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铁道兵的足跡

老冯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嫩林铁路自嫩江经过加格达奇、塔河、漠河至古莲,全长680公里,嫩林铁路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坡与北坡,南起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站,向北跨过嫩江,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塔河、樟岭、西林吉,到达黑龙江省漠河县古莲站,其中干线长680.5公里,支线长300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概况</p><p class="ql-block">嫩林铁路位于大兴安岭,南起嫩江,经大杨树、加格达</p><p class="ql-block">奇、林海、塔河、盘古、樟岭、劲涛、图强、西林吉至古莲,全长677公里。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 铁道兵第三、六、九师施工。嫩江至塔河段于1964年8月17日重点开工,1966年10月31日加格达奇至塔河段轨通车;1967年6月28日,嫩江至加格达奇段铺轨通车;塔河至樟岭段于1966年开工,1968年12月铺轨通车;樟岭至古莲段于1970年开工,1972年8月15日铺轨通车。嫩林铁路对开发林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巩固边疆具有重大意义。 大兴安岭林区面积约600万公顷,蓄积木材量约7亿立方米,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物资。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中央决定采用建设大庆油田艰苦创业的经验,集中力量在大兴安岭林区组织会战,以林业部和铁道兵为主,会同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国家经委于1964年1月21日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研究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问题。会后,由林业部、铁道兵共同向国家经委并中央书记处上报了《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p><p class="ql-block">项目由来</p><p class="ql-block">1972(1972应改为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92号文件批准同意这个报告,中央还同意设立开发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并决定由铁道兵郭维城副司令员任指挥,东北林业总局张世军局长任副指挥,林业部罗玉川副部长任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部政委。指挥部由林业部直接领导,同时受黑龙江省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领导。担负施工的铁道兵部队,同时受铁道兵党委领导。5月22日,中央军委通知:由铁道兵担负大兴安岭林区会战的部分任务,并抽调188名干部和78名战士参加林区会战指挥的工作。6月,会战指挥部在加格达奇成立。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铁道兵党委决定第三、六、九师参加铁路会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嫩林铁路</p><p class="ql-block">温-2.8℃,最低温度-52.3℃,无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每年从9月份至次年4、5月份为冻结期,无霜期仅80至90天,沿线土壤冻结深度为2.5米至4.5米。由于该区气候极其严寒,人迹罕到,长期被认为是难以生活的高寒“禁区”。</p><p class="ql-block">大兴安岭介绍</p><p class="ql-block">大兴安岭是中国东北部的著名山脉,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它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林木河上游谷地,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公里-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林区,木材贮量占中国的一半。 这里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自古就以出产黄金著称。西北坡向内蒙古高原和缓倾斜。经过长期侵蚀,山顶浑圆,以海拔2029米的黄岗梁为最高。东南坡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雨水较多,西北坡却较干旱,成为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嫩林铁路北部漫山遍野都是密密层层、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林带北宽南窄,跨纬度7°,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为62%。 全线有许多优质的木材,如红松、水曲柳等。落叶松、白桦、山杨等是这里的主要树种。由于这里的树木十分稠密,只有拚命地向上长,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到阳光,因此,这里的树木一般都很直、很高,是上等的建筑材料。有的大树长到60多米,树干仍然笔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嫩江至塔河段</p><p class="ql-block">嫩林铁路嫩江至塔河段,于1964年8月17日开工。