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21号,占地面积3.02万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至清代初年逐渐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祖庙供奉道教真武玄天上帝。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大修,形成今日的祖庙建筑群。祖庙博物馆是一座集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佛山传统文化的民俗类博物馆,辖区包括祖庙古建筑群、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其中孔庙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清末民国初尊孔场所,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为纪念佛山籍著名武术家黄飞鸿、叶问,于2001年建成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馆藏文物以道教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为主。如70件30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铁器有大铁鼎、铁鼎、铁画等等。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禅城”等。重新组合复原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大型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铁炮等等。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禅城高超的工艺技术。</p><p class="ql-block"> 5月3日,整个下午阴晴,既没下雨、也无阳光,是个旅游的好天气。我们趁着这个好天气逛了一整个祖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祖庙博物馆门口的“娶亲”青铜塑像</p> <p class="ql-block">祖庙博物馆旁的“闲聊”青铜塑像</p> <p class="ql-block">一、祖庙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祖庙位于祖庙博物馆的东侧,古建筑群从南到北呈南北走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18~1087年),当时的名称叫“祖堂”,其实就是北帝庙,当时珠三角地区多为水乡,水患多,而北帝恰是传说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为佛山人的保护神被供奉起来。</p><p class="ql-block"> 明代初期,祖堂遭到破坏,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到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朝廷封祖堂为灵应祠,并建了灵应牌坊,自此,祖庙由民间祭祀之地变成官方祭祀之地;1451年,祖庙得到朝廷的支持扩建,塑北帝铜像,自此,祖庙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当地富商捐钱捐物对祖庙大修,各行各业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捐给祖庙。</p><p class="ql-block"> 但到“文革”时期,全国掀起“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祖庙当中许多珍贵文物在这次浩劫中毁于一旦。</p> <p class="ql-block">祖庙古建筑群中轴线(从南到北):</p><p class="ql-block">1、“万福台”</p><p class="ql-block">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建于专供演戏用。</p> <p class="ql-block">2、“圣域牌坊”</p> <p class="ql-block">3、“灵应牌坊”</p><p class="ql-block"> 明景泰二年(1451年)敕封祖庙为“灵应祠”时建。</p> <p class="ql-block">4、“锦香池”</p><p class="ql-block"> 明正德八年(1513年)开掘。初为土池,清雍正年间改造为石池池中有代表北帝的石雕龟蛇塑像。据说用钱币投中龟蛇头可获财气?</p> <p class="ql-block">锦香池两侧墙上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5、“灵应祠”</p><p class="ql-block">门额:敕封灵应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一一明景泰二年(1451年)御赐</p><p class="ql-block">门联:凤形湧山三尊地 龙势生成一洞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一一里人户部尚书李待问 题</p><p class="ql-block"> 灵应祠为佛山祖庙古建筑群的主建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1078年),尔后历经二十多次修建完善,赞建人的成份复杂,修建表达愿望也各不相同,因此使灵应祠呈现出艺术多样性。