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行星— —冥王星

S.

<p>  冥王星,太阳系矮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而远的次序计为第九颗,绕太阳公转周期约为248年,自转周期约6.4天。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行星。</p><p> 在太阳系中,最初我们一直认为有九大行星的存在,不过在2005年的时候,由于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颗阋神星质量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最后九大行星就变成了八大行星,将冥王星重新定义为了矮行星(类冥天体)。而对于这个定义,科学家们也是一直争议不断,而根据最新的《伊卡洛斯》(Icarus)杂志上报告称,一组天文学家们再次发出声明称,冥王星应该是行星,而不应该“抛出”行星的行列,到底应不应该呢?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了解下。</p><p> 冥王星的发现并不陌生,是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的,它是位于柯伊伯带(Kuiper Belt)附近,在这个位置上,通常会被认为是太阳系其中的一个边界区域,而该区域是一些小行星与小行星环的发展区域,整个柯伊伯带(Kuiper Belt)是延伸到了海王星的轨迹,所以就在冥王星被定义为九大行星之一的时候,虽然具有长达76年的行星历史,但是大家对它的存在都表示很有疑虑,因为冥王星是处于行星带之中,并且被成千上万的其他天体和大块碎片包围,任何一个物体都可能超过它的大小,只是人类未发现到。</p><p> 柯伊伯带的存在也有一个大概的预估数据,根据天文学家的预估数据显示,柯伊伯带起始于距太阳30至50天文单位(AU)之间的某个地方,最大范围不会超多70AU或100 AU,而它的整个范围大约是比小行星带宽20倍,其质量可能约为小行星带的200倍,整个太阳系内的行星几乎都被它全部所环绕,所以柯伊伯带也是具有太阳系起源的理论基础,从柯伊伯带可以找到关于太阳系行星的起源,而被踢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就是处于该位置附近。</p><p> 第一、首先该行星是绕太阳公转,并且是具有一个完整的轨道运行过程。</p><p>第二、该行星必要要具有足够的质量,肯定是要比其他卫星等天体要大很多,保持具有圆形或接近圆形的外行特点</p><p>第三、不是另一个天体的卫星,也就是说这是一颗独立的天体,如果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的状态,这肯定不能单独的作为行星出现。</p><p>第四,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上,从其轨道周围的区域没有碎片和小物体、小天体的干扰,这里当然要除去卫星的存在。</p><p>这就是行星的是个基本定义要求。但冥王星并不符合全部要求,所以它被重新定义为- -矮行星</p><p>(类冥行星)。</p><p> 冥王星虽然被重现定义了,但是冥王星还是具有行星(不是矮行星)一样的特点,并且天文学家们通过新的模拟数据显示,证明可冥王星存在水的迹象,在2015年7月,“新视野”号飞越冥王星的时候,进行了对冥王星的全方位拍摄,并且将其观测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传回到了地球,在科学家们接收到照片之后,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证据,那就是冥王星在某个时间点有水,也就是矮行星也是具有存在水的可能性。但是,这个数据不能说明的是冥王星是否已经存在海洋。根据科学报告指出,如果存在的话,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冥王星的水可能已经冻结成了固体,只是在某个时段才可能出现。科学家们也从单个的预估角度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地球海洋最深处约7英里(约11公里)深,地球约是冥王星大小的150倍,这也说明了,冥王星存在水并且大片的水域完全是可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