部队为解决工期紧和施工季节短的矛盾,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掌握了一套在严寒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方法。首先是全面开展桥涵施工,利用严冬河水和土壤冻结的特点,采用逐层冻结逐层剥冰的“冻结法”开挖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嫩林铁路 </p><p class="ql-block">件合适的涵洞,则采用一次爆裂成型的快速施工方法。绝大多数桥涵均于冬季建成,为春融后土石作成圆包头,成功地将地下排除于路基之外,消除了病害。到了夏天,施工部队还要同牛虻、蚊虫、小咬作斗争。白天是牛虻叮咬,“双耳只闻嗡嗡响,抬头方见一片黄”,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晚上是蚊虫叮咬,小咬是傍晚、凌晨出动。有人诙玄谐地说:“兴安岭三件宝,蚊子、牛虻加小咬,夏天也是三班倒。”通过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搏斗和艰苦紧张的施工,锤炼了干部战士的革命斗志,涌现出了一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张春玉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张春玉是三师十三团十六连的副班长,1965年6月30日凌晨,在加(格达奇)嫩(江)段朝阳山1号隧道施工中,突然遇到意外塌方,战士郭风堂被砸昏在地,张春玉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扑过去将他推出险区,自己却被巨石压成重伤,充分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硬骨头战士的高贵品质。&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 一 阶 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嫩林铁路加(格达奇)塔( 河)段于1966年10月31日铺轨到塔河,初步解决了岭北地区运输困难的局面。&nbsp;</p><p class="ql-block"> 嫩(江)加(格达奇)段(186.45公里),1965年由南北两头向中间铺轨,于1967年6月28日接轨通车。至此,嫩江至塔河全长446公里的林区铁路,从1964年7月开工起,经3年的艰苦努力全部贯通,胜利地完成了会战第一阶段的任务。 </p><p class="ql-block"> 第 二 阶 段</p><p class="ql-block"> 嫩林铁路塔河至樟岭段,全长114.02公里,为第二阶段修建任务,于1986(不是1986)年12月铺轨通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 三 阶 段&nbsp;</p><p class="ql-block"> 樟岭至古莲段,全长116.16公里,为嫩林铁路第三阶段施工任务,由铁三师于1970年7月投入施工。1972年8月15日铺轨到达终点古莲站。全长677公里的嫩林铁路,至此全线贯通,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p>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嫩林线是从嫩江起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塔河、盘古、樟岭、劲涛、图强、西林吉到大兴安岭最北的古莲这一段铁路线,全长792公里。这段铁路线首先穿越嫩江平原的荒原沼泽而后进入群山密林,见山要劈山穿洞,遇河要架桥铺路。这条铁路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施工由铁道兵承担。‘铁道兵总指挥部设在加格大奇,1964年初铁道兵施工部队派出先头部队进入大兴安岭调查了解情况,为大部队进驻创造条件。当年8月17日,铁道兵三、六、九师进驻大兴安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九</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责</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段</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责</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扬</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段</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负责大扬气~ 塔河段,在嫩江平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和大山深处,30</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0多公里沿线上, 速迅建立起3500顶帐篷,</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抢建起12万多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方米的临时住房,突击抢修200公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运输便道, 展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嫩林”铁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高潮</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64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兴安岭, 中央军委令铁道兵开进林区修建森林铁路,由三、六、 九师承担铁路修建任务。