灵应祠为道教的祠庙,但其艺术风格已超越了道教艺术形式本身。</p> <p class="ql-block">灵应祠瓦脊上的精湛陶塑</p> <p class="ql-block">灵应祠门前的一对石狮子</p><p class="ql-block">左:西侧是“端肃门”</p><p class="ql-block">右:东侧是“崇敬门”</p> <p class="ql-block">两边的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灵应祠内两边的钟和鼓</p> <p class="ql-block">“明景泰元年碑”</p>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修缮碑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佛山祖庙修缮碑记</p><p class="ql-block">粤地旧多庙宇,而以佛山祖庙为冠。庙初建于北宋元丰年间,供奉真武大帝。真武居北方,为司水之神,乡人以之为祖堂,又称祖庙。明正统末境域未靖,乡民祷于真武后乱果平,庙遂有灵应之誉。景泰初事上于朝敕封灵应祠,谕春秋祀典勿绝,自兹庙之声名炜晔不唯,为民众崇敬信仰之地,亦且为乡里议事嘉会之所。爰以敦睦乡里、谐和百族、凝聚民力、移易风俗,而佛山之经济文化亦随之以兴。庙数经修缮扩建,规模恢宏,栋宇仑奂,构造瑰伟,装饰独绝,信为岭南祠庙建筑之表征。然自清末重缮至今已逾百年载未尝大修,又屡遭兵燹劫难。虽赖民众信仰保护得以不废,唯阅岁既久,雨摧虫蚀,墙颓梁朽,彤彩黯然,兼之历代修缉工艺糅杂,难副原貌。有鉴于此,佛山市人民政府广集良策,筹措钜资,鸠工庀材,易腐为坚,修残补阙,扶其倾颓,复其旧观。于是,格局备焉,庙貌复焉,彤彤殿宇,巍然焕然,民众瞻奉之余,可息可游。此诚治世之盛举,民族文化之福祉,斯役也兴。自公元二零零八年一月阅三载而事竣,谨勒于石以志始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公元贰零壹零年拾月吉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佛山市人民政府 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香亭”</p><p class="ql-block">“大香炉”,光绪二十五年铸。</p> <p class="ql-block">7、“正殿(紫霄宫)”</p><p class="ql-block"> 正殿也叫紫霄宫,是佛山祖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祖庙最早的建筑物,采用宋代建筑法式,营选施用大量斗拱,使之大幅度向处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浸蚀,形成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殿内置有明正统年制作的形象威严的真武大帝(北帝)铜造像,披发端座,清静庄严,彩绘龙袍,金光闪耀。是祖庙供奉的主要神像。</p> <p class="ql-block">紫霄宫屋脊上的精美陶塑</p> <p class="ql-block">紫霄宫里的牌匾很多,都是赫赫有名。我只拍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咸丰年仲冬榖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辰居端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簪花胜醮众信 奉,张锡封 敬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光绪岁次丙子孟冬吉旦,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仲冬重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泽普安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胜醮值事(名单略)仝敬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光庚子季秋榖旦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理昭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信绅制,伍汝瑞 奉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泰四年癸酉仲夏榖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玉)忠义鸿名重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嘉庆元年丙辰众信重修,中华民国三十四年秋次乙?仲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木香雕神案”</p><p class="ql-block">上层雕刻人物:竹林七贤</p><p class="ql-block">下层雕刻人物:薛刚反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佛山承龙街木雕作坊“成利店造”</p> <p class="ql-block">回避、肃静、紫霄宫、玄天上帝、无量寿佛、谕祭、?封灵应祠、污秽勿近</p> <p class="ql-block">“广府里域司显德正道之神”</p> <p class="ql-block">8、“庆真楼”</p><p class="ql-block"> 庆真楼是祖庙中一座独立殿堂,位于祖庙正殿紫霄宫后面自成一个院落。