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音乐🎶岩缝里盛开的花_阿鲁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辽宁省北镇市区出发,神牛顺着笔直的S205省级公路向东北疾驶一小时,经正安、任屯进入黑山县地界,到了锦州市黑山县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交界地白厂门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镇北的山头东侧,大老远,高高矗立在山梁顶上的两座“大土台”闯进眼帘,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得格外雄伟与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是当年明长城沿线上,一道雄关——镇远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镇远关现位于辽宁省黑山县白厂门镇。当地人称双棒台,实际为关城被毁后南关门和北关门遗址。北关门两侧长城仍存有两米多高的土筑城墙。</span>明长城辽东镇中路广宁卫镇静堡守备的关城,关外有晾马山墩台和清柳条边遗址。清代修筑柳条边时,将其改称为“白土厂门”,又称“白土厂关”,一道雄关清代变成了柳条边上的一道边门。当年,谁要是想通过这座边关,可没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白厂门也是阜新的南大门,阜新市境内的明长城属辽西边墙,从山海关外铁场堡吾名口起至阜新县与锦州市黑山县交界的白厂门镇,即明镇远关止,长达435公里。这段长城始筑于明正统七年(1442 年),经葫芦岛市,到锦州市义县,然后分为主、复两线进入阜新市清河门区,入医巫闾山。</p><p class="ql-block">登临山巅,走近土台遗址一看,这是两个南北对峙,相距约200多米状如小山的土台。土台中间凹,两头高,土台西侧是一条深深的壕沟,土台东侧有一段约1 公里长的土墙,斑驳的墙上长满荒草,这就是明长城镇远关遗址,两个土台是当时南北两个关门的瞭望台,台为砖砌,填土夯实,如今砖被拆除,只残留夯土。土墙即明长城残墙,壕沟乃长城堑沟。</p><p class="ql-block">关,即关城,关塞隘口,是在山势险要不易通过处或在重要的山口要道上设立的防御据点。是长城沿线出入之孔道,也是敌人主攻方向,因此设有重兵把守。据长城学者们调查,辽东长城沿线发现十三座关城,其中两座在长城内侧,为内关,其余十一座都在长城沿线上,成为长城的一部分,称之为边关。镇远关是辽东长城十一座边关之一,关城为长方形,城墙南北长220米,东西长100米,现存土墙高0.67米至2.2米不等。</p><p class="ql-block">资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辽东长城的边防,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镇静堡正北置关,名叫“镇远关”。后又兴建广宁城(今锦州市北镇市)。镇远关下辖6座堡城:镇夷堡(位于辽宁省阜新市清河门区乌龙坝镇细河堡村)、镇边堡(位于今锦州市北镇市大市镇)、镇静堡(位于今锦州市黑山县白厂门镇)、镇安堡(位于今锦州市黑山县八道壕镇苇城子村)、镇远堡(位于今锦州市黑山县黑山镇)、镇宁堡(位于今锦州市黑山县大虎山镇南蛇山子村)。镇远关及其下辖的6 座堡城,共屯兵4010名,管辖114公里的长城线军务。</p><p class="ql-block">有说镇宁堡遗址,在大虎山北边的望山村!求证中!</p> <p class="ql-block">辽东长城的重要边关,兵戎相见</p><p class="ql-block">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率鞑靼和兀良哈部组成的东路军兵至镇远关下,欲取广宁。当时,广宁右卫指挥佥事赵忠(四品武官)驻守镇远关,赵忠率军誓与关城共存亡。为避免城破后被敌军俘虏,赵忠的妻子和三个女儿都自缢而死。结果守城官兵士气高昂,激战两昼夜,脱脱不花见攻城无望,退兵北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天启二年(1622年)元月,努尔哈赤率后金大军攻打西平堡(今盘锦市盘山县东南35公里),并迅速占领广宁。二月二十四日,镇远关参将刘世勋率镇静堡、镇远堡、镇安堡官兵降清,自此结束了明王朝在此地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镇远关离明辽西重镇广宁仅35公里,作为军事前哨,这里常常是兵戎相见,战火不断。然而,同样是在明朝历史时期,这里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之间互市贸易、交流融通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长城脚下蒙汉互市,日趋繁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古以来,蒙古族与汉族有着悠久的贸易往来历史,蒙汉互市便成为当年长城内外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融通的重要方式和载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朝与长城外兀良哈三卫以及女真诸部互市,始于15世纪初。明朝统治者一方面严禁辽东人民私出辽东外境,禁止辽东边墙外的各族人民入境;另一方面准许各族人民在指定的地点定期进行贸易,称之为马市。因为在指定的关口进入边墙,在固定场所交易,所以又叫做关市。开始时只是买卖马匹,后来范围逐渐扩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朝政府开放马市的目的是想通过经济联系的加强,进一步巩固政权。