就称为段家桥。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断桥。桥北面设有碑亭,亭内立有"断桥残雪"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雷锋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㦤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子而建。相传是纪念皇妃生皇子而命名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山锋为雷锋,人们逐渐称其为雷锋塔。南宋时期,雷锋塔为颇受青睐的胜景之一,明朝日本倭寇侵略我东南沿海,杭州亦遭战火,日寇焚烧雷锋塔,导致雷锋塔只剩砖身,通体赤红,一派破败苍凉。清朝前期,《白蛇传》故事传说兴起,雷锋塔因年久而成为残缺的美而风行一时,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光临,《白蛇传》的故事更是兴盛一时。旧雷锋塔因年久失修于1924年坍塌。雷锋夕照胜景从此名存实亡。199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雷锋塔。2002年雷锋塔重建峻工落成。新塔高71米,其中塔基9.8米,塔身高45.8米,塔刹16.1米,塔基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29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9平方米。塔身设计沿袭了旧塔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制式,外观是八面五层楼阁塔,保留了宋代原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凤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齐全。游客登上新塔,碧波荡漾的西湖、秀丽端庄的汪庄、绿意盎然的湖心三岛和杭城的新貌尽收眼中。而站在西湖南岸湖滨路远眺,雷锋塔敦厚典雅,保俶塔仟细俊俏,两塔南北隔湖相望,更增添了西湖的无穷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白蛇传》传说已久,在清代白蛇与许仙的故事又有一些新的内容。在宋朝的镇江市,白素贞是修炼千里年的蛇妖,为了报答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一人型欲以身相报,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来到镇江,白蛇施展法术将自己化为美艳动人的姑娘,且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结为夫妻。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听了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照法海和尚教给他的办法,在端午节那天让白素贞喝了带有雄黄的酒,结果白素贞显出了原形,许仙被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了仙草灵芝又救活了许仙,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起来,白素贞与小青一起去金山寺法海斗法,水漫金山,企图救出许仙,却伤害了其他无辜生灵,触犯了天条,白素贞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并压在雷锋塔下。多年以后,白素贞儿子成年后并考上状元,在塔前祭拜母亲,并将母亲救出,全家团圆。这一传奇故事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一外孙女在深圳,她的女儿尚不满10岁,在小时候就是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杭州,专门来杭州游玩了西湖,断桥和雷锋塔,亲身体验美丽的西湖和白素贞与许仙的故事,才心满意足离开杭州回深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白堤的名字来自白居易。白堤原名白沙堤,为贮存湖水灌溉农田而建,过去以白沙辅地,所以称之为白沙堤。早在一千多年唐朝,西湖就以风景优美而著称,人们以为这条堤是白居易主持修建的,就叫它白堤。实际上白居易在杭州任刺使时,在旧日钱塘门外石函桥附近修建了一道堤,称为白公堤,已被历史湮没了,找不到任何痕迹。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白堤与历史上的白公堤虽然不在一个方位,但是杭州市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这位对杭州市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市长,仍然把它命名为白堤。白居易在杭州任刺使近三年(公元822一825年),政绩卓著,百姓口碑甚佳,唐敬宗又钦命白居易为苏州刺史。白居易除了留下政绩于杭州,还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至今仍然被称为经典。其中之一就是这首《钱塘湖春行》,下图就是这首诗的拓片,是赵玄荒院士楷书石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孤山寺白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早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草浅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刺史或知州的历史名人不泛其人,但最附盛名就数唐朝白居易和宋朝的苏东坡了。白居易不但给杭州留下了有口皆碑的政绩,还留下了这首名篇。孤山座落在后湖与里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公亭建于唐贞观元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一处胜景。一日,白居易来到贾公亭西畔,放眼望去,初春的西湖,湖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连绵不断的春雨,看湖面比冬天好象上升了不少,这种感觉只有常来常往,对西湖比较熟悉且深刻理解并亲身体验才能写得出来。此刻白居易感觉脚下平静的水面和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水墨西湖图。正当诗人沉静在默默欣赏静于处子的西湖神态中,耳边传来了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声,打破诗人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间收了回来,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处在春意盎然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黄莺是公认的春天的歌唱家,听着那清脆悦耳的歌声,使人感到春天妩媚的气息悄悄的到来。