在部队陆续开进后, 为统一指挥,于1965年3月组建了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代号505部队,505部队机关设在加格达奇。三师师部也设在加格达奇,负责大杨树至大扬气100多公里;六师师部设在呼玛县西里尼(六師进驻后西里尼改名为《三荣岗》),负责大扬气至塔河100多公里;九师师部住嫩江县,负责嫩江至大杨树100多公里。铁道兵战士闯进“高寒禁区”,爬冰卧雪,与大自然展开了殊死搏斗,于1967年修通了嫩江至塔河400多公里林区铁路,打开了“绿色宝库”。后又修建塔河至古莲段300多公里,1972年塔河至古莲段铺轨通车后,六、九师撤出大兴安岭,505指挥所解散。三师继续修建塔韩线至1984年并入铁道部,改称铁道部第十三工程局。</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 <p class="ql-block">  背面是纪念碑的碑文,碑文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1964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进军会战大兴安岭。广大指战员在举世罕见的“高寒禁区”爬冰卧雪, 宿露餐风,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在林区各族人民支援下,到一九八三年底共修建铁路七百九十二公里,桥梁一百二十四座、隧道十四座,为开发林区,建设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铭记他们的光辉业绩,缅怀英勇献身的烈士,特立此碑。</p><p class="ql-block"> 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p>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由嫩江经大杨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加</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格</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奇</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海</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河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盘古、樟岭、劲涛、图强、西林吉至古莲,全长677公里。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铁道兵三、六 、九师施工。</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一)嫩江至塔河段于1964年8月17日重点开工 。</span></h3><h3> 其中:</h3><h3> (1)1966年10月31日,加格达奇至塔河段铺轨通车</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2</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67年6月28日,嫩江至加格达奇段</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通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h3> (二)塔河至樟岭段于1966年开工,1968年12月铺轨通车;</h3><h3> (三)樟岭至古莲段于1970年开工,1972年8月15日铺轨通车。</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5年和1958年两次开发大兴安岭,但由于极度严寒,站不住脚,都先后下马。直到1964年才进行第三次开发。为响应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向林海进军”的号召,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会战生命禁区——大兴安岭,到1984年1月,铁道兵撤编时,超过300名战士在修建森林铁路中牺牲。</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就是铁道兵三师十三团十六连的一个副班长 在1965年6月30日嫩林铁路朝阳1号隧道施工时,隧道掘进到100米左右,连队提出要创纪录,为向“七一” 献礼,张春玉当时在洞口推渣,突然里面有人喊,“洞里面塌方,砸着人了。”张春玉放下推车一边跑一边喊:“跟我进去,把人救出来…” 他醒来第一句话,还惦记着第二天是党的生日,并拿出口袋里的钱请战友替自己交上党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于张春玉的突出表现,铁道兵党委授予他一等功,被国防部命名为“铁道兵硬骨头战士”。</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那时全团缺乏机械设备施工,出碴都是靠人工,运输用斗车,填方挖方全靠手抬肩扛,衬砌混凝土,用大板锹一锹一锹,一层一层往上扬,为了完成任务,手磨起了老茧,两天一双手套,两个月一双胶鞋。我亲手参加施工过的永安隧道,长度不到3000米,用两个营十个连队的兵力超千人,摆在进出口作战,经过四个年头才打通;吃的是高梁米,喝的是白菜汤,星期天会餐最好的是洋葱炒鸡蛋,猪肉炖粉条,更没有什么啤酒、白酒和饮料,住的是帐篷,一个班12个人挤住一起,说梦话打呼噜的都有。</span></h3><h3> 记得是1982年的7月,一营一连负责去韩家园砍伐道影,因遭遇连续半个月的大雨,把出山的便道冲毁了,发电的汽柴油和生活物资运不进来,找到一家靠打猎捕鱼为生的的鄂伦春族老百姓,借来一袋黄豆,全连130多人生活了3天,生活告急,又没有通讯联系,又有伤病员需要救治,带队负责的赵指导员只好派何成祥、李守禄的两个体健的战士,步行30多公里,去十八站林业局报信,第二天调动了沈阳军区的直升飞机,由蒋副团长亲自带机,送上生活的急需用品,解决了烧眉之急,铁道兵在大兴安岭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英勇开拓,顽强拼搏,用生命和血的代价打开了大兴安岭这座绿色宝库的大门。