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又一次敲开了这座老宅的大门,像小时候一样,只是现在已是人去屋空。故事中的春归和平儿以及她们的奶奶、父母亲都已故去,邻居们很多都已外迁而去,只有民儿还固执地守在这里,对他来说,女儿定居的美国,儿子打拼的大都市,都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他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谁也劝不动。虽然他也早已搬入旁边的新宅,但旧宅却丝毫未动,这座住了他们四代人的老宅仍保有它七八十年前的样子,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一排排新居里显得格格不入,但它见证了乔家几代人的悲欢,不管多么艰难它始终与他们休戚与共,紧密相连。斑驳的墙体印记着曾经的过往,破旧的家具诉说着历经的沧桑。院中的石子路曾留下他们的脚印;灶台上曾氤氲他们饭后的余温;炕头上曾有他们相依相偎的甜蜜;空气中似乎还流动着他们的气息……</p><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就好像他们不曾离开。坐在小屋里,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他们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愿意听,我说给你。</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普通的民宅,一并四间,泥草房,尖顶、木梁,底部是石头,石头大概也就50公分(因为当时运石头是很费劲的),中间是泥草砖(泥草砖就是泥和草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用模子脱成的长方体),这样的房子在当时比比皆是,据说这样的结构冬暖夏凉。据民儿讲,这房子已有上百年了,现在房顶是瓦,这是近些年才铺上去的。房子有一个不小的院子,院子的东侧盖了三间厢房,一般用来存放杂物,比正房稍矮,多少年都是这个布局。</p><p class="ql-block">进得正房,进门一间,东西各灶台,大锅,烧火做饭一应在此。以此为中分东屋西屋,东西屋各有炕,炕边靠墙一写字台,台面墙上悬一大镜,炕对面有一立式衣橱,橱上有一木箱,炕下并排两把杌子,所有家具就是这些,东西房陈设布局大概相当。西二屋一般是用来盛放粮食种子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归出阁前的记忆就在这里,她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女孩,由农村走入城市,再由城市回到乡土,既没有世人瞩目的成就,也没有传奇的人生经历,可是她的一生却是共和国近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她带着时代的印记,秉承着中国的传统,像千千万万个劳动人民一样,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起起伏伏,磕磕拌拌,有风雨飘摇的凄苦,也有随波逐流的无奈,苦过、累过、幸福过、也挣扎过……</p><p class="ql-block">我问过她:“你的一生吃过那么多苦,知足吗?”</p><p class="ql-block">她很坚定:“知足!”</p><p class="ql-block">她是地道的青岛东龙湾庄人,在这里土生土长。据说此庄是北宋崇宁年间,戴姓由河南省汝南县迁此建村,因靠一龙形大湾,故名。位于莱西城东部,离莱阳不足20公里。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