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vence 法国普罗旺斯

随意

<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奥朗日 Orange</b></h1></div><div><br></div><div>是古罗马时期普罗旺斯地区的北大门。在古罗马时期,奥朗日是普罗旺斯地区著名古镇之一,也是当时古罗马军队北通里昂的唯一通道,古城区北部的凯旋门还刻有当时凯撒大帝凯旋而归时的浮雕,奥朗日曾经盛极一时,据说人口达到了10万之多。至今在奥朗日遗留下的古罗马帝国的遗迹,依然能够清晰的看见当时帝国的这种繁荣富强的场景。城中保存有古罗马时期的歌剧院,是目前是介绍保存最好的古罗马建筑之一,1544年,当时还是公国的奥朗日成为德意志拿骚家族威廉一世的领地。从此威廉及其后人以封地为名,称为奥朗日家族。威廉一世公爵是荷兰的开国元勋,至今荷兰王室仍然有其血统,他的曾孙渡海成为英国国王,被称为威廉三世,直到1713年,奥朗日才划归法国。这段与欧洲两个王室有关的历史,常使奥朗日人引以为傲。</div> <h1></h1><h3>Opéra ,salle Saint Florent, Théâtre municipal 奥兰治剧院是一栋始建于1885年的建筑</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p class="ql-block">这么良性价的套餐啊😉</p> <h3>奥朗日古剧场 Théâtre antique d'Orange</h3><h3><br></h3><h3>坐落在罗纳河谷的奥朗日古罗马剧场,是所有宏伟的古罗马剧场中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式剧场之一。这个剧场是在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建造而成的。</h3><div>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古罗马剧场还保留着完整的舞台背后的墙壁,一个在土耳其,一个在叙利亚,还有一个就在奥朗日了。</div> 原有的大理石外墙已经不复存在,露出沧桑的混凝土拱券骨骼,顽强伫立在它们诞生2000年后的阳光下。混凝土和拱券是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的两大贡献,它们降低了建筑成本,简化了建筑技术,使罗马辽阔的领土上到处树立了规模宏伟的大型建筑。技术上的进步使罗马人不必象希腊人那样必须依靠山坡修建剧场,他们用一层叠一层拱在任何自己中意的地方上架起看台,让大剧场,大斗兽场在平地上拔地而起。 <div>剧场的看台是依山势而建的,呈半圆形,远处看,仿佛是半截碗,阶梯状的观众席一级级的向碗底收缩,这个看台可以容纳8000人。</div> 剧场舞台的正面是一个高高的墙,长103米,高为38米。后来人们还在中央大壁龛内安放了高达3米半的奥古斯都皇帝的塑像。这座剧场建成时是有屋顶的,但是古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这个剧场也随之没落,屋顶坍塌。但是由于这个剧场的特殊结构,特别是那堵高墙,在后来的战争中被用来当做防御设施,剧场本身也被改造成居民点,一直被很好的加以维护,所以能保存至今。 在18世纪的时候法国政府决定重建这个剧场,对整个剧场部分除了高墙外的部分进行了复原和装修,这里成为整个欧洲非常著名的户外剧场之一,每逢夏季,这里是歌剧和音乐会经常上演的场所。很多人们比较熟悉的剧目,如阿依达,图兰朵等,都曾经在这里上演。 <h3>Triumphal arch 奥朗日凯旋门<br><br>奥朗日凯旋门位于奥朗日北部,是法国目前现存第三大凯旋门,凯旋门建于公元1世纪,纪念古罗马帝王凯撒大帝凯旋所建,凯旋门的北侧还完好保存着象征古罗马人凯旋而归的浮雕,遗憾的是南侧的浮雕已经被损毁。相传当时这里是古罗马时期里昂通往尼姆的必经之地。</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1><b>加德水道桥 Pont du Gard</b></h1></div><div><br></div><div>古罗马最伟大的水道桥工程并不在罗马。法国南部的尼姆Nimes是帝国在高卢的主要城市之一。位于城郊的举世闻名的加德水道桥Pont du Gard是由阿格里帕于公元前19 年主持修建的尼姆输水道的一段。</div><div>2000年来,加德水道桥骄傲地雄踞嘉东河谷之上,作为罗马帝国文明的具体象征,它有幸穿越世纪之间而未受损毁。加德水道桥的雄伟浩瀚,以及建筑设计的轻盈空灵,除了让人惊艳,更引发无限的思古幽情。 </div><div><br></div> <div>全长约50公里的输水道,从泉眼到尼姆城总共只有17米落差。由于古代社会并没有我们今天的各种电力泵站,要想让水能够从水源地顺利地流到50公里以外的城里面,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要让两者间始终保持水位落差,因此水道的坡度就必须保持在3.4‰左右。而且沿途还要翻山越岭、开路建桥,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div><div>为了减少工程量,罗马人在选择输水道路线的时候会尽量依靠山坡之类的自然地形,很少会走直线。遇到难以绕过的山梁,他们会挖掘隧道予以穿越。而如果是遇到河流或者地势低洼的地方,那就要架桥了。</div> <h3>在陡峭的加德河谷,输水道用三层连续拱券跨越峡谷两岸。</h3><div> </div> 桥身高度49米,桥身共有三层,每层都有数目不等的桥拱。原本第一层有6个桥拱、第二层有11个桥拱、第三层则有47个桥拱,这在当时更是罕见之作。估计有近千名工人投入这项工事,仅仅五年便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Nîmes 尼姆</strong></h1><div><br></div><div>尼姆是法国南部加尔省的省会,以法国最温暖的城市而著称,这是一个生来便与“水”息息相关的城市。“尼姆”在法语中意为泉水精灵Nemausus。</div><div><br></div><div>由于古早罗马人的居住,尼姆也被称为“法国的罗马”,在其城市之间有许多该时期的建筑瑰宝,现已变为剧院的气势雄伟而典雅的古罗马尼姆竞技场 Arènes de Nîmes便是其中之一;此外位于古竞技场后面的四方形神殿La Maison Carree则以希腊罗马式风格建筑,曾是奥古斯特大帝Auguste时代的产物,也是如今古代博物馆Musee des Antiques的所在地。</div><div><br></div><div>曾经被乔治·桑George sand和让·雅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盛赞的泉边公园Les Jardins de la Fontaine是位于山丘上的古迹庭园,建于罗马时代。庭园景致秀丽,沿途是布满雕像的走廊,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山丘上有一条名叫尤泽斯的狭小街道,弥漫着一片中世纪的气氛,这里曾是著名宫殿陶器产地,以仿制大理石的硬质陶器闻名于世。</div> <h3>尼姆竞技场 Arènes de Nîmes</h3><div><br></div><h3>虽然面积比不上罗马的竞技场,但保存情况非常好。它大约建成于公元70年皇帝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帝国衰落后,竞技场由西哥特人设防,四周筑起围墙。在其后的西哥特人势力崩溃后,进入动荡不安的时期,后来穆斯林曾经入侵,1863年改建为斗牛场。18世纪初被法国国王征服,尼姆子爵在竞技场内建造设防的宫殿。</h3> <h3>尼姆竞技场每年举行两次斗牛,也用于其他公共活动。这座建筑为椭圆形,长133米,宽101米。设有34排座位,能容纳16300名观众的能力,1989年以后设有可移动的屋顶和供热系统。</h3> <h3>四方形神殿 La Maison Carree</h3><div><br></div><h3>位于古竞技场的后面,距竞技场约10分钟的路程。这是一座古旧的希腊罗马式神殿,四方形神殿三面都是空地,令这座本身已经建筑得壮丽雄伟的殿堂更添一份气势。神殿的建筑特色是科林斯式的圆柱。这座建筑高约17米,深26米,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奥古斯都大帝(Auguste)时代,它把罗马时期的神殿形式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来。神殿建成后曾作为市政府大楼和教堂,现在则为古代博物馆(Musee des Antigues)。这里最值得一看的有修复18世纪的泉边之庭园时发现的阿波罗大理石像、青铜的阿波罗头像以及1873年发掘时碎成103片的尼姆的维纳斯等。 </h3> Église Saint-Baudile de Nîmes Porte d'Auguste <h3><div>泉边公园 Les Jardins de la Fontaine</div><div><br></div>泉边公园位于山丘上的古迹庭园,建于罗马时代。因当时的尼姆是以泉水为中心发展而成的都市,所以人们深信泉水是有精灵的,而泉边公园就是当时人们为了奉献给泉水的精灵而建造出来的庭园。