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了家园的宁静。许多爱国青年放下笔,放下锄头,加入真正意义上为保卫国家而战的战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湖南郴州也有一群当年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他们中有参加过“绞肉机”之称的淞沪会战,有在武汉会战中与敌人殊死拼杀,有远出国门打通滇缅公路的远征军,还有参加过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湘西会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4—2016年,我跟随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走访慰问老兵,被老兵们的现状撼动。他们不仅生活拮据,还有尊严的被轻蔑,甚至有一部分人受到牢狱之灾。</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的战场,硝烟早已散;当年年轻的战士,已成了耄耋老人,好在社会进入平稳和理性的时代,这些迟暮之年陷入生活困顿、逐渐凋零的老兵,开始被更多有良知有爱心的人们关注关爱…</span></h1><p><br></p> <h3>黎斌(1921-2016)苏仙区许家洞镇蕉冲村人。1940年参军在国民革命军第20军134师400团。随部队转战湖南、湖北、江西境内,在当时部队军需非常困难,曾赤脚四年坚持战斗,直至抗战胜利。 </h3> <h3>刘战三(1921-2018)又名刘捷,永兴县高亭镇戈黄村人。1938年入伍,在国民党第五军200师600团当传令兵,参加过昆仑关战役,传令途中曾被日军炮弹炸起的泥土掩埋却完好无损。1941年参加远征军入缅,经历同古战斗,随师政治部翻越野人山,目睹了师长戴安澜牺牲经过。1945年随辎汽十五团第二营到印度,后又调往鸿翔伞兵部队,直至抗战胜利。</h3> <h3>罗干臣(1918-2015)原名罗家桢,原籍四川广汉,苏仙区公路局退休。1937年12月抽丁首兵,从四川赴安徽广德,加入国民革命军第21军146师,先当电话兵后当炊事兵。1939年部队从广德调江西作战。后来转到94师,抗战胜利后到广州。</h3> <h3>邝代忠(1926-2015)临武县武水镇人。在南岳衡山湖南集训总队参加了学生集训,同批180名学兵分到了第5军荣誉1师补充团。1939年参加了昆仑关战役的653高地的战斗。战役结束后回家。</h3> <h3>李智生(1922—2016)嘉禾县石羔乡人。1940年考入黄埔军校分校17期通信兵科 ,在西安王曲编入10总队,学习无线电架设。1943年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军78师233团,参加了豫西会战,苦战三个月,部队伤亡惨重。抗战胜利后到重庆受训,后分配到青年军202师。</h3> <h3>袁洪名(1924-)资兴市三都镇人。1942年应征入伍第58军11师31团特务排。在江西樟树作战 历时一个多月 ,1943年11月参加收复常德县的战役,1944年4月奉命参加衡东石湾战役,战斗两月有余,后被派往江西吉安,执行收容伤兵的重任。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家。</h3> <h3>李庆荣 (1922-2015)临武县。南强镇人。1942年参军到第73军77师229团3营8连,参加了1943年的石门保卫战,不久部队退至大庸,李庆荣投靠当地的国军抗日游击队。</h3> <h3>吴开树(1922-2016)桂阳县太和镇人,1939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3军5师(代号守本),在常德津市打了几个小战役,后到达湖北沙市打了大战,随副师长到了师部,后离开部队,日军投降时在家务农。</h3> <h3>邓贱友(1920—)临武县南强镇人。1939年参军,分配到炮兵团,在湖北与日军作战,后退到长江守江防。在云南昆明南部被日军拦截,与日军作战。使用迫击炮(注:讲述从湖南到云南作战经历符合52军战史)。</h3> <h3>王恒春(1915—)安仁县承坪乡人。1931年加入国民革命军陆军14师警卫团,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上饶战役,在战斗中左大腿中弹受伤,随部队转战贵州等地继续抗日,后因旧伤复发回到家乡。1944年日军入侵安仁,王恒春组织地方武装配合暂2军在龙海与日军激战,俘虏了几个日本鬼子。抗战胜利后一直在家乡生活。</h3> <h3>陈举芳 (1924-)临武县双溪乡人。