据记载:“嘉庆元年,修灵应祠,建应真楼以崇祀帝亲”。可知庆真楼是为祭祀供奉北帝父母而建。庆真楼是祖庙古建筑群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也是最高的一座建筑,高于供奉北帝主殿“紫霄宫”,以体现“父母为尊”之意。</p> <p class="ql-block">庆真楼前石柱对联:</p><p class="ql-block">德耀元天帝心还有欲报之德</p><p class="ql-block">尊居北极众志尤当敬其所尊</p> <p class="ql-block">二、叶问堂</p><p class="ql-block"> 叶问堂位于祖庙博物馆的西三门北侧,用两层楼的空间相连两间以照片、实物、文字和幻灯动画形式专门介绍了《叶问与咏春文化陈列》。</p> <p class="ql-block">“叶问头像”</p><p class="ql-block">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咏春传正统</p><p class="ql-block">华夏振雄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咏春祖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守纪律崇尚武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明礼义爱国尊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爱同学团结乐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节色欲保守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勤练习技不离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学养气戒滥斗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常处世态度温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扶弱小以武辅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继先绪谨持祖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叶问,以为武者,更是一代宗师,一代武魂。</p><p class="ql-block"> 咏春,一个拳种,承载一种精神,一种文化。</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兴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其尚武智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神形兼备的风采,它培养人们用于探索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叶问的武道一生是弘扬中华民族武术思想的一生。叶问在认识、掌握、发展和弘扬咏春拳饿过程中,坚持不断探索、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不仅致力于防身御敌、制人取胜的技击艺术传播,更将中国武术精神予以发扬。</p><p class="ql-block"> 自叶问而发扬光大的咏春拳,经叶门嫡传和再传弟子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使之与时俱进,走向了世界,形成了更为开放、包容的特质,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独特的咏春文化。</p><p class="ql-block"> 咏春拳现已成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举办这个展览正是希望通过展示叶问的一生修为来达到激励民气、振奋武魂,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衷心祝愿中华武术在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中迈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叶问,1893年10月10日出生于佛山。</p> <p class="ql-block">叶问,1972年12月1日病逝于香港通菜街家中,享年七十九岁。</p> <p class="ql-block"> 武林绝技号咏春,刚柔相济泣鬼神。</p><p class="ql-block"> 寸劲突发迅雷疾,凤眼柳叶慑鬼魂。</p><p class="ql-block"> 佛山咏春拳以其刚柔并济、寸劲突发的绝技在中华武术的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以其仁厚宽宏的武德与精湛绝伦的武艺,吸引了海内外各阶层人士跟着习武,弘扬和光大了咏春拳,使之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叶门之下,桃李盈门、高徒辈出,李小龙即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咏春拳由此从佛山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拳种之一,在世界武林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 叶问(1893~1972年),原名叶继问,佛山桑园叶氏家族人,自幼天资聪颖。