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立夏吃鸡蛋,石头能踩烂”,立夏为啥要吃鸡蛋?

雪树茶青

</strong></h3></br><p data-track="3">立夏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过去人们没有科技手段测量天气变化,于是通过经验将一年分为四季,又创造出二十四节气来记录天气的变化。</h3></br><p data-track="4">2021年立夏是在5月5日,即五一小长假还没有过完,我们便会迎来夏天。它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h3></br><h3> <h3>立夏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有着特有的习俗,比如人们常说的“立夏吃鸡蛋,石头能踩烂”。<br></br></h3></br><p data-track="6">这句话的意思便是,人们若是在立夏这一天吃鸡蛋,便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虽说“石头能踩烂”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但是其所想要表达的便是这样的含义。</h3></br><p data-track="7">关于立夏吃鸡蛋还有相关的神话传授,古人都信奉神灵,所以人们创造出很多神话故事来解释人类的起源,以及天和地的来历。</h3></br><p data-track="8">即便是现在看来,这些神话故事也颇为有趣。其中神话故事中人类的创造者是女娲,而立夏吃鸡蛋的习俗也和女娲的传说有关。</h3></br><h3> <h3>换季的时候小孩的免疫力会变得相对较弱,因此会患上一些季节性的疾病,古时候的孩子亦是如此。据说当时女娲为了让人类的孩子不疰夏,所以做法打败了传播瘟疫的瘟神。<br></br></h3></br><p data-track="10">瘟神失败之后便立刻向女娲保证,日后女娲的子孙再也不会受到瘟疫的侵扰。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可信,这也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h3></br><p data-track="11">若是真的能够实现,为何天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因为瘟疫丧命呢?言归正传,女娲得到瘟神的保证之后,便向人间的百姓传话,每到夏季来临的时候,只要在小孩的脖子上挂上一颗煮熟的鸡蛋或者是鸭蛋,便能够避免瘟疫的侵扰。</h3></br><h3> <h3>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为如今的习俗,每到立夏的时候,小孩子脖子上都会挂上熟鸡蛋,最后再将这颗鸡蛋吃掉。<br></br></h3></br><p data-track="13">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会在立夏这一天吃鸡蛋,这种习俗也被人们称为吃“立夏蛋”。</h3></br><p data-track="14">而这句俗语的后半句,则是想告诉大家吃鸡蛋的好处,在古人眼中,吃一个鸡蛋就相当于吃一整只鸡,因为鸡蛋中所蕴含的营养十分丰富。</h3></br><p data-track="15">并且夏季是比较繁忙的季节,会逐渐迎来农作物丰收。人们就喜欢吃鸡蛋补充体力,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红糖鸡蛋,不仅能够解馋,还能够消暑。</h3></br><h3> <h3>根据中医学的知识,这种说法也的确挺有道理。因为鸡蛋性平,有利于补气血,同时也有安神养心的作用,生病的人若是坚持吃鸡蛋,还能够促进身体的恢复。<br></br></h3></br><p data-track="17">由此可见,小小的鸡蛋全身都是宝藏,所以大家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吃鸡蛋。</h3></br><p data-track="18">生物学上也会提到相关的知识,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不会伤害我们的脾胃,绝大部分人都很适合吃鸡蛋。即便是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人,也能够适当的吃鸡蛋补充蛋白质。</h3></br><p data-track="19">对于减肥的人而言,鸡蛋也是很好的食物,因为它不会让人长胖。同时鸡蛋对于预防心脏病,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h3></br><h3> <h3>虽说多吃鸡蛋对人的身体好,但是也不能毫无节制的吃鸡蛋。每天鸡蛋的最佳食用量为一个,简简单单的水煮蛋就好。</h3></br><p data-track="22">笔者从小就很喜欢吃鸡蛋,家里的长辈也很惯着小孩,喜欢吃就让吃个够。有一次奶奶煮了六七个鸡蛋招待客人,最终都进到笔者一个人的肚子里。</h3></br><p data-track="23">也正是那次吃得太多,导致日后很长一段时间,看到鸡蛋就会觉得反胃。后来才慢慢调整过来,现在依旧坚持每天吃鸡蛋。</h3></br><h3> <h3>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俗语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既然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必定是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够坚持这个传统。并将这个传统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养成均衡饮食的好习惯。</h3></br>荐<strong>声之魅</strong><h3>关注声之魅,让我们开启一段美妙的声音之旅……</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HV8cy-CmeIFio0o0Jz1j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