1939年抽丁在柳州加入国民革命军第54军14师40团2营4连。1942年部队转到云南老街驻守,第二年调入昆明加强城防,1944年初,陈举芳在连队当事务长,因身体有病被抽调去贵州负责征兵。日本投降后返乡。</h3> <h3>邱知送(1910—2017)桂阳县方元镇人。1937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3军77师230团,行军到益阳、湖北、醴陵、与日军打了无数次战。1940年在益阳作战时左腿被炮弹炸伤,住院约三个月。出院后被重新编入另一支部队。1945年春节后,在长沙一带和日军作战,腰部被敌人机枪射中,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在治疗中听说日本投降,出院后回家务农。</h3> <h3>周永纯(1920—)郴州市人。1937冬在江西万载县加入国民革命军第50师149旅297团3营做卫生兵,几个月后到江苏徐州参加台儿庄战役,一到台儿庄就投入战场抢救伤员。后部队被打散,突围出来后走了一个多月到达武汉。</h3> <h3>刘江林(1927—)临武县武水镇人。1944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4军59师147团运输营第一连。部队追击从蓝山进入临武的日军,从郴州到嘉禾,经临武到了宜章。1945年春节前,在宜章县江塘乡塘村一带与日军打拉锯战。日本投降时部队在宜章县里田乡,之后到江西抚州接受日本兵工厂。</h3> <h3>宋福全(1921-2015)资兴市东江镇人。1939年7月当兵。先在云南陆良的后方勤务部,后到第5军在云南曲靖的后方干部大队,先后当军需上士、文书。1942年选入远征军。训练结束后飞到印度,编入新6军参与缅北反攻。曾被日军围了7天7夜,在勐腊和芒市等地与日军血战,九死一生,被授予“浴血”军功章。</h3> <h3>刘潭桢(1917—2015)郴州桂阳县人。I939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9军140师420团担任机枪手,参加了1939年底湖北通城的大沙坪战役,此役中右大腿被子弹打穿,幸未伤及骨头。在湖南治疗伤愈后,随部队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h3> <h3>张业恒(1919—2015)嘉禾县袁家镇人。1938年入职嘉禾警察局,1940年考入中央陆军机械学校,毕业后进入国民革命军第5军装甲团,1942年由云南入缅甸作战,1943年到印度,任驻印军装甲兵教官。抗战胜利后前往东北。张老敬重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h3> <h3>何克洪(1918-2016)资兴市东江街道人。抗战爆发初投笔从戎,从湖南步行到重庆,在老乡的推荐下进入部队,后入军宪财经学校学习,毕业后在52军等多个部队担任军需官职务。</h3> <h3>付华松(1928-)临武县汾市镇人。1944年底加入国民革命军第160师工兵连2排6班。从仁化转战到南雄,在江西信丰、赣州、吉安等地与日军作战,为阻止日军逃到华东,参加了炸毁信丰大桥的战斗,日本投降后回到家乡</h3> <h3>陈冬良(1917-2016)临武县南强镇上磨刀村人。1938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9军194师580团后勤部勤务兵,参加过长沙保卫战,在湖北沙市与日军激战中身中一枪,所幸身上的皮带挡住子弹保住了性命。</h3> <h3>袁玉标(1922—2016)曾用名袁宝成,临武县水东镇人。1940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荣誉1师第2团;第一次打鬼子是在沙市,湖北失陷后,撤离到独山、都匀、丁家台、普济关等地继续抗击日寇。后奉命调防到云南昆明。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h3> <h3>黄下(夏)古(1924—)临武县南强镇人。1944年在韶关主动参军,在国民革命军第63军直属师部输送连当后勤兵,从事挑水挑物质等活。当年九月转到广东南雄,几个月后到龙岩,被整编到了步兵连,不久又归队到了运输连,专门给部队挑物质,直到抗战胜利。</h3> <h3>刘兴福(1918-)临武县城关镇人 1940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3军77师7团3营步兵连。在长沙岳麓山一带跟日本鬼子打了一年多战,在湖北光山也抗击日军。后来调第10军第3师弟7团,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h3> <h3>郭伊良(1925—)临武县麦市镇人。