叶问从小师从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的首徒陈华顺(绰号“找钱华”)学习咏春拳,后又随吴仲素、梁赞之子梁璧习武,技艺日渐精湛。1949年他赴港定居,设馆授徒,一直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与普及。</p><p class="ql-block">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对叶问武德武艺之炼成有着关键影响。叶问的习武一生是其渐入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境界的一生,充分展现了“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武德和高超精湛的武艺之融汇结合,体现了不断追求超越自己的可贵的竞争与创造精神。</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徇徇儒者</p><p class="ql-block"> 叶问出生于佛山的世家望族,从小在私塾中接受严格的传统儒家教育,后就读于香港名校圣士提返书院,接受力学、几何学等现代科学教育,可谓文武兼修。叶问一生以“沉默是金,能屈能伸,守口如瓶,静观其变”为处世格言,始终坚持“习武先立品”、“重节而轻利”的高尚武德和气节,以其“谦谦君子,徇徇若儒者”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武术家的一个典范。</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武坛名师</p><p class="ql-block"> 叶问的教拳方式,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和基本功训练,并注意不断吸收力学、几何学原理来解释咏春拳之法度,扬弃了传统武学中涉及五行、八卦等深奥晦涩的词语,使拳理更简明易懂,同时对训练器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成为武坛的一代名师。</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蜚声世界</p><p class="ql-block"> 身怀绝技,德怀天下,心有广宇,名驰世界。</p><p class="ql-block"> 叶问不仅是一位拳师,更是一位国术大师;不只是一介武夫,更是一代宗师,他以其高尚的武术精神滋养和培育了无数的武林后学,其嫡传和再传弟子分布于世界各地,创立了数以千计的咏春武术组织即咏春文化机构,如香港的咏春体育、叶问国术总会,美国的叶问咏春博物馆,英、德、新西兰、南非、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咏春拳馆,在澳大利亚还有政府颁发高级文凭的国际咏春学院。</p><p class="ql-block"> 在叶问武术精神的光照下,咏春拳在海外广泛地开花结果,从佛山古镇走向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叶问使用过的咏春六点半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叶问及其叶门群英,立足武林,紧跟时代,面向世界,始终追寻武学的最高境界。有赖于他们始终坚持开拓与推广,如今的咏春拳正充分展现出大武术的精气神,稳攀武学之巅峰,成就了一代中国功夫传奇;更有赖于他们不懈努力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得以向世人展示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海纳百川的世界性。</p><p class="ql-block"> 中华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精髓。面对纷纭复杂的当代社会与世界,我们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需要强大的内在精神、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和健康自信的精神面貌。叶问以及咏春文化的展示陈列,旨在展现叶问以及叶门群英一直以来为弘扬推广中华武术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阐明咏春文化的当代意义——一个充分反映了中华武术文化如何帮助我们面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独特缩影。</p> <p class="ql-block">三、佛山黄飞鸿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者黄飞鸿</p><p class="ql-block"> 黄飞鸿6岁起随父黄麒英习武,12岁起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售药;13岁时,从铁桥三的首徒林福成学习武术,得其真传。16岁时,黄飞鸿在广州西关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门下弟子众多,为名重一时的武术家,奠定了他日后成为一代洪拳大师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演武厅”</p> <p class="ql-block">黄飞鸿纪念馆狮艺武术表演</p> <p class="ql-block">四、其他景点文物:</p> <p class="ql-block">“双龙壁”</p><p class="ql-block"> 双龙壁位于祖庙博物馆西二、三门的正中间,前面两侧有一对獬豸,南面有石雕梁枋、铁铸镇水兽、灵应钟等;北面有石雕云龙柱、醒狮台、碑廊、节孝流芳牌坊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这块双龙壁是第二块双龙壁。