</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据</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史料记载,1964年到1983年,铁道兵三、六、 九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八万官兵会战大兴安岭,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4座,隧道14座。硬是把钢铁轨道铺进了千年沉寂、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迹罕至的林海雪原,使嫩林铁路贯穿在大兴安岭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脉,一直延伸到祖国版图最北端的城镇——漠河——韩家园子。</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在加格达齐首府北山顶上,一座造形奇特的建筑耸立在万绿丛中,那是两根放大的钢轨,各宽1.3米 ,高20米,中部是一个铁道兵兵徵,象个巨型的解不开的结 ,把两根钢轨紧紧连接,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为纪念铁道兵的丰功伟绩,建造的“铁道兵纪念碑”。不仅是对这些铁道兵战士开发大兴安岭的纪念,同时也是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的见证。</span></h3> <h3><br></h3><h3> 大兴安岭铁道兵会战指挥所司令员何辉燕  <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 何辉燕(1913—1991),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11月参加红军。历任战士、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第四军医院政治委员、师通信科长、 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大队长、旅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 师长。1952年8月,所在部队改编为铁道工程第五师, 任师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朝联合新建铁路指挥局副局长兼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师长。指挥部队抢建130公里的殷(山)龟(城)铁路。朝鲜停战后, 继续完成德(州)八(院面)新建铁路工程任务。 1954年3月回国,任铁道兵第五师师长,参加鹰(潭) 厦 (门)铁路的修建。1955年8月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 毕业后任铁道兵第一军军长,率三个师一个独立团修建包兰铁路。 1958年11月,任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nbsp; * * * * * *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64年9月,受命担任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指挥, 同时兼任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司令员。他和全体铁道兵指战员顶风冒雪,征服 “高寒禁区”,创造性地取得了部队在冬季高寒条件下生活和施工的经验,出色完成铁路修建任务。</span></h3><h3> * * * * * * *</h3><h3> 1969年8月,任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员 ,领导部队圆满完成成昆铁路的收尾工程和襄渝铁路的修建 。</h3><h3> 何辉燕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10月10日逝世,终年78岁。</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翻过大兴安岭的脊梁伊勒呼里山,有个地方叫三荣岗(位于新林区新林镇南6公里处),是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时铁道兵六師師部所在地, 也是大兴安岭精神 、 新林精神的发源地。三荣岗在开发建设之前被称为 “西里尼”。西里尼为鄂伦春语,意思是人类难以生存的“死地”。</span></h3><h3>  1963年,国家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急需木材,开发大兴安岭林区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全国各地的林业和铁路战线的2万多干部职工、科技人员,铁道兵三、六、九师8万官兵汇集到“高寒禁区”大兴安岭,开始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大会战”。 </h3><h3>  1964年11月,铁道兵505部队6师27团先遣队向西里尼进军时,提出了“任务艰巨光荣、生活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的口号,他们采用斧头剁、铁镐刨的原始方法,顽强突击 24个昼夜,开通了34公里的越岭公路,为大部队进驻北坡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1965年4月,会战指挥部政委、林管局党委书记罗玉川在林管局党委会上将“三荣”思想引申为“参加会战光荣、艰苦创业光荣、勤俭节约光荣”。自此“三荣思想”成为开发会战时期特殊的时代精神,西里尼因此更名“三荣岗”,成为“三荣”精神的历史见证。