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 杨楼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章为原创,若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否则侵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杨淞,字公瑾,籍贯南康府建昌县依仁乡白沙村(今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明朝初期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属京官系统。东冈杨楷公二十二世孙,生于元朝泰定丁卯(1327年)九月二十四日。据《南雍志》(卷一 五十二):“淞,南康建昌人,少游郡学,通五经,郡守以经明行修,举擢翰林院侍书,還博士属司业。最有名时及正师席,亦能其官。”也就是说“杨淞,南康府建昌县人(当时安义尚未建县),年少时离开家乡来到太学行修,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典籍融会贯通,郡守因为他通晓经学,品行端正,便推举杨淞为翰林院侍书,后来升为博士,又做了司业。最辉煌的时候,名列正师席,能力也与其官位相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杨淞父亲杨宗杰(1297-1372年)为元朝奉议大夫、翰林侍制。元朝至正戊子(1348年)他因为父亲是朝廷重臣,因而获得“荫贡”,就是说他因为父亲的原因而获得入国子监读书的资格,之后通过了国子监举行的毕业考试,担任渔阳尹(现天津市蓟州区、“尹”即太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元朝至正八年戊子(1368年)元朝灭亡,作为前朝旧臣,只能潜藏,他来到庐州舒城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明朝洪武癸丑(1373年)全家人一起来到舒城县定居。后来他又参加明朝科举考试,并中得举人,洪武壬戌(1382年)被授于翰林院侍书,洪武癸亥(1383年)授国子监博士,后又获授国子监祭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明太祖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五载:明洪武十九年丙寅(公元1386年),皇上朱元璋敕命国子监学正吴起署祭酒博士、杨淞署司业学录、张毅署监丞事 。皇上面谕之曰:“太学国家育材之地,天下人材所聚,为之师者不专务记问博,洽在乎检身饬行,守道尊严,使之敬慕,日化于善,则贤才众矣。盖师严则道尊,道尊则德立,昔胡翼之为太学师严条约,以身先之此,最可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一次阳春三月的游宴会上,向杨淞下旨当场作应制诗一首,这相当于皇帝朱元璋的即兴命题诗词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奉殿侍宴应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明朝·杨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宫树春深绕万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锦衣促召日初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銮舆暂驻开黄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衮服遥瞻拥绛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宝瓮赐倾天上酒,</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金瓯催进雨前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侍臣有幸龙颜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海于今浑一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子监祭酒杨淞奉朱元璋圣旨作此应制诗。这首七律诗韵律优美,平仄对仗工整,两处典故“宝瓮”与“金瓯”完美对衬。整个诗词气势恢宏,瑰丽多姿,诗词大意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阳春三月,已是深春,宫廷里芳草树木花团锦簇、相互缠绕,万花齐放、五彩缤纷、一派灿烂绚丽的景象; 锦衣卫奉皇上旨意,催促我快点,今天皇上召见,这时太阳刚刚西斜,落日的光辉洒落在宫廷大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来到这里,看到皇帝的车驾暂时停下,面对天地乞愿黄道吉时,一切顺风顺水,万邪避退,无病无灾;天子的礼服,远远地看去,簇拥着夕阳里天空的彩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皇上赐宴,举起象宝瓮一样的酒杯,赐于天上才有的美酒;金瓯一样的茶杯,催促着倒满浓郁芬芳的春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皇帝左右的大臣是多么的荣幸,皇上心情是多么的愉快;从今以后江山一统,四海之内亲如一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以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宝瓮:传说帝喾时,丹丘国所献的盛酒的玛瑙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金瓯:金盆,《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后用“金瓯”比喻国家完整的大好河山,雨前茶指谷雨节以前采制的春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应制诗,也叫“应和诗”,是我国古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主要是宫廷游宴的应制或者科举考试的省制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除主要的歌功颂德外,也有少数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这里杨淞是奉旨陪皇帝游宴的时候,应皇帝朱元璋的旨意而写的一首应制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杨淞,因与户部主事杨隆共同主持东冈杨氏第五届修谱,从都城南京回到家乡东冈。这期间他建立洪源书院,到这里来读书的学生不但有杨姓人,还有附近其他姓氏的人。