庭园景致秀丽,沿途是布满雕像的走廊,虽然它并不如竞技场和神殿那样保存完整,但在庭园中漫游,也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丽面貌,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尔勒 Arles</b></h1><div><br></div><div>阿尔勒Arles位于阿维尼翁南部,坐落在卡马格Camargue地区的原始风貌大自然中,地处罗纳河下游沿岸,1981年,七座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遗产,阿尔勒今日已成为“艺术历史古城”,同时也是欧洲文化古城联盟七位会员之一。<br><br>阿尔勒是一座极具罗马风格的城市,公元一世纪,凯撒大帝占领了阿尔勒,使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殖民地,因此在城区内遍布古罗马遗址,来到阿尔勒参观的游客们很难想象这里是法国的城市,更像置身于古罗马古城。这里保留着许许多多的古罗马遗风,城中主要的古罗马建筑有:古罗马斗兽场,古罗马剧院,共和国广场,康斯坦丁公共浴场,古罗马市场回廊。每年的暑期,这里古罗马斗兽场还会时常举行斗牛表演,场面十分火爆。<br><br>同时,这里还是法国著名画家梵高曾经居住的城市,据说梵高曾经居住在现今阿尔勒火车站旁边的拉马丁广场附近,曾经经常光顾阿尔勒城中心的小咖啡馆,之后又因精神问题居住在城中心的梵高中心疗养。除此之外,在阿尔勒驻足过的名家真不少,法国作曲家比才的管弦乐组曲《阿莱城的姑娘》中的地点也指的是这个城市。<br><br>虽然阿尔勒是座不大的城市,但每年到这里观光的游客却相当多。斗牛、弗拉明戈舞、著名的帕利亚第复活节庆典和收稻节,都颇具地方特色。</div> <div>阿尔勒竞技场Arènes d'Arles</div><div>这里是法国现存最大的古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5年。斗兽场建时高3层,最多曾能容纳2万余人,至今仅剩2层,但大部分保存程度都好于罗马的斗兽场,在每年的暑期,这里还会举行斗牛表演,场面不亚于古罗马时期。</div> <div>服装节 COSTUME FESTIVAL</div><div><br></div><div> 7月第一个周日,人们在这一天,身着艳丽的普罗旺斯民族传统服饰。 当地风格的服饰精致,优雅,富有创意。给这个小镇带来了活跃气氛。 阿尔勒人通常为他们自己的传统感到骄傲,为了保护这些文化传统,他们每三年选出一个代表当地文化的人,称之为“阿尔勒女王”Queen of Arles。</div> <h3>穿着民族服装过节的人们。</h3> 梵高作品阿尔勒竞技场 <h3>🐴术</h3> 梵高于1888年迁至阿尔勒,原因是他希望获得“不同的光线”。阿尔勒时期成为梵高一生中最高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绘制了像《向日葵》、《黄房子》和《卧室》这样的杰作。 <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维尼翁 Avignon</b></h1></div><div><br></div>在1309到1377年之间,天主教教廷从罗马迁移至此,后来更出现两地各立教宗的情形。这段时期也被后世称为阿维农教廷时期。前后一共有七位教宗在阿维尼翁生活。阿维尼翁城原是乔万娜一世的属地,在1348年售予教廷。教廷对阿维尼翁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之时,其后阿维尼翁成为法国的一部分。阿维尼翁是沃克吕兹省的省会,也是法国少见的保留了城墙的城市。城墙内有为教宗修筑的教皇宫。此外著名古迹还有阿维尼翁圣母大教堂、圣贝内泽桥等。 1995年以亚维农历史城区之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h3>古城墙<br><br>阿维尼翁是法国为数不多的完整保留古时内城墙的法国城市。阿维尼翁城墙长达4.3公里,环抱城市的历史中心。它始建于1355年(因诺森特六世在位时期),整体竣工于1372年,以抵御英法百年战争中雇佣兵团对城市的洗劫。老城由39个塔楼和9个城墙铸成的工事所保护。每年市政府都会对城墙进行修复,以保护老城墙展示往日的魅力。</h3> <h3>断桥 Pont d'Avignon<br><br>阿维尼翁断桥又称圣内北泽桥,相传在公元1177年,12岁的小牧羊人圣内贝泽听到了天神的旨意,要求他在阿维尼翁的罗纳河上建造一座桥。他在阿维尼翁当地神职人员的帮助下,跟一群朋友一起建造了圣内贝泽桥,圣内贝泽死于1184年年仅19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桥上的一个小圣堂上,圣内贝泽桥建桥时有22个桥洞,是当时唯一一座连接里昂到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圣内贝泽桥多次被泛滥的罗纳河水冲毁,直到17世纪才停止对其修复。