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教育家,走进生活教育

择善固执

<p class="ql-block">广州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二批)培养对象第六次集中研修系列报道之四</p> <p class="ql-block">第六组: 陈树德 吉庆燕 潘健辉 供稿</p> <p class="ql-block"> 4月22日,微雨,凉。上午,教育家培训班一早坐车来到南京市陶行知小学参访。感觉这所学校虽然不大,但整个布置雅致,把教学区运动区分开。而且校园整个设计挺精美的。校长们一进到校园都迫不及待的,各种拍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所9年一贯制的学校,我们今天过来的是小学,这所小学实行的是小班化教学,班额在30人以下。在现在学校生源不断膨胀的大环境下,能够坚持小班化教学,也是一种幸福啊!</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副校长带我们参观了一下校园,简单地介绍一下,然后我们来到他们的录播室进行听课。听的是语文课,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叶圣陶老先生写的游记,执教者是彭灵静,老师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教一个事交给孩子阅读的方法,一个是从文本当中总结写作的方法,特别强调写游记的顺序是按游览顺序来写,同时告诉孩子在写游记的时候,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都写出来,但是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罗列在一起,要有一个主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整节课,孩子的配合度蛮高的,从孩子的汇报以及这个学习当中的状态,可以看到孩子的整体学习力还是蛮强的。老师也是注重方法的授予,注重学法的迁移。</span></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彭小虎校长作专题讲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彭校长南京大学法学博士</span>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南京市第六批中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南京晓庄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p><p class="ql-block"> 彭校长深入浅出地围绕着“生活教育”讲了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 第一方面:南京市陶行知小学的特色跟办学理念</b></p><p class="ql-block">学校的办学理念:源于生命、归于生活、 成于习惯。源于生命是对价值的尊重,归于生活是对路径的深尊重,成于习惯是培养的目标。</p><p class="ql-block">学校的愿景:爱满校园,在一个能够感受之爱,会传递爱与愿意分享爱的校园里探索未知生活,学会共同生活,体验美好生活,在生活教育中。学会沟通,让每个人的心靠得更近,学会合作。让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得到支持,学会创造世界,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创造而精彩。学会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更真切的认知世界,认知自我。</p><p class="ql-block">学校的使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p><p class="ql-block">学校的培养目标:成为智慧幸福有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b>第二方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b></p><p class="ql-block">彭校长认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本源就是生命教育。我们不光要知道生活教育,还要知道为什么要开展生活教育。彭校长从法学的角度去谈学生的教育,认为小学生不适合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够把道德强加于小学生的身上。10年的课改,留给我们只有6个字——自主合作探究。我们的课改只注重方法的问题,没有注重成长的问题。现在的学生有三个现象,学校难教,父母难管,违法但不犯罪。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有两个原点,一是生命教育,第二才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路径也是方法,生命教育是核心也是目标。教育只有不同,没有不好,但我们遇到不同的时候,请彼此保留。</p> <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并不是陶行知原生,而是来自王阳明。彭校长认为:我们都是属于知行不合一的普通人,因为我们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比如说我知道这样做是好的,可是我做不到,我知道这样做下去会有好的结果,但是我就坚持不了。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最重要的是动之以情。佛教讲究最重要的是身心合一,我们要做到意心身合一。意指的是晓之以理,心指的是动之以情,身指的是导之以行。意指的是观念,知识。是观念,知识与思想,心指的是情绪动机,情感兴趣,性格,意志,身指的就是行动。把孩子知行不合一变成知行合一,这是我们要做的,也就是说培养一心身合一的孩子。要弄清楚你从何来,行到何处,我们常说的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提升能力,要弄清楚概念。概念都弄不清楚,没有逻辑性,怎么去做教育?</p> <p class="ql-block"><b>第三方面:如何让校长的办学理念更好地落地</b></p><p class="ql-block">彭校长认为:学校文化不等于校长文化,但是我们现实中学校文化就是校长文化。轮换一个校长,文化立马要变,那说明什么问题,我们对文化本身理解有误。另外,校长提出了这些要求,跟教师课堂的操作两码事,也就是说你在这个课堂上看不到校长的理念,变成了什么两张皮,那么我们怪校长吗?不能怪校长,怪老师吧,也不能怪老师,是因为我们提出的,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没整合校长要回答什么问题,老师要回答什么问题?教书的问题,那是不是正好教书育人吗?你别忘了教书是为了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老师更多的在干什么,操作层面来干事是不一样的,所以当这个老师没有领会校长育人的具体的要求。如果你要想你的老师跟你干,把你的文化变成老师能懂的,自觉遵守执行的东西,只有一个,校长要把你的理念放到课程里面,老师他有一个他必须在这个课程的框架下来完成自己的教学,这样校长的办学理念就可以很好地得到实施了。</p><p class="ql-block">彭校长的解读深入浅出,结合学校的课程设计,办学实际,很好地给我们展示了学校是如何理解陶行知先生的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如何让“生活教育”在学校得到深入的贯彻。我们都觉得挺震撼的。</p> <div>孔虹校长代表班里做了小结:</div>1、彭校长的介绍是陶行知思想的新时期实践。<br>2、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知行不合一的普通人思考,做到知行合一。作为校长既要知道做了什么,更要知道做的是什么,为什么做。<br>3、农民教育、平民教育的理念在新时期首先是从孩子身体对生存能力的影响。<br>4、今天的语文课例很好诠释彭校经营陶行知学校的理念,在课堂上践行陶行知思想“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学不是教知识,不是教人,是教学生学”。<br>5、今天听彭校在的介绍,就是一次学陶的历程,也是体验陶行知“让经历学习成为孩子的专利”。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下,我们再一次走近陶行知先生,感受了伟人的魅力,再一次深入感悟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p>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

陶行知

校长

生活

学校

我们

老师

理念

合一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