从这里出去的学生,许多都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功名,突出的有明朝天顺八年甲申(1464年)彭教榜进士袁镐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学生。袁镐的籍贯是明朝时期安义县依仁乡白沙村东麓(1970年4月划入湾里罗亭镇名山村排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杨淞去世于都城南京,由儿子杨柱和侄子杨楫从南京护送灵柩回长均白沙老家安葬。杨淞任国子监祭酒的时间有待考证。因为《明史》记载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五月杨淞御任,而有资料记载其1400年仍然国子监在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东冈杨氏宗谱》载杨淞的儿子杨柱为湖广麻城县知县。又据清同治十年《安义县志》载杨淞的孙子杨善在洪武庚午(1390年)任湖广麻城县知县。所以两代人都在麻城任知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南雍志》载:国子监原来廊房二十间,住有监生张鉴等人,但是后来所住学生张鉴等等很多人以罪被逐,留下了一些空房间。正在这时,一心为民、不畏权势、勇于担当、清白为人的杨淞,因为学生的宿舍不够住,认为房间空在那里闲置是浪费国家资源,而困难学生又无处可住,于是准许监生孙介辈等人住进去,这本来是一件为学生着想,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结果在别人看来,认为是“自作主张”,杨淞因此而“掇祸”。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北城兵马司“封钥”,“封钥”就是锁起来,不准住。在古代伴君如伴虎,由此可见一斑。正是:“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让大家清楚有关古代的一些官职等称谓,现作如下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翰林院侍书:即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明朝为翰林院属下的正九品官员。在翰林院,其首长叫翰林学士,是居正五品。下边的侍读学士二人与侍讲学士二人,都是从五品;侍读二人与侍讲二人是正六品;世袭的五经博士九人,是正八品;典籍与侍书各十二人,正九品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子监:朝廷的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部门,是培养未来官僚的摇篮。在此学习三年就有了“吏部议叙”当官的资格。从晋武帝开始,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北齐时国子学改名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所以国子祭酒后来又称为国子监祭酒。直到明朝以前,国子祭酒或者国子监祭酒,地位较高,多由宰相兼领,主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的政令,以及课试、升黜、教导之事,同时也负责替学官打考绩,所以是从三品。到明朝、清朝时,仅设国子监,之前的如四门小学(管理皇族子弟读书的机构)武学(兵步骑射)等等都没有了,国子祭酒的管辖范围有所变小,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品级降至从四品。所以有人说国子监是皇帝小时候读书习武的地方是指明朝以前的事,后来皇族读书归翰林院等管理。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国子监被废除,祭酒一职也随之废除。在隋朝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后,在这一年终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子监博士:官拜正五品,在国子监从事教育教学的官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子监祭酒:也称大司成,明朝开始降为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中央党校、清华北大等部分功能。既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管理者,又是教育行政负责人,同时肩负着培养未来官僚的职责。国子监是始于西晋武帝的国子祭酒,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成为了朝廷的最高学府,主要是掌管大学之法以及一些教学考试。在古代是不区分仕宦的,所以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下列三个职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国子监是古代管理全国各类官办学堂,并协助礼部组织考试等的机构,所以从古代教育行政管理和组织考试等方面来看,相当于现今教育部的职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国子监是全国官办最高学府,所以从古代培养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国子监就相当于今天的清华与北大的等级,那么国子监的祭酒就相当于清华北大的校长。但是不能划等号,因为清华、北大没有管理浙江大学、南昌大学、南昌一中、长均小学等等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权限,但是国子监却具有管理全国所有官办学校的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3)国子监是古代培养未来官员的摇篮。特别是明朝初期,刚刚建国,需要大量的官员,而进士科才刚刚开始,获得举人、进士者较少,来不及补充官位,所以朱元璋非常重视国子监,凡国子监毕业的学生都会授于官职。所以如果是从培养学生的目的来看的话,那么国子监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所以国子监祭酒自然就相当于党校的校长了,但是现在的中央校党校校长级别更高。比如现任校长陈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所以国子监祭酒也不太好与现在的对比。在唐宋的时候,国子监祭酒是一个从三品的职位,管理范围包括了皇族读书和兵步骑射等,他的官位仅仅是低于宰相的。