1943年加入临武抗战自卫队,1945年1月,日军由蓝山进入临武,自卫队与日军交战。</h3> <h3>李裕既(1916—)安仁县清溪乡人。193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37军95师284团迫击炮连,参加过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作战地分别是湘阴和鲤鱼铺。1944年长衡会战期间,加入第20军133师399团,为部队带路。在雄峰山战斗中腰部中弹被贯穿,送往医院治疗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回到家乡务农。</h3> <p class="ql-block">周国信(1920-2016) 临武县南强镇人。1943年参军到慈利县,分在国民革命军第73军。1944年在宝庆和日本人打了一仗,后随部队又到了沙坪,在东安打了一仗。部队到瑶山后他离开部队回家。</p> <h3>罗万付(1922-)临武县大冲乡人。1943年参军,曾在第73军77师230团,在临武县城停留了一个多月后,部队开往湘西大庸,在慈利县训练。在益阳桃江县时与日军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打了三天三夜,最后3000多国军只剩下150多人。1945年回家。</h3> <h3>曹福生(1924—20l5)又名曹修福,苏仙区栖凤渡人。1939年4月当兵,从衡阳转到南宁坐火车到云南,再到下关机场,住在思茅普洱,加入国民革命军第5军,不记得是哪个师,后来到缅甸与日军作战,是重机枪手,一直在一线打击日寇……部队有很多美国军官,全部美式装备。(注:从现有的叙述可以确定老人参与过第一次入缅作战,可能到了印度兰姆迦后参加缅北反攻。)</h3> <h3>邝冬荣(1922-2017)临武县武水镇人。1939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3军77师229团当吹号手,在洞庭湖毛厂家黄石嘴和日本鬼子打过战,后在新化、益阳、常德等地坚持抗战直到胜利。</h3> <h3>林青阳(1920—)郴州苏仙区白露塘镇人。1943年春天在衡山龙头湾加入国民革命军第10军预备第10师政治部,后任中尉,跟随李拔夫少将。参与了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在衡阳突围时曾捡起日军丢来的手榴弹炸死2个日本鬼子。</h3> <h3>刘运清(1919-)宜章县白沙乡人。1939年参军到第49军预备师补充团当士兵,先后在浙江临海,江西南昌、赣州、上饶、上高、高安等地,因为是补充团,所以哪个团严重减负就补充到哪个部队。抗战胜利时驻扎在福建南平,后被遣送回乡。</h3> <h3>袁柏樹(1922—2015)桂阳县太和镇人。1943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3军77师231团通信排有线班,参加过常德会战石门战役,全团死伤大部分。此战后被一个副官带到18军,参加湘西会战 ,部队在张家界和日军遭遇,死伤无数。日军投降时任18军传令兵 1948年回家务农。</h3> <h3>史美禄(1925—)永兴县马田镇人。1942年被招募在军政部第九临时教养院作杂役,负责照顾伤员。随战况搬到衡阳常宁。1944年往广西转移,后退到贵州、四川,一直在教养院做后勤工作,直到抗战胜利。</h3> <h3>李方国(1926—2019)临武县南强镇人。1943年参加到国民革命军暂54师独立排第1班(配属第10军),1944年6月参加了衡阳保卫战,与日本鬼子正面交火,这一战打了近五十天才结束。后随部队到了新化县,在新化县想办法回到了家乡。</h3> <h3>邓松山(1921—)桂阳县洋市镇人。1941年8月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3军15师,曾在长沙岳麓山和日军作战三天三夜,后随部队到湖北沙市、宜昌和湖南津市一带展开战斗。再随52军到云南驻扎文山,1945年日军投降后,经越南转到东北。</h3> <h3>廖垂胜(1924—)桂阳县人。1944年5月参军,在国民革命军第73军总部辎重营担任书记员,主要在宁乡、湘乡、一带抗日。1944年底部队到溆浦考入武冈黄埔军校19期。刚入校没多久,日军就打过来了,军校转移到会同,后来并到成都本校。1947年毕业,为21期,分到上海的青年军202师。1949回乡。</h3> <h3>黄双财(1926—2015)临武县金江镇人。1941年参军,分到37军95师284团。到过湖北石门、沙市、平江一带,在湖北驻扎了几个月,打了十多天仗,在平江五角市(音)一座山上被日军包围被俘,伺机逃脱回到家乡。</h3> <p class="ql-block">罗丙琼(1920—2022)北湖区华塘镇人。