燕子是候鸟,它是春天的使者,它们随着春天的步伐一起回到自己的家乡,忙着重建自己的家园,迎接新生活的到来,看到它们飞进飞出的搭建燕窝,用一个"啄"字把燕子忙碌碌的神情写活了。到处莺歌燕舞,一派春天繁忙的景象跃然纸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风吹花而使其乱,乱得把赏花人的眼都迷住了,此花之美非比寻常,这种极富情感色彩和极富生命力的描写,感染力太强了。这种写法也只白居易独树一帜。而这正是诗人欣赏西湖美景切身感受。郊外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遍野的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诗人眼花神迷。"乱花渐欲迷人眼"是诗人深刻体会后由衷发出的感叹。"浅草才能沒马蹄"一句是写诗人与三五好友一起信马由缰在白堤上踏青,春天的白堤两边青草浅长,春风和拂楊柳,桃花尽情开放,断桥残雪故然。诗人一边赏景一边与友人谈天说地,流连美景,不经意间马蹄的"得得"声听不到了,诗人马上意识到马蹄声被浅草没收了。细微之处见精神,可见诗人处理各种事物的心思有多么细密。白居易在西湖的美景中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古往今来,西湖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无比美妙的风光,春夏秋冬各俱特色,各显其妙,有无数人见证了西湖独一无二的美景,可到头来也只有几幅作品能广泛传诵,而白居易有一副发现欣赏美的眼光,才能在无数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发现西湖动人美妙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堂。(本段文字摘编于百度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与西湖的缘分很久,如今已经有50多年过去了。还记得第一次与西湖见面是1970年早春,部队因为战备任务需要从浙南的丽水调防到杭州,进城前在兵营中村整训。春节后的一天,突然彤云密布,一夜之间,大雪覆盖了整个世界,山头上、屋顶上、操场上、马路边都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一片晶莹世界,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真是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在太阳的照射下折射出多彩的光芒。我正在总机室值班,父亲意外来到部队看望我,原来父亲因为出差南京,顺便来杭州。父亲就住了一夜,第二天就离开中村到杭州,买了下午三点去南京的火车票,父亲抬腕看看表时间还早,就说:我也是第一次来杭州,我们一起看看西湖吧。于是我们从火车站坐7路公交车到湖滨下车,沿着西湖边散步聊天,父亲说说家乡和家庭情况,我说说在部队学习工作。一边走一边聊,一边赏西湖美景。在杭州有一个说法,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雪西湖。说的是西湖在一年里下雪的天数很少,下大雪就更少了,所以大家都特别珍惜喜欢西湖的雪景。湖边虽然寒冷,但玩雪游湖的人还特别的多,青年忙着打雪仗,孩子们忙着堆雪人,老年人则步态从容,饶有兴趣地观看雪后西湖的千姿百态,千娇百媚。雪后的西湖太象白娘子了,通身雪白无暇,立于天地之间,行走于白堤之上,伫立于断桥之侧,风姿绰约,风衣和束带在寒风中微微飘动,长发飘飘,婀娜之中带有一股英气;小青则身披斗蓬,仗剑其侧后,同样迎风而立,英姿飒爽,目光中聚有豪气而不泛娇柔之美。她们是设巧计路遇许仙?还是许仙受法和尚的蛊惑离开白娘子,惹恼了白娘子和小青,二人在此等候许仙而问罪于他?从她们游移不定的神情来看很难判断……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断桥残雪,我从幻觉中回过神来,父亲看着我有些迷茫,我打马虎眼一笑而过。断桥残雪碑依然挺立,只是有些陈旧,湖中有很多枯荷在雪中瑟瑟,雪未化冰已结,整个西湖变成了冰湖,湖边的梧桐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发出"嗖嗖"的声音,淡淡的阳光没有一点暖意。但今天的游客特别多,可以说是摩肩接踵,人流滚滚。断桥有一段上坡路又有一段下坡路,冻雪很滑,人群中不断有人摔倒,好在有厚厚的棉衣,又有厚厚的积雪,摔伤的情况很少,有些小孩故意就坐在地上滑雪取乐,趣味盈然。看着父亲穿着不厚的棉衣,我问父亲:"冷吗?""不冷。"父亲回答。是啊。父亲还只有48岁,正是盛年。看着父亲挺直的身板,在寒风中热气腾腾的样子,我打心眼里高兴。我们漫步走上白堤,两边的垂柳枝条上已经长出嫩嫩的黄芽,透露出春天的气息,桃树枝杈上已有小小的花苞在渐渐露头,嫩红的蕾尖正在眯着眼偷偷的看着这个世界,雪花轻轻的飘落,没有一点声息,落在脸上有一丝冰凉的感觉,周围迷茫一片,只听见脚下"吱吱""噗噗"的踏雪声,每个人身后都留下深深地脚印。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平湖秋月。沿着湖边的廊桥三弯九拐来到望湖亭,雪依然扬扬洒洒,望湖亭、西湖,湖天一色,是大雪把大自然装扮得如此美妙。平湖秋月,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顾名思义即秋天月明之夜,站在望湖亭(楼)前,高阁凌波,倚窗抚水,极目瞅天,碧空如洗,一轮皎洁的月亮挂在遥远的天穹,月光洒在平镜似的湖面,秋风送爽,水月镜花,琼楼玉宇,相互交映,不知今夕是何年。其实美景又何止在秋夜呢,我们站在望湖亭前,背靠孤山、栖霞岭、保俶山,面对玉皇上、雷锋塔、城皇廓、静慈寺、苏堤,纷纷扬扬一片银色的世界,湖中三潭印月在风雪中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游船在玉雪纷飞中穿行,一群水鸭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凫行,更增添了游人的兴趣,游客划着小船,向鸭子戽水逗乐,鸭子也不避开,似乎乐意与游客游戏,它们与游船保持一定的距离,若即若离,玩得开心时就发出"嗄嗄"的叫声。西湖水面不时的腾起一片片白茫茫的水雾,游移不定,时而贴水面移动,时而又腾空而起,袅袅而上,这样的水天泽国美景让人难以忘怀。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眷写在望湖亭上的这副楹联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平湖秋月的美四季不同,各个朝代都有诗人诗作留传于世。现摘录清朝乾隆皇帝一首《平湖秋月》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水秋生绿似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蛾泻影镜光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待予重命行秋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饱弄金波万里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湖秋月变化万千,气象万千,醉迷游人万万千千。真可谓: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