目前,圣贝内泽桥只留下了4个桥洞,也就是著名的阿维尼翁断桥。<br><br></h3><h3>圣贝内泽桥,通过同名歌曲("Sur le pont d'Avignon"),这座桥变得世界知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罗旺斯地区圣雷米 Saint-Rémy-de-Provence</b></h1> <h3>Bienvenue au Mas Lou Figoulon</h3><div><br></div><div>典型的18世纪普罗旺斯农舍。<br></div> <h3>丰盛的农家早餐</h3> 在公元前4至2世纪之间,普罗旺斯的塞尔托-利古里亚部落中最大的萨利恩人在环绕巴黎圣母院谷的山峰上建造了石垒,并建造了鸦片或强化的山谷中的春天周围的小镇,以其强大的治疗能力而闻名。到了春天,凯尔特人神格拉尼斯(Glanis)建造了一座神社。城镇发展壮大,在公元前2世纪建造了第二堵墙。 <div>修道院 monastèreSaint-Paul-de-Mausole</div><div><br></div><div>是法国普罗旺斯Saint-Rémy-de-Provence的前修道院。 这座建筑的几个房间已被改建为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的博物馆,后者于1889年至1890年曾在那里住过。 </div> <div>公元前一世纪保存完好的两座罗马古迹而闻名,这些古迹被称为“ Les Antiques”,一座陵墓和一个凯旋门。 </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鲁西隆 Roussillon</b></h1><div><br></div><div>位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境内的吕贝隆山区,建于如血的高崖之上。鲁西永有着另一个名字“红土城”,因为这里的地质土壤非常特别,含有着非常多的赭石成分。造就了鲁西永区别于一般法国小城的红色,入选法国政府评定的“经典美村”。鲁西永也成为了著名的旅游地。</div> 传说中红土城Roussillon的领主年轻美丽的妻子爱上了游吟诗人, 心胸狭窄的领主为了报复, 残忍地将诗人杀害, 深爱诗人的妻子不愿在失去爱人后独自偷生, 纵身跳下悬崖, 殉情而死, 鲜血渗入到土地里,从此, 这片土地就一直呈现出深深的红色。<br><br>其实,此地出产的是作为颜料原料的赭石, 从罗马时代就很有名了, 曾是红极一时的世界级赭石采掘场。 <h3>正午时分,艳阳高照,在蓝天白云之下,青葱绿林之间,红色建筑则格外艳丽夺目。</h3> 远远望去,火红一片,好似夕阳残照,一股炽烈奔放的法式气息扑面而来 为了延续这别具一格的特色,小镇的所有建筑物,依然必需刷上统一的红色。 穿行于小镇窄窄的街巷,感应凄美的爱情传说之中,亦能看到更多绚烂的颜色。<br><br>娇柔的嫩粉、缤纷的橙、普罗旺斯梦幻的紫、地中海深情的蓝,这都是当地人利用赭石矿制作的天然颜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塞南克修道院 Abbaye Notre-Dame de Sénanque</b></h1><br>是一个熙笃会修道院,位于法国普罗旺斯沃克吕兹省村庄戈尔代附近。1148年,得到卡瓦永主教和巴塞罗那伯爵、普罗旺斯伯爵捐助,来自阿尔代什省马赞修道院的熙笃会修士建立了塞南克修道院。这些贫穷的修士首先建起了临时小屋。1178年,修道院教堂祝圣。宿舍、食堂、写字间等其他建筑也陆续兴建,均采用罗马式风格,朴实无华,避免采用会让修士们分心的装饰。<br>在13和14世纪,塞南克修道院达到顶峰,经营四个磨坊,七个田庄。住在塞南克的修士种植薰衣草,以养蜂为生。法国宗教战争期间,修道院遭新教徒洗劫。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修道院被没收并出售给私人,修士被驱逐。<br>1854年,熙笃会修士回购该处产业。1903年再度遭驱逐,撤到戛纳附近,莱兰群岛圣托诺拉岛上的莱兰修道院。1988年恢复了塞南克修道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戈尔德 Gordes</b></h1><div><br></div><div>石头城Gordes,音译为戈尔德,被称为天空之城,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普罗旺斯小镇,它坐落于阿维尼翁东边40公里,沃克吕兹Vaucluse山脊南部,海拔370米,面向吕贝隆山区,石头城小镇常驻居民约为2000名。