1941年当兵,从衡阳到广西,分到国民革命军炮兵19团,在广西用马车驮山炮炮弹。广西作战后又到湖北,然后部队到了湖南祁阳,给连长当勤务兵。日本投降后回家务农。</p> <p class="ql-block">徐秋苟(1925—2021)安仁县城关镇(原籍是湖南攸县江口)。1943年入伍,部队番号不详。所属部队驻在衡阳一带,曾在长沙同日本鬼子打仗,一直到日本投降。</p> <h3>谭长俊(1919—2016)桂阳荷叶镇人。1939年报名参军,在江西南昌被分到国民革命军第73军77师230团,在团部接电话,为大家理发。一年后随部队开赴湖南的安化和新化,与日军打战,在衡阳时接到日本投降通知,不久回乡。</h3> <h3>周哲俊(1923—)郴州苏仙区龙船头。1943年考入贵州麻江陆军通迅兵学校,毕业后分在国民革命军第13军54师通讯兵排当排副, 在 独山和日本人打过战。1945年广西反攻时分两路往桂林和湖南追击敌人,在梧州时日本人投降,缴获大量武器。</h3> <h3>罗世福(1920—)嘉禾坦坪镇人。1942年加入国民革命军新6军22师65团2营4连。到过贵州、云南、缅甸,在野人山打过战。曾去了印度蓝姆迦,再坐飞机去缅甸打战。后来回湖南洞口、芷江,在洞口作过战。</h3> <h3>郭廷禧(1925—)嘉禾县珠泉镇人。1942年跟着堂哥郭墨涛(时任贵州辑私处处长)作他的勤务兵,不到一年堂哥调往安徽广德县忠义救国军总部任参谋长,郭廷禧继续做他的勤务兵,后送堂哥家人回郴州就离开了部队。1944年又参加省政府特务2团,一直在南山附近打游击直到抗战胜利。</h3> <p class="ql-block">曹开兴(1921—2022)又名曹石才,嘉禾县广发乡人。1937年加入国民革命军74军58师112团2连 ,随部队打了很多战,主要在湖南和广西。当过炮兵,重机枪手。子弹曾打到胸口,幸胸前有东西挡住,躲过一劫。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p> <p class="ql-block">邝代财(1922—)临武县武水镇人。1945年3月加入青年军208师。8月15日日本投降时, 部队在城阳镇举行庆祝活动。一个月后,部队从韶关到了南京 ,进行整编,接受检阅。曾到东北残留的日本兵</p> <h3>段三仔(1911—)嘉禾县广发乡人。第一次主动参军在长沙,当了四个月号兵,因害怕打战跑回家。第二次被抓丁又因害怕跑回家了。第三次再次被抓,先后经过郴州、衡阳、再到柳州、桂林,参加对日作战,能详细描述战斗细节。</h3> <h3>李治华(1925—2017)桂阳县正和镇人。1942年参军,到河南叶县的鲁苏豫皖革命边区干部训练团进行武装训练,在学校学习三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安排在安徽芜湖军需仓库管粮食。</h3> <p class="ql-block">何万洪(1924—)宜章县梅田人。1943年3月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军171师513团3营7连3排1班当士兵。在江苏、安徽一带与日军作战。曾参加过3次战斗因病滞留在湖村,1951年回到原籍。</p> <p class="ql-block">孙运涛(1916—)郴州苏仙区良田镇人。1937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新编22师,是机枪手,使用捷克式轻机枪。跟随部队去过东安、南岳、柳州等地,1939年第一次参战是广西昆仑关战役。攻山时在半山腰腿受伤撤了下来,没有和鬼子直接接触,但在往山下撤的时看见有鬼子尸体。在安阳战地医院住院治疗,伤愈后回乡。</p> <h3>陈镇南(1920—)曾用名陈礼纯,安仁县承坪乡人。1937年入伍 原国民革命军第4预备师(后改为第190师)士兵。1939年担任师卫生队担架排排长。1940年7月在浙江金华考入黄埔军校分校 ,1943年军校毕业。先分配到新编36师,后调往46师。随部队到了昆明、沾益。再调到165师为少校营副,驻扎西安,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h3> <p class="ql-block">李初生(1922—)汝城县益将乡桥头村人。1941入伍,编入74军51师152团2营5连2排5班。当过步枪兵、传令兵、上等兵。在萍乡、江西、浙江、福建蒲城(音)县抗战。1942年转战株洲、湘潭、宁乡、桃花港、常德、石门、醴县、湖北公安,几番生死,是抗日王牌军的英雄。</p> <h3>王克川(1929—)原籍四川合江县人,现居郴州北湖区下湄桥村。1944年入伍,到河南漯河加入第2军9师26团当运输兵,在河南确山阴城等地作战。1944秋在运输部队物质途中遭遇日军轰炸,炸断了三根手指,进·入湖北的野战医院治疗。医院后来撤退到郴州,他伤好后留在郴州。