第一块双龙壁于1958年9月30日由石湾陶塑大师梁华甫、劳直、邓辉、廖坚、吴宝、谭垣等合作烧制,但在文革期间被毁。这个双龙壁是1981年8月24日按原样重新烧制。</p> <p class="ql-block">“獬豸”</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勇猛无畏的独角神兽,知晓人言通识人性,能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忠奸;其形类麒麟,常怒目圆睁,额上常长有一角。獬豸是我国传统司法追求公正的象征,传说上古帝皇尧曾饲有獬豸,以助治狱辨罪。此铜獬豸仿制于20世纪90年代,其原型源自北京故宫钦安殿外天一门前的清代铜鎏金獬豸像。</p> <p class="ql-block">“石雕云龙柱”</p> <p class="ql-block">“醒狮台”</p> <p class="ql-block">“大艇”</p><p class="ql-block"> 这是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活跃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的短途载客小船,尤以广州、佛山河面最为普遍,当地并兼作载客游览消闲之用,亦称为“游河艇”。</p><p class="ql-block"> 每船一般搭载乘客5~6人前后船员各一人,各用双桨划行操作灵活,方便快捷,在水陆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是很受欢迎的水上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碑廊”</p> <p class="ql-block">“节孝流芳牌坊”</p><p class="ql-block"> 旧时女子不失身或丧夫不再嫁,称为贞节,善事父母是为孝,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且善事翁姑,抚育儿女,孝行感人者,可呈请朝廷表彰其节孝,甚至可以建立牌坊纪念。</p><p class="ql-block"> 此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820),1974年由本馆征集,1993年迁建于此。牌坊全部用石料构成,用榫连接,坚牢耐久。</p><p class="ql-block"> 此牌坊原址在广东顺德龙江,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旌表尹元芝妻廖氏节孝所建(落款:儒士尹元芝妻廖氏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建),1974年由佛山市博物馆征集,1993年复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杨文生剪纸坊”</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的剪纸,是用小剪刀剪出来的,而这个,应该称为“刻纸”更为恰当吧?</p> <p class="ql-block">“经堂寺铁塔”</p><p class="ql-block">(塔身内供“释迦文佛”坐像)</p><p class="ql-block"> 佛山旧有古寺名“塔坡”,建自明代,清代又称“经堂”,地址在今忠义路东端。寺内有铁塔,雍正九年(1731年)所铸,嘉庆四年增修,为阿育王式塔,里面藏有舍利及佛家法物。咸丰四年(1854年),三合会起义将领之一、经堂寺僧人和尚能?经以经堂作为起义指挥部,因此队伍离佛山后,经堂寺即被清兵焚毁,唯铁塔幸存。1970年铁塔被砸,1985年佛山市博物馆将铁塔复原,安置在祖庙大院内,复旧观于此,原塔内馆藏法物,由佛山市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南门‘佛山’石牌坊”</p><p class="ql-block">“佛山”二字为唐贞观二年(628年)所刻匾额复制而来。</p><p class="ql-block">门联:凤形湧山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p><p class="ql-block">灵应祠的门联怎么会跑到这里来?</p> <p class="ql-block">“石雕洋人柱础”</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常把矮小畸形的侏儒作柱础装饰,又把梁上短小的柱子称为侏儒。本石雕柱础是清代晚期本地建筑物的构件,把洋人作为侏儒雕刻其上。</p><p class="ql-block">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当局被迫与外国帝国主义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原来工商业繁盛的佛山工困商窘,蒙受沉重的打击,激起佛山人民的极大愤慨,曾掀起过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把洋人视为侏儒雕刻在柱础上,表现了当时佛山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蔑视。本馆“孔圣殿”建筑柱础,也以洋人侏儒为浮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铁铸镇水兽”</p> <p class="ql-block">“大型陶塑人物瓦脊”</p><p class="ql-block"> 宋代珠江三角洲的进一步开发,推动了石湾制陶业的发展,至今石湾至小溏东平河沿岸一带,仍有当时制陶窑址遗存。