</h3><h3>  现今的“三荣岗”是新林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经参加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老会战、老知青回访时,都会来到这里感受一下那曾经难以忘怀的岁月 。</h3><h3><br></h3><h3>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铁道兵“三、六、九”师,唤醒沉睡千年的深山一一大兴安岭</span></h3><h3><br></h3><h3>五十多年前,沉睡千年荒无人烟的、冰河雪岭的、原始茂密的大兴安岭高寒禁区森林里,迎来了一批决心让大山劈开,能让沼泽、河流通道、托桥,让火车能奔驰在蜿蜒曲折的深山里,要决心敲开大兴安岭这座绿色宝库的八万解放军铁道官兵。</h3><h3><br></h3><h3>“大兴安岭”的气候地质特征是高寒群山连绵、河流沼泽地多、无霜期短,仅100天左右,地下土为永冻层,日本人占领东北时,曾想开发它,试探了几次,最终放弃了。1955年和1958年国家也组织了两次开发大兴安岭的行动,也终因各种原因放弃了。到六十年代初期,国内刚刚渡过三年自然灾害,经济逐步恢复,对木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大型煤矿如大同煤矿、开滦煤矿,因缺乏杭木只好停产,挖不出煤,就发不了电,下游很多企业就得减产或停产,一环扣一环,严重影响经济复苏。在这种背景下,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了开发大兴安岭“嫩林”铁路线的指示,八万铁道兵由此拉开了建设的序幕。</h3><h3><br></h3><h3>“嫩林”线是指起点嫩江、经大杨树、加格大奇、林海、塔河、盘古、樟岭、劲涛、图强、西林吉至古莲的铁路线,全长792公里,先要穿越嫩江平原的荒原沼泽而后进入群山密林劈山穿洞、架桥铺路的工程。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总指挥部设在“加格达奇”,早在1964年年初,各师就陆续派出先头部队进入调查了解情况,为大部队进驻创造条件。当年8月17日,铁道兵三、六、九师进驻大兴安岭,按照林区开发会战的整体设计,采取统一指挥,分段突出,逐段推进,主体工程与站后配套贮木场、通信、信号、房建、给水等工程紧密结合,迅速形成生产能力的战略意图组织施工。9师负责嫩江~大杨树段,3师负责大杨树~大扬气段,6师负责大扬气~塔河段,在嫩江平原和大山深处,300多公里上,速迅建立起3500顶帐篷,抢建起12万多平方米的临时住房,突击抢修200公里的运输便道,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嫩林”铁路线的高潮。</h3><h3><br></h3><h3>“三、六、九”师铁道部队的骨干力量,大多都是原人民解放军老部队整编组成的,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铁路抢建抢建任务,是一支工程技术性的部队,在当时的条件下,机械化成度算是比较高的。普通士兵都是响应党的号召参军的年轻人。可是,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摆在他们面前生活上、工程技术上的困难和难题, 还是非常严峻的。大兴安岭地区有近八个多月的大雪封山期,冬季最冷时近五十多度,寒风刺骨,大雪封门。</h3><h3><br></h3><h3>首先,是人的生存问题,帐篷为棉帐篷,早期取暖里面用废360斤油桶坚立,上面开出烟筒口,插入炉筒顺出帐篷外导烟,油桶下端部分开口,用以添加烧材,这种炉子木材燃烧起来,烧的铁桶通红,往往是前半夜热的受不了,后半夜一停火,又冻的受不了,而且在屋内, 冒烟、加材时又窜灰,短期居住使用可以。人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总会想出办法来,有个战士就发明了“地火龙” ,类似现在的捕鱼工具方型“地笼”网,这种“地火龙”可以在床辅的下面通过,任意搭建走向,炉子设置在室外烧,砖结构,持续保温时间长,屋内又干净,小小的简单发明,使8万官兵在高寒林区安了家。尽而衍生出东北林区的火墙、火炕等,为日后林业的发展壮大起了重大作用。</h3><h3><br></h3><h3>其次,冰冻林地,镐刨不动,炮炸不开,恶劣的环境反而激发出官兵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利用冰冻期集中抢修沼泽地与河流的桥梁,不利反而变为有利,战士们用铁锤、钢纤在冰面上逐层破冰,以冻治冻,用“冻结法”开挖桥基,在沼泽地段,采用反扣“搭头”的措施,减少春融后换填土方的工作量,冰包地段,采取爆破法,开拓清法。这样就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h3><h3><br></h3><h3>当时,铁路兵一天三饭吃的是沈阳军区的标准军粮一一高梁米或大米掺玉米碴子的“二米饭”,菜也只有海带、 黄豆、冻白菜、或脱水干菜。1964年自嫩江至加格大奇南段铁路两侧的15万亩土地划拔给了铁3师、铁9师 、铁6师,各投入一个营的兵力建设农场,有利地改善了铁道兵的生活条件。</h3><h3><br></h3><h3>1966年6月的日,嫩江至加格大奇段辅轨通车。1967年10月31日,加格大奇至塔河段辅轨通车。1968年12月,塔河至樟岭段辅轨通车。1970年,林海至碧水辅轨通车。1972年,樟岭至古莲段辅轨通车。1981年11月,塔河至十八站辅轨通车。至此,整个大兴安岭“嫩林”线全部实现通车。</h3><h3><br></h3><h3>从1964~1983年,在极端严寒和困难的条件下,三、六、九师的铁道兵以每两公里就牺牲一名战士的巨大代价,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有近300多名铁道兵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永远地躺在了大山里。他们为国家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立下赫赫功勋,在荒原和莽莽群山里,雕刻出一条壮丽、宏伟的“嫩林”铁路线来,使昔日的深山老林,唤发出了勃勃生机,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的艰辛,这种顽强拼搏,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居住在巍巍兴安岭里的林区人,永远铭记缅怀着他们的英雄业绩。