</h3> <h3>罗万利(1914—2015)临武县金江镇罗家村人。1937年加入军政部化学兵总队第4团3营8连,属于特种部队,驻扎在四川泸州、纳溪、宜宾等地 ,1945年日本投降时正在四川泸州。抗战胜利后请假回家乡探亲,再没返回部队。</h3> <h3>李先阳(1920—)又名李贵生,苏仙区坳上镇人。1936年自愿参军,在国民革命军第28军63师113团,团部勤务兵。参与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左臂受伤在38医院治疗。老人很自豪的说他可以手端着枪打,不怕死,长官喜欢用他。后退到长沙,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在长沙一直坚持抗战。</h3> <h3>李长鸿(1915—)嘉禾县龙潭镇人。1937年10月加入国民革命军第200师1152团3营13连,1938年随部队开赴湖北阳新、大冶,在金牛地区参加战斗,1939年1月回乡。1939年4月又主动参军,加入国民革命军第10军190师570团1营3连,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衡阳失陷后进入四川,转入14军,1947年回乡务农。</h3> <h3>李福全(1926—)宜章县浆水乡偏溪村人。1944年参加宜章抗日自卫队第1排。当时日军在宜章城、竹坪、岩口一带驻扎,自卫队有次与日军在一里亭打了两天两夜。</h3> <p class="ql-block">陈甲炎(1921—2019)永兴县柏林镇枫坪村人,1941年加入湖南保安处十七大队当步兵,在郴州坳上、下湄桥,宜章白石渡等地守军火库、桥梁,铁路。1944年5月,日军进攻攸县时,部队战败被俘,被押随日军行动。后在日军进攻郴州途中伺机借山路逃脱,回到家乡。</p> <p class="ql-block">刘先沅(1923—2020)又名刘先伉,桂阳县银河乡乌市村仁里人。国民革命军第58军附属部队岳浏司管区基干团3营12连任文书,1944年6月,部队在浏阳文家市镇与日军交战,后又在浏阳与平江交界的地方和日军作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由于国民党37军被日军打垮,随连队带着接到的新兵和:58军一起接防。1944年底,湘阴、平江、岳阳、等地沦陷,被遣送回到桂阳李家种地。</p> <h3>钟名超(1922-)临武县楚江镇杨乌磊村人。1944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因腿不方便,被安排在东安县56后方医院,负责打扫卫生和照顾在战场上受伤的伤员。三年后返回家乡</h3> <p class="ql-block">谭振农(1928-2020)临武县楚江镇人。1945年5月参军到73军5师13团,在湖南与江西交界处的白战岭与日本鬼子激战一天两夜,战后到南昌时日本投降,1946年8月父亲病故,请假回乡没再回部队</p> <p class="ql-block">甘来生(1930—2022)祖籍江西萍乡 ,现临武县香花镇。1943年9月参军在忠义救国军第2纵队4团2营机炮连,随部队步行至玉山,再到浙江、安徽,1945年到徽州雄村受训,与日军在昌华河桥交过战,在河桥街上猛攻猛打,奋战两天两夜,终于把日军打退。日本投降后改编为交通警察部队,1949年回乡。</p> <p class="ql-block">吴开炳(1925-2020)</p> <p class="ql-block">胡志刚(1925-2021)</p> <h3>曾熊</h3> <p class="ql-block">郭长古(1921-2020)</p> <p>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p> <p>参加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老兵签名版。</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统计,全国目前幸存健在的抗战老兵最少还有上万名,平均年龄逾90岁。许多老兵依然生活在贫困和惶恐之中,因为历史原因,有的终生未能成家,老无所依,有的甚至起码的生活需求、稍微体面一点的生活环境都没有。我們能做的是讓他們有尊嚴的活著,為自己曾經為國而戰而驕傲!</span></p> <h1><br></h1><h1><b>如果没有记忆, </b></h1><h1><b>谈何传承?</b></h1><h1><b>如果没有感恩,</b></h1><h1><b>谈何永续? </b></h1><h1><b>老兵终将作古,</b></h1><h1><b>唯有记忆才能让他们永恒!</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