而在明清的时候,皇族子弟不在国子监读书,这些皇家子弟的学习由翰林院或者秘书省负责管理,国子监也没有了武学、考绩等等功能,这样就降到了从四品,所以从品级上看北大清华校长就比较接近了,但不能简单划等号,当然现在的中央党校校长、教育部部长等级别更高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监生:即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进入国子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后来贡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贡生就叫“例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贡生:分为岁贡、拔贡、副贡、优贡、荫贡、捐贡等等,有以下几种情况,(1)每隔一年把食禀较久的生员选一、二入国子监的称“岁贡”;(2)岁贡之年遇皇帝或国家喜事,入贡的叫恩贡;(3)每十二年一次在生员中选拔出品学兼优的叫拔贡;(4)乡试正榜之外,另取副榜若干人称副贡,副贡与拔贡同等待遇;(5)每三年由省学政考后,会同巡抚保送的优秀生员,每省可2一6人,叫“拔贡”;(6)另外因父祖为官,儿子入贡叫“荫贡”;(7)用大量的钱买贡,叫“例贡”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所有在国子监读完书的监生,通过朝廷国子监举行的毕业考试(这个考试相对容易,因为这并不是科举考试,一般都会通过)获得一等者可以任知县(县长)、二等者任县教谕(相当于县教育方面的负责人)、三等者任县训导(相当于县教育方面的副负责人)、或者其他官职等等。即国子监毕业后获得一个官员职位,以后也可以升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科举考试:首先是岁试,是学政到任之年举行。岁试在乡试年(子午卯酉)之前举行。凡学生要乡试的要先行岁试。获得考试一二三等的名额(名额时多时少,由上级奏请后确定),才准送乡试。乡试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名额有限制,但每次不等,都是临期奏请皇帝定夺,这些人一旦考中,就是中得了举人,就有可能在朝为官,这时大家都来自于同一个省的叫老乡,所以这次科举考试叫做“乡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岁试前由县府二级进行予试过关的称“童生”,再岁试过关者称“秀才”。秀才进入县、儒学读书后称"生员",因学校又叫庠故又称“庠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举”: 也就是科举考中了。生员又分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廪生、增生有名额限制,凡初入者皆是附学生员。凡生员经科试后,就是秀才,均可参加省城三年一次的乡试,按比例分配名额(中举名额时多时少,每次全国大约几百到壹千个左右)考中者称“举人”。中举后也可能会被任命为官员,但是必须要有空缺官位,叫补缺。举人第二年(辰戍丑未)可进京参加会试(也就是说全国举人会聚在一起考试),有名额限制(会试录取的名额,没有定数,全国最少的一次只录取了32人,最多的是1385年和1406年,都是472人。之后各科,有时100名,有时200名,有时250名,有时350名,多少不一,都是临期奏请定夺。到明朝1475年才规定具体固定的名额,一般以录取300名为限;如果有特殊情况,临时题请及恩诏增加50名或100名。获得资格后,所有这些通过的人,当年就在京城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任主考官,进行笔试和面试,其中考试成绩排前三名的一甲,叫做“赐进士及第”,且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后若干名二甲,叫“赐进士出身”;再后若干名三甲,叫“赐同进士出身”。但是所有参加了殿试的人都是进士,都可以任用为官员,其中前三名的一甲,有可能成为朝中重臣或者附马(尽管可能性小,但是有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历任国子监祭酒一览表(来源于《明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杨淞在元朝末年因父亲为朝中重臣,获得“荫贡”进入国子监读书,毕业后到天津任渔阳太守。但因改朝换代,潜至安徽。之后四十四岁的杨淞又重新参加大明朝的科举考试,并中的功名,付出的难辛可想而知。作为国子监祭酒,朝中从四品大员, 杨淞两袖清风,正直无私,不惧权势,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子监祭酒杨淞,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位卑未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处事公平似水,为官廉洁如冰。 为人正直、为政勤勉、为官廉洁,他具有我们东冈人清白做人百折不屈的灵魂,在改朝换代的动乱中,重新站起来,为国为民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span>《南雍志·事纪·卷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库全书》《安义县志》《东冈杨氏宗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季房中房四十一世孙 杨楼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O二一年五月五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于南昌市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杨淞雁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安义县志》载杨淞的孙子杨善在洪武庚午(1390年)任湖广麻城县知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位于南昌市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的“大司成第”,就是700多年前,国子监祭酒杨淞曾经居住过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安义县知县、南京市六合区人杜林主编的《安义县志》载杨淞刚正廉明,其画像刻在安义县城潦河南岸石碑上以作永恒的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安义县知县、南京市六合区人杜林主编的《安义县志》载:杨淞,依仁乡人《通志》、《府志》、《陈志》俱见,今互相对照,详细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安义县知县、南京市六合区人杜林主编的《安义县志》对杨淞介绍:《江西省志》、《南康府志》、安义县老《县志》均记载一致。</span></p> <p class="ql-block">季房中房四十一世孙 杨楼绪</p><p class="ql-block">二O二一年五月五日</p><p class="ql-block">于南昌市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