</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嫩林铁路自嫩江经过加格达奇、塔河、漠河至古莲,全长680公里,嫩林铁路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坡与北坡,南起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站,向北跨过嫩江,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塔河、樟岭、西林吉,到达黑龙江省漠河县古莲站,其中干线长680.5公里,支线长300公里。</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铁道兵第三、六、九师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工。嫩江至塔河段于1964年8月17日重点开工,1966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0月31日加格达奇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塔河段轨通车;1967年6月2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日,嫩江至加格达奇段铺轨通车;塔河至樟岭段于196</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6年开工,1968年12月铺轨通车;樟岭至古莲段于197</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0年开工,1972年8月15日铺轨通车。</span></h3><h3><br></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央还同意设立开发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并决定由铁道兵郭维城副司令员任指挥,东北林业总局张世军局长任副指挥,林业部罗玉川副部长任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部政委。指挥部由林业部直接领导,同时受黑龙江省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领导。</span></h3><h3><br></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嫩江至塔河段 </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嫩林铁路嫩江至塔河段,于1964年8月17日开工。</span></h3><h3><br></h3><h3> 嫩林铁路加(格达奇)塔(河)段于1966年10月31日铺轨到塔河,初步解决了岭北地区运输困难的局面。&nbsp;</h3><h3><br></h3><h3>嫩(江)加(格达奇)段(186.45公里),1965年由南北两头向中间铺轨,于1967年6月28日接轨通车。至此,嫩江至塔河全长446公里的林区铁路,从1964年7月开工起,经3年的艰苦努力全部贯通,胜利地完成了会战第一阶段的任务。</h3><h3><br></h3><h3>塔河至樟岭段</h3><h3>嫩林铁路塔河至樟岭段,全长114.02公里,为第二阶段修建任务,于1986年12月铺轨通车。</h3><h3><br></h3><h3>樟岭至古莲段,全长116.16公里,为嫩林铁路第三阶段施工任务,由铁三师于1970年7月投入施工。1972年8月15日铺轨到达终点古莲站。全长677公里的嫩林铁路,至此全线贯通,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张春玉1941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1963年3月入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6月30日,时任铁道兵三师十三团十六连副班长的张春玉,在大兴安岭嫩林铁路朝阳1号隧道施工时,隧道掌子面突然发生塌方,张春玉当时在洞口推渣,突然里面的人往外跑。张春玉问:"为什么跑出来?"回答说:"里面塌方,砸着人了。"张春玉放下推车就往里面跑,一边跑一边喊:"跟我进去,把人救出来。"这时里面的石头已经哗哗地往下掉,战士郭凤堂昏倒在地上,眼看抬出去来不及了,张春玉和几个战士把郭凤堂往外一推,郭凤堂得救了。就在这一瞬间,张春玉被隧道顶部掉下的巨石压住,当场昏迷过去。 经过两个小时四十分钟左右的抢救,张春玉才被战友从巨石下面救出来。张春玉醒来后强忍伤痛首先想到的是战友的安危,当得知战友王物件牺牲后,张春玉万分悲痛,并告诉战友把自己原来打算寄回家里的四十块钱寄到战友王物件的家里。在被救出来后,他还惦记着第二天是党的生日,并拿出口袋里的钱请战友替自己交上党费。</span></h3><h3>  张春玉在疗伤的日子里,经常给连里写信,向连队首长汇报自己的情况,提出改进工作意见,鼓励本班战友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由于张春玉的突出表现,铁道兵党委授予他一等功,并发出了"向一心为公的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同志学习"的号召。1966年,张春玉被国防部命名为"铁道兵硬骨头战士"。</h3><h3>  张春玉左腿被巨石压断,右胸三根肋骨也被碎石砸断,经过5次大手术,终于站了起来,但却留下了终生残疾,左腿僵硬,走路一瘸一拐。张春玉病愈后曾任副指导员、指导员、师组织科副科长、203医院副政委,1982年确定转业,因身体一等残疾,不好安排工作,按退休处理,随爱人定居上海,1985年离开铁道部十三局,安排在上海闸北区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担任干休所副书记。</h3><h3>  “我这一辈子愿作一把泥土、一块石头、一根枕木,铺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革命的列车从我身上通过,全速前进!”这是张春玉的座右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