</p><p class="ql-block"> 石湾窑除生产大量日用陶瓷外,建筑陶器亦负盛名,所制瓦脊不但形式独特,且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充分体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才华。本瓦脊长12.8米、高1.1米,塑造人物63个。光绪庚寅年(1890年)石湾文如壁店造,内容待考。</p> <p class="ql-block">“《佛山》石刻”</p><p class="ql-block"> 据传唐代居民在开发本地土岗时,掘得东晋西域僧人传教遗留下来的三尊铜佛,便把土岗(山)称为“佛山”,并于贞观二年(628年)刻石志之。此即当时所刻石匾。原名季华乡的本乡,亦在逐渐形成市镇时改称为“佛山”。</p><p class="ql-block"> 铜佛的出土地附近后来建有塔坡寺,明洪武年间寺毁(明末时曾迁址另建经堂古寺),原址在清代建小庙一所,名为塔坡庙。这里陈列的石刻就是这所小庙门前照壁所存旧物。</p> <p class="ql-block">“龙应金钟”</p><p class="ql-block"> 打金钟习俗来源于北帝修道成仙的故事。相传北帝在武当山紫宵岩苦苦修练四十二年后,于九月初九早晨,突然梦见母亲送来银子,并劝他放弃修行,回国称王。他醒来时发现身边果真放着三锭银子,便用银子打石壁上的金钟,边打边祈祷:打中一锭,便可修行成功;打中三锭,便可成仙。抛出去的三锭银子皆不偏不倚打中金钟,发出清脆的响声。不久,北帝便得道成仙了。</p> <p class="ql-block">五、统握元枢一一道光真武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真武,又名玄武,后被称为北帝、真武大帝、玄天上帝等,是道教尊奉的重要神祇之一。真武的神灵塑造和功能定位历经漫长过程:从上古时期的星宿神到战神、水神,随后演变发展为福神、求子神、司命神、除病祛灾神等,真武的灵应,使其更为贴近民众、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湖北和广东都是真武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楚地拥有仙山武当,明代被尊为“皇室家庙”,拥有丰富的真武文化遗产;南粤有佛山祖庙,北宋而立,千百年来成为民众的精神信仰家园,明景泰伊始,更因护国佑民,被敕封为“灵应祠”,南粤真武的历史文化高地由此而始,逐步形成世人瞩目的北帝文化信仰圈。</p><p class="ql-block"> 此次“统握元枢——道教真武文物展”,荟萃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馆藏和历年征集的道教文物精华,同时融入了武当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广东大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所藏珍品,涉及铜铁锡器、陶瓷、木雕、丝织、典籍图册等各种材质类别,共计132件,品类丰富、极具特色。展览从真武造像、道典醮仪和庙宇供器三个不同维度,深入阐述真武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俗:经典的真武造像,演绎着巍巍道家气度,展现真武崇信的历史传承谱序;道典醮仪篇章,囊括了水陆画、典籍、印版和真武道场的各式法器,是对真武仪典的解读;庙之供器,为尊奉真武挤下属诸神的礼器,皇家礼制与民间崇信,相互辉映,内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思想。</p><p class="ql-block"> 此展凝聚着真武人文精华,穿越浩荡千年的中国道家文化时空,与你相遇!</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天造玄武</p><p class="ql-block"> 真武造像,存世较少。秦汉时期,真武以龟蛇的图像形式见于瓦当、画像砖之上;魏晋到隋唐,真武仍多以龟蛇形态,集中出现于墓室壁画和石棺时刻里;直到宋代,始现真武神的造像,典型代表有武当山真武铜像、福建晋江真武石像;元代的真武已明显形成了武神和文神传统,但传世造像亦十分稀少;明代真武崇拜已达登峰造极,从国家到民间均崇奉真武,因而现存的真武像大部分为明代所制,到清代真武造像仍然笔架多见。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现存真武(玄武)造像近三十件,历汉至宋,再到明清,质地为铜、铁、陶、瓷、砖、石、木等,种类齐全,工艺高超,历史信息丰富。</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苍穹星宿,北方玄武</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天文学家将“一周天”(黄、赤道带的两侧绕天一周)分为二十八星宿,作为观测四时的标志。战国时有将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并以其动物现象命名: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统称“四象”、“四灵”。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形态如龟蛇合体,镇北方,主风雨,称作“玄武”。玄武形象,为龟蛇相缠交尾,在汉代以臻成熟;至魏晋南北朝时,则发展为龟蛇双重交尾的环状玄武图。</p> <p class="ql-block">彩绘四灵灰陶灯座 东汉</p><p class="ql-block"> 灯座上部在椭圆基台的中心立一中空孔柱,两端各塑一兽人托举着灯盘;下部则呈椭圆形台基状,正面塑卧龟,两侧各有神人协护,背面塑走龙,作飞腾状。