而马市实际上也适应了不同经济区发展的客观需要,弥补了各地区、各民族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调节了产品的余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405年,蒙古兀良哈福余卫指挥喃不花要求到京师卖马,恰好明朝廷缺少军马,就指示辽东都司第二年在广宁和开原两地择水草方便的地方立市,由官府定出马匹的价格进行交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永乐四年(1406年),设辽东马市二所共有三市,一在开原城南,以待海西女真;一在开原城东;一在广宁,以待蒙古朵颜三卫,各去城40里。正统十四年(1449年)因脱脱不花以兀良哈之众侵犯辽东,遂裁革朵颜三卫互市,后因福余等卫再三请求,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又恢复开原、广宁马市。广宁设一关(白土厂关即今天的白厂门)、一市(今黑山县团山堡,后移至北镇北马市堡)。马市每月开市一、二次,来市进行贸易活动的多数是蒙古人、汉人,也有女真人。马市不仅买卖马匹,还可以从事粮食、食盐、布匹、绸缎、农具、铁器、人参、兽皮、蜂蜜、蘑菇等农牧手工业产品的交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直至今天,当年曾经有着近百年马市历史的广宁马市所在地,仍保留着“马市”的名字,也就是现今的北镇市正安镇马市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穆宗隆庆年间,长城脚下的蒙汉互市达到极盛时期。大约在1584年,开市日期不再受限制,几乎成了日市。明朝成化年间进士李贡曾作诗描述马市交易的繁荣景象,其诗写道:“累累椎髻捆载多,拗辘车声急如传。胡儿胡妇亦提携,异装异服徒惊眩……”一群群女真人、蒙古人携老带幼,阖家前往,他们不但带来了许多名贵皮张、人参、鹿茸等山珍,甚至还带来了鹿、貂、鹰等活物,在临时宿营的帐篷、窝棚旁圈养,留下了狗圈、鹿圈、貉子圈等地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马市中,女真人传统的交易习俗仍具异彩。女真人一般以东珠、貂皮、鹰隼作为等价物,比如一套铁铧可值五颗东珠,或三张貂皮,或二翅鹰隼,以此为价。实际上,当时女真人还没有真正的等价交换观念,他们的交易原则是以需要为上。如一个女真人需一口铁锅,商人开价说,需拿一铁锅装满的貂皮方可交换,这个女真人不会还价,就将自己所带的貂皮装在锅里,如果满意,双方成交,如不满,尚欠五张,女真人如说下一次什么时间还你,商人一定会同意,因为女真人的爽快和重信义已经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市还是文化集萃之地。汉族商人不仅带来汉地的物产,也带来汉族文化,中原的戏剧、音乐、舞蹈、说唱,使女真人流连忘返。女真人的马术、箭法、歌舞和淳厚的民风也使汉族人耳目一新。甚至,在马市中有临时的学堂,女真人在那里专攻汉语。清太祖努尔哈赤吸收汉文化,也得益于马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中后期,互市贸易遭到破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市的开设与关闭,受明政府与女真、蒙古之间关系的制约。民族关系缓和时,马市就经常开放,一旦关系紧张,就立即关绝马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代中后期,政治极端腐败,辽东边镇将吏贪婪欺诈,营私舞弊,往往发生减价贱市、偷盗货物等事件。同时,一些女真、蒙古各部首领也往往出于一己之利,故生事端。于是,马市贸易遭到破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专家们认为,民族之间的贸易活动,不仅是民族关系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商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历史的角度看,作为商品交换的贸易,首先是由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状况所决定的,同时又受到政治等上层建筑的左右。但是,贸易并不是消极的东西。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贸易的发展对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对政治、军事、民族关系都有一定的影响。蒙汉互市这种多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对于民族融合,对于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互市贸易中,蒙汉人民相互交换商品,是两族人民经济生活的共同要求,这种频繁的贸易往来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紧密纽带。</p> <p class="ql-block">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明长城_黑山段</p><p class="ql-block">(二台子长城)</p><p class="ql-block">辽宁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O一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公布</p><p class="ql-block">二O二O年九月立</p> <p class="ql-block">保护范围:以墙基外缘为基线,向</p><p class="ql-block">两侧各外扩50米以内。</p><p class="ql-block">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以外两侧各</p><p class="ql-block">外扩500米以内。