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届下放知青的“五、四”青年节

天天见彩虹

<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随中国工商银行硚口支行集体下放到武昌县湖泗公社陈六林场知识青年一共有18位。</p><p class="ql-block">女知青:吕虹、李文芳、张丽华、李汉玲、叶红专、李玲、叶齐华、吴绍华、严萍;</p><p class="ql-block">男知青:何德刚、何其春、曹崇万、曹正、韩守利、蔡建军、杨建东、夏虹、张牧。</p><p class="ql-block">当地农民:朱全发场长、饶尊奇、饶浩海、陈帮运会计。</p><p class="ql-block">银行带队干部:李邦银科长、张振国科长、吴群英股长。</p> <p class="ql-block">湖泗乡饶子庄</p> <p class="ql-block">陈六大队林场知青点旧址</p> <p class="ql-block">陈六大队林场知青点旧址</p> <p class="ql-block">咸宁市贺胜桥和平酒店</p> <p class="ql-block">咸宁市贺胜桥和平酒店</p> <p class="ql-block">叶红专:今天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五四”青年节💐一群当年的知识青年,在时隔四十多年后,重返当年“下放”的地方(武昌县湖泗公社陈六大队),一起回顾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 ~还专程去了“贺胜桥”品尝那里的特色鸡汤👍👍👍</p> <p class="ql-block">吕虹:今年的五四青年节让我们年轻快乐👍👍👍我们踏上了曾经劳动挥洒汗水的红土地。那里的山水、花草、树木让我们倍感亲切。知青生活让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也一直有想回去看看的想法,这次终于实现了,很感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曹崇万:人老了,剩下的朋友都像金子一样的珍贵;珍惜友情,珍惜缘分,珍惜健康,幸福快乐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叶齐华:看到我们知青点一行九人重回饶子庄,我仿佛与你们一起重返。那山、那水、那红色土地,那里的一切一切如此亲切熟悉。还有你们九人相聚,欢声笑语,漫步在我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朴实池塘、田间地头、红色山坡、清澈辽阔的水库等等,特别令人激动兴奋,开心,思绪万千。亲爱的知青战友们依然如此纯朴可爱,这就是我们50后的特质。如有机会,我一定不能错过哟!💐💐💐</p> <p class="ql-block">饶子庄以前的土砖房子修建成了砖瓦房子。两层楼的房子也有了几栋。政府的路路通工程,修筑的水泥路,从公路边一直修到每一个村里头。</p> <p class="ql-block">饶子庄以前的土砖房子修建成了砖瓦房子。两层楼的房子也有了几栋。政府的路路通工程,修筑的水泥路,从公路边一直修到每一个村里头。</p> <p class="ql-block">饶子庄以前的土砖房子修建成了砖瓦房子。两层楼的房子也有了几栋。政府的路路通工程,修筑的水泥路,从公路边一直修到每一个村里头。</p> <p class="ql-block">夏虹:1975年9月,我们十七八岁的一群年轻人坐着卡车唱着歌曲来到了这片山地——湖泗饶子庄的梁山泊。经过我们三年的辛苦劳动,把一片乱坟山开拓为林场。</p><p class="ql-block">梁山泊这里有我们劳作过的山、劳作过的水田、劳作过的水塘和我们自己亲手修建的房子。</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最后都回到城里,读书、工作和生活......,现在已经退休。</p><p class="ql-block">而梁山泊我们生活了三年整的地方,却常常在我们梦中萦绕。</p><p class="ql-block">四十几年后,今天我们回到了故地。</p><p class="ql-block">只见那片山还在,山上的林木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只见那水田还在,田里水稻等待着收割;</p><p class="ql-block">只见那水塘还在,不知里面还没有鱼虾?</p><p class="ql-block">唯一没有见到的是我们亲手修建的房子,那红砖墙和红瓦修筑的知识青年点的房子。第一次重新回来的时候,当地农民讲当年我们都走了以后,知识青年点的房子给他们拆了当砖瓦分了。</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重回梁山泊,我们仍是那群知识青年,我们战天斗地的声音仍然环绕在耳边......</p> <p class="ql-block">我们种树的山坡</p> <p class="ql-block">韩守利讲,当年我们种的是梨树和桔子树。</p> <p class="ql-block">以前这一片山地种的是苎麻</p> <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一次我和曹正一起从湖泗公社粮站担口粮回陈六林场知青点。来回几十里路程,每人肩挑着100斤大米。回程到了大屋饶水库,顾不上天冷水寒,跳进水库酣畅淋漓游了个来回。</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屋饶水库观景台上回忆当年……</p> <p class="ql-block">与饶子庄的村民话说当年……</p> <p class="ql-block">与饶子庄的村民话说当年……</p> <p class="ql-block">与饶子庄的村民话说当年……</p> <p class="ql-block">在农户门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农户门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农户门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农户门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农户门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农户门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农户门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农户门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天天走过的泥泞乡间小路已经修成了平坦水泥路。小路弯弯的通向前方……即使是最后的1977届知青,时值今天大多数为60岁以上退休老人了。蹉跎岁月的点点滴滴仍在鼓励着我们“知青”永不放弃的浪漫激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