此灯座形态丰富生动,充。展现出古人对虚幻仙境的美好想象。</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三清四御,四圣神将</p><p class="ql-block"> 自汉唐以来,玄武从动物化逐步走向人格化。魏晋南北朝时,玄武成为太上老君的护法神,行辟邪护卫之职;六朝道经明确将玄武视为将军,玄武的人格化已初现端倪。隋唐时期玄武被奉为北极紫微大帝的四圣神将。“三清四御”是道教神灵系统的核心,北极紫微大帝位列四御,统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玄武作为紫微大帝的四圣之一,已迈入道教尊神之列。此时,玄武信仰与道教开始紧密结合,更加深了玄武的神格及提升其宗教地位,奠定了宋明真武兴盛的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镶金彩绘戎装真武大帝铜坐像 明代</p><p class="ql-block">(武当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木雕道教人物印板 清代</p><p class="ql-block"> 此印板硬木制成,双面雕版。一面以玉皇大帝为中心,左右刻真武等北极四圣和星君神将,内容丰富;另一面分别刻真武大帝率领“马赵温关”护法四帅,和道教首席护法尊神王灵官。其刻工精致细腻,是较少见的硬木印版佳品。</p> <p class="ql-block">鎏金彩绘三官大帝铜坐像 明代</p><p class="ql-block">(武当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组坐像为铜质鎏金,头戴通天冠,面部祥和丰润,广袖长袍,双手持笏,腰悬如意花结,着云履,端坐于四卷云足外撇底座上。“三官”在道教信仰中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民间常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p> <p class="ql-block">真武大帝铜坐像 明代</p><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坐像披发跣足,身着龙袍,腰系玉带右手抚膝,左手掐诀。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民间称荡魔天尊,兼具北方神、司命神、水神特征,是阴阳演化万物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彩绘真武大帝瓷坐像 清代</p><p class="ql-block"> 此像通体仅以黑白红三色彩绘真武大帝的神态形象,是富有北方民间彩绘风格的文武神真武造像。在粗犷的写绘笔意下,真武身着赤甲乌金袍,双手扶膝,座前绘有龟蛇,神情和蔼可亲,表达出导众对真武信俗贴近世人的心理需求。</p> <p class="ql-block">彩绘铜铸护法天君站像 明代</p><p class="ql-block">(武当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像下颔凸出,双目怒睁,表情肃穆,身着铠甲,腹前兽头装饰下悬系鲤鱼飘,肩飘曳地;左手捧火轮状法器,右手扬举执械,脚踏战靴站立于底座上,丰富表现了道教护法将帅、天君的艺术形象。</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灵官站像 清代</p><p class="ql-block">(武当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彩绘木雕像头戴通天冠,方心曲领,身着广袖长袍,双手捧笏,脚穿云履站立于云纹底座上,塑造了道教中的灵官形象。灵官是护法尊神之一,又神称为元帅、天君或天将,掌察善罚恶之司。</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道典醮仪</p><p class="ql-block"> 真武信仰流播与中国道教发展紧密相连。在古代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基础上,两汉时期以来的道教广泛吸收其宗教观念与修持方法,至魏晋时期发展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教义规范、斋醮仪典和修炼理论。隋唐时期,玄门道教深受推崇而走向兴盛,经历宋元时期道派的分化合流,明代道教在官方尊崇与支持下正式形成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宗脉,其思想教义、神仙谱系和丹道法术广泛影响了明清民间宗教的诞生于流播。明代深受官方尊崇的真武大帝随着明清道教发展走向世俗化、民间化,在后世道教流传的典籍灵图、科仪法事中常以水神、司命之神的形象广为民众熟悉。</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道藏图典:</p><p class="ql-block"> 道教经典卷轶浩繁,按照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典籍体例,广泛包罗了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术数等丰富内容。自晋到南北朝,道书的撰著、教编已十分频繁;唐代是官修道书的发?,其时编纂的《开元道藏》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藏;而迄今所见规模最大、最完善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则诞生于真武大帝备受崇祀的明代,以真武信仰为主题的道书图册,则屡见于传世的明清道教图典之中。