</p><p class="ql-block">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p><p class="ql-block">破坏文物 依法必究</p> <p class="ql-block">锦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辽东边墙</p><p class="ql-block">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八年六月五日</p> <p class="ql-block">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长城</p><p class="ql-block">__二台子烽火台</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二O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p><p class="ql-block">辽宁省人民政府立</p><p class="ql-block">二O一四年八月</p><p class="ql-block">到此地时,这石碑已倒,此照片为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明长城</p><p class="ql-block">二台子烽火台</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二O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p><p class="ql-block">辽宁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O二O年九月立</p> <p class="ql-block">保护范围:烽火台主体外20米以内。</p><p class="ql-block">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p><p class="ql-block">以内。</p><p class="ql-block">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p><p class="ql-block">破坏文物 依法必究</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设施,用于发出军事警戒信号。当年,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更是让烽火台的作用充分为世人知晓,而当历史走到今天,烽火台自然没有了当年的作用,他们也就此沉寂了下去,我们平常并不容易见到他们。但我们用心寻找,在我们身边也能够找到一些,比如我们锦州,也有几处烽火台遗址。历史上的锦州是地处关外的军事重地,长城、烽火台,都曾遍布锦州的大地,如著名的龟山长城和八道壕烽火台,都是很有名气的。除了这些,在锦州市黑山县的白厂门镇,也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烽火台,始建于明代,距今已经有近六百年的历史,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列“国保”。</p><p class="ql-block">这座烽火台距离八道壕烽火台很近,名为二台子烽火台,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1449年),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朝所建的军事防卫设施之一。2013年3月,二台子烽火台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随长城系列,统一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这座小烽火台开始为世人知晓。在我国历史上,自战国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一直到明代,也没有停止。为加强地方统治,防御外敌的骚扰,明朝在边疆大修长城,而作为长城的重要附属设施,烽火台也是随处可见。二台子烽火台就是明代修筑的众多烽火台之一。</p><p class="ql-block">二台子烽火台的造型和同处黑山县的八道壕烽火台很像,都是圆柱形,都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只是二台子烽火台的位置并没有八道壕烽火台那么好,八道壕烽火台就坐落在八道壕镇上,当地还给它修了广场和公园,而二台子烽火台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二台子烽火台周边是一望无际的丘陵和农田,可谓是人迹罕至。1983年,二台子烽火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9月,被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5月,锦州市文化局曾拨专款对这座烽火台进行了维修,让它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也让我们有缘目睹它的面貌。</p><p class="ql-block">二台子烽火台虽然没有八道壕烽火台那么幸运,但仔细看看,它的周边环境也是非常不错的,虽然不是沃野千里的水岸江南,但也是山峦起伏,梯田万里,风光还是不错的。春游踏青,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想去人少的地方亲近自然,去二台子烽火台看一看,也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此文资料来源于网络!学习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