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三八线”

郝言好语(洪山)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三八线”</p><p class="ql-block"> 郝洪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凡在六十岁上下年龄的人,大概对“三八线”一词都不会陌生。不过,我们这些人对这个词的熟悉倒不是因为战场,而是因为校园。当然,曾经在课桌上的你争我夺与在战场上的你死我活,在性质上是有着根本不同的。不过,在当年我们这些懵懂且热血的少年看来,那时向志愿军叔叔学习,首先学得就是要坚持一种寸土必争的原则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和态度。而这个“原则和态度”,也就包括了我们当年在与同桌同学的“寸土不让”上了🤭。</p><p class="ql-block">当然,按照当年“三八线”的正解,其实是指朝鲜半岛北纬38度的一条军事分界线。而我们那时所谓的 “三八线”,则是指同桌同学之间(大都是男女同学)凭着想象画在课桌中间的那条“粉笔线”。 按照当时的“内部规则”规定,男女同桌无论听课、作业、诵读和自习,各自只能在自己的“分界线”一侧进行活动。如若一方过线(包括肢体的任何部位),另一方必将警告之、声讨之、反击之。而这一切,也大都是在无声中进行的。时至今日,可能只要是我们这个年龄段以上的人,不分地域、不分男女,甚至不分乡村城市,每个人的童年里或许自己都还会有一段与“三八线”有关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记得大约是在我小学三年纪的时候,我们班从一个“大城市”(比我们那个城市大的城市)转来了一位女同学。这位在我们当时看来既有些“洋气”又有些“傲气”的女同学的到来(用现在的话说叫“高冷”),一下子就成了我们班男孩子们关注的中心和热点。未曾想到的是,老师在分桌的时候居然将这位女同学和我分在了一起。说实在话,当时我还是有些心中暗喜的(那也是我第一次与女同学坐同桌)。然而,恐小伙伴们私下的玩笑和议论,我表面上还假装出来的却是一脸不满和不愿的样子。因为,在我们上学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社会上凡与男女的相关用词,几乎无一不是敏感的。只要是除了夫妻之外的把“男女”联系在一起,一般都会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了。而且,一旦这种问题被确认,你将可能“永世而难再翻身”。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小孩子都是跟着大人的后面亦步亦趋的。当年大人如此这般,我们小孩子当然也是这般如此了。</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为了表示自己的立场坚定和旗帜鲜明,在我和那个女同学分在同桌的第一天,我便也用粉笔在课桌中画上了“三八线”。凡有遇到这位女同学不经意间的胳膊压线(包括学习用具)时,我就会刻不容缓地将其推搡过去。起初,这位还不明就里的女同学并未介意。然而,当她后来发现我是刻意存心这样做的时候,也适时地开始了自己的“自卫反击”。后来,随着“战斗的日趋激烈和不断升级”,我们之间的“三八线”从课桌又扩大到两人共同的那个长条板凳上。而且,在“斗争”的过程中,我发现用粉笔所画的“三八线”每天会在打扫卫生时擦掉,便又用墨汁、油彩,甚至用工具刀等,试图在课桌上刻划上一条更加不易磨灭的“三八线”。</p><p class="ql-block">不过,当年我们在课桌上的争斗还是与其他同学的方式不尽相同的。他们在“三八线”处的斗争大都是一种明火执仗的行动,不是摔摔打打,就是哭哭闹闹。我们则不然。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暗中角力、隐蔽战斗。每次基本上都是只用肢体和眼神来进行对抗的。其实,在与这位女同学同桌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之间并没有说过几句话(包括争吵)。而且,后来也就便各自分开了。不过,这段经历却是我难以忘记的。记得当年她离开我们班后的一段时间里,失去了“作战对象”的我,还真是有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感。虽然后来我们在上了中学的时候又在同一个年级的上学。但或因我们都更大了和更“懂事了”的原因,也就更是形同陌路了。</p><p class="ql-block">在后来我远走新疆当兵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回乡探亲或同学聚会,我都再也没有遇见过我小学的这个特别“对手”,这不免总是让我觉得有些小小的遗憾。尽管我也听说她当时就在不远的一个城市里任教,但或许是因为当年的“敌对”经历的缘故,我也没好意思专门去打听这位女同学的具体情况。</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之后,当我费尽周折地终于在南方的一个大城市见到了自己的这位小学同桌的时候,她已经是某音乐学院的教授和著名古筝演奏家了。若从一般意义上讲,当年“三八线”的争斗、曾经四十年的阻隔,而且,大家如今也已是身份有别,即便相聚气氛可能也会是有些客气和拘谨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见面后,非但没有因为曾经的“三八线”和离开的四十年而生分疏远,反而正是由于“三八线”和四十年,而更使我们的见面热情洋溢、谈笑甚欢。席间,大家开心地说着笑着、争着、吵着,在青涩的往事中,我们又重新回到了童年。包括在座的我这位女同学的先生(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与书法家)和上中学的女儿也同样被我们热烈的气氛所感染,饶有兴趣地听我们这两个当年的“冤家对头”愉快地“翻旧帐”、忆当年、一起重回“三八线”……</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我们曾经的母校举行建校六十周年的校庆活动。我们这些已经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老同学也都是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相约返回了家乡。虽然,当我们这些分别了几十年的小伙伴儿又聚在一起的时候,的确也是有了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万千。但是,当我们大家又一起走进了校园、坐在了教室和拿起了书本的那个时候,一下子又都是一起有了一种重回童年的亲切与温暖……</p><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所谓的远与近,并不是在于地理的距离,而是在于心灵的距离。就如那条画在课桌的“三八线”一样,当我们人心无距的时候,曾经的那条所谓的“三八线”也就都一定会变得格外的亲近和温暖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