</p> <p class="ql-block">青花粉彩龙纹铺首炉 清乾隆二十七年</p><p class="ql-block"> 铭文:奉敬灵应祠炷香 古岗白沙沐恩弟子何德凝虔具瓷炉一座奉酧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岁仲春吉日</p><p class="ql-block"> 此炉折沿外敞,酱釉口沿,炉身上下各饰花形鼓钉、青花回纹,塑饰素胎狮头铺首,腹部以粉彩、矾红绘饰祥云间双龙争珠的通景画面。铭文记载了瓷炉捐款的时间、事由,是佛山祖庙历史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科仪法器</p><p class="ql-block"> 法术科仪是道教规范下信徒在特定时刻所作的宗教表达形式,在此过程中所专用的器物即为法器。法器具有沟通人神的象征性功能,由高功、道士们按照仪范要求使用,在不同情境中各具意义,是道教传承的“威仪之本”。</p><p class="ql-block"> 真武大帝的醮仪坛场,除了注重坛场的供器供品摆设外,科仪法器大致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仰启神仙,如:真武水陆画、玉印、符简、章表等;一类是高功及道人朝观祖师所用,如:法服、笏板、如意等;一类是驱恶镇邪的器物,如:法尺、宝剑、令牌等;最后一类是科仪坛场的乐器法器,如:三清铃,用以营造斋醮坛场的宗教氛围。不同的法器,用于召神遣将、辟邪驱魔、靖绥法场和节制经颂等,或彰显威仪、庄肃道场,或增添功德、福遗后人,成为弘道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左:“灵应上帝之宝”北帝玉玺 清代</p><p class="ql-block"> 此玺为新疆伊犁玉琢制,玉质细腻,色泽纯青;玺钮琢双龙争龟状,造生动传神,并附有珍贵的纪年信息,于现存的北帝玺印同堪称罕见。北帝玉玺作为敕封神祗仪典的重要信物,象征着北帝至高无上的神祗权威。</p><p class="ql-block">右:广绿石道教符文印 清初</p><p class="ql-block"> 此印的印钮作长方连把状印体方正,光素无饰,气度轩昂。从宫观到民间的道教法事仪式中,道士高功常在纸、布等法物上加盖道教符文,以使令符法物具有消灾祈福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橙色缎盘金绣团龙丹凤萧台纹法衣 清代</p><p class="ql-block"> 法衣是高阶道教神职人员专用服饰,是法事科仪中高功法师的穿着,又称“天仙洞衣”。此法衣橙色缎面,深蓝色缎盘金绣走龙飞鹤、花卉杂宝纹领、垂带、袖边和下摆,以盘金绣团龙丹凤、祥云杂宝和仙鹤蝠鼠纹,背部中心配以局部彩绣日月、三清神宫、郁罗箫台,绕饰五岳真形图和代表天界星宿的圆心。</p> <p class="ql-block">月色缎盘金彩绣团鹤萧台八卦纹道袍 清代</p><p class="ql-block"> 此道袍绣饰纷繁,殊为奢华。月色缎面,淡金色缎盘金绣太极图、飞龙、瑞兽、暗八仙纹领和垂带。道袍采用盘金彩绣装饰,肩部至袖口绣祥云、寿字纹、八卦和暗八宝纹,下摆绣团龙团虎等吉祥纹饰;背部中心绣郁罗箫台、五岳真形图以及象征三界诸天的圆心,外绕五处团鹤纹,以暗八仙等诸纹样充实其间,下摆绣海山花卉和十二生肖纹样。</p> <p class="ql-block">鎏金狮钮盖连座锡五供 清代</p><p class="ql-block">款:广东省城登龙街永隆望斗</p><p class="ql-block"> 此套五供由鼎式炉、烛台和四方花觚组成。其炉盖钮作狮子滚球状,立耳外卷,炉身作高束腰兽足连座方鼎形;烛台整体呈方觚形;花觚以凸面方形开窗素饰。作为礼祭供奉之鹃,整套五供大气素雅,富有古朴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上:牙质、角质羽扇 清末</p><p class="ql-block">下:竹拂尘 民国</p> <p class="ql-block">六、孔庙</p><p class="ql-block"> 佛山孔庙,旧称尊孔会,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兴建,属小型纪念性建筑和尊孔活动场所,并无依照一般文庙之制。原建筑包括孔圣殿、会客厅、治事室、小亭和荷池花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仅孔圣殿一单体建筑保存尚好外,余均荡然无存。修复后的“孔圣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穿斗式结构,殿内置孔子石刻像,并于东西两壁增嵌《孔子庙堂碑》拓本刻石。</p> <p class="ql-block">“孔子碑”</p><p class="ql-block">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十五岁立志求学,二十七岁开始担任畜牧、会计小官,三十岁开始设学斋授徒,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孔子注重教学实践,曾率领弟子游学列国,在外十四年,其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创立儒家学说。《论语》是孔子师徒言行的记录,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为我国汉代以后长达二千余年文化正统思想,……(拍的反光,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孔庙作为我们逛庙的最后一个景点,时间不多,就走马观花溜了一段出来了。其实,里面周边还有不少景点,如:铜铸三头鹅香炉、孔圣园、岭南圣域、许愿树、三元亭、文魁阁等等,都没逛到。实在遗憾!争取下次补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