小镇里的大部分建筑建于11世纪,距今已有一千年了,整个小镇的房屋都是由当地出产的花岗岩堆积而成,呈梯形盘踞在一起,远处看上去犹如一座空中之城,大气磅礴,壁立千仞,所有建筑与山石融为一体,这也是“石头城”名字的由来。</div> 众多被日光洗的发白的石头建筑与深深浅浅的绿色植物想拼而成的村庄。每年那里都会入选法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 石头城以城中心的华美的小城堡而出名,小城堡是高卢时期最早的行政区卡瓦永城的主要城堡,见证了小镇丰富的历史和饱经战乱的苦难。在中世纪保护着他们的家园和传统的生活,也因此同样维护了普罗旺斯地区的传统。 从外到内小镇戈尔德给人的印象就是石头建筑,围墙,房子,教堂几乎都是石头堆砌而成。其街道全由一块块石板铺成,大部分房屋几乎都是16世纪完整保存下来的,如今依旧坚固如初。绕着小巷子来到那片建筑,高低错落的房屋建筑组成了闻名于世的小镇风光。 哥德式村是当今世界的文化遗产,沿着山城的青石小路,随处可见典型的南法景致。坐在依山而建的小酒馆,品一杯当地自产的红葡萄酒,葡萄酒的芬芳,伴随着山城中的点点风光,尽情体会普罗旺斯的壮丽和秀美。偶尔远离大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这种悠闲而惬意的感觉,只有在这写意的普罗旺斯小镇才能体会到,怪不得就连法国的前总统密特朗也甘愿在此隐居。 <h3><br></h3> <div>Château de Javon à Lioux</div><div><br></div><div>它是一座住宅城堡,建于15世纪末,当时该遗址和据点由教皇利奥十世捐赠给了最初来自托斯卡纳的Baroncelli家族。这些佛罗伦萨和比萨共和国的贵族仆人已经在那里有一座同名的城堡。</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La Distillerie de la Fraguette</b></h1> <h3><br></h3> <h3>空气里弥漫着薰衣草的芬芳</h3> 如此茂盛的薰衣草田,如此纯粹的紫色在高高低低的田园里绽开,在夏日的风中打开浪漫的符号,像那种最沉静的思念,最甜蜜的惆怅,仿佛藏身于深爱者的心中却永远无法执子之手的那种温暖而忧伤的感觉。薰衣草lavender这种花语为"等待爱情"的紫色小花,不知迷倒了多少人,7-8月间的薰衣草迎风绽放, 浓艳的色彩装饰翠绿的山谷,微微辛辣的香味混合着被晒焦的青草芬芳,全都在这片法国的大地上演绎万种风情,交织成法国南部最令人难忘的气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索村 Sault</b></h1><div><br></div><div>被称为“薰衣草之都”, 是欧洲最大的薰衣草产地,它是一个位于大约海拔四百公尺的小镇,索村Sault只有一千多的人口, 整个小镇被熏衣草的花海所包围着。 与瓦朗索乐Valensole平原不同的是这里是山区熏衣草,地势跌宕起伏,峰岭险峻、蜿蜒的山脉。虽然说在仲夏, 普罗旺斯地区的路边或者公园里也常看到薰衣草, 但是每年夏季一到, 很多法国人也不只是一次的去索村Sault感受熏衣草的味道,那里一片片紫色的高山熏衣草,好似舖了紫色地毯的大地,空氣中瀰漫著花香, 天空的藍, 山巒的綠, 加上薰衣草的紫, 一路上就只有 "藍, 綠, 紫" 點綴大地,十分夢幻,百看不厌。</div> <h3><br></h3> 索村小城保留了一些中世纪小巷,城内还有一些精美的老橱窗,从1515年开始延续至今,每周三的早上这里有集市。索村所在的地区也是以熏衣草出名,但是由于海拔较高,花季相对较晚,一般8月还能看到紫紫的熏衣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尼永斯 Nyons</b></h1> Pont de Nyons是一座中世纪的石拱桥,位于法国南部的Auvergne-Rhône-Alpes地区的Nyons的Eygues河上。 它完成于1409年,拱跨度为40.53米,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 Tour Randonne始建于13世纪末。 当时它曾作为防御塔(东戎)和监狱。 大约在19世纪中叶,这座教堂改建为小教堂Not-Dame de Bon-Secours,并获得了金字塔形的多层山墙顶部,顶部还有一个3.50 m高的玛丽雕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Château de Beauregard</b></h1> 古堡改为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