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版《六合民歌》(附央视制作的民歌视频十部)

玩石不恭居士王家干

<p class="ql-block">《六合民歌手进京记》</p><p class="ql-block">2004年3月24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文化旅游局收到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文艺部的邀请函:</p><p class="ql-block">“为传播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将于近期开播15频道——音乐频道。我们将全力打造、推出大型系列栏目——《民歌•中国》,旨在系列化开拓民歌艺术视野,系统介绍中国民族、民间原创民歌艺术,推动中国原创节目的创作,充分利用电视特征,打造《民歌•中国》新品牌。”</p><p class="ql-block">“本栏目定于4月5日在北京进行新节目录制,现邀请贵局王家干同志携民歌手来京参加栏目的录像。(往返及在京食宿费用由栏目组承担,请于4月3日到北京)。</p><p class="ql-block">请大力支持为盼!”</p><p class="ql-block">六合民歌面广量大、丰富多彩,大部分属江淮民歌特色(北山区有一小部分在淮海民歌特色区内)。著名民歌《茉莉花》就是源出于六合金牛山脚下的《鲜花调》(何仿先生于1942年收集、1957年加工整理而成)。六合民歌走向世界后,近七年间先后有近十家电视台来六合拍摄有关《茉莉花》的专题,单中央电视台就曾有好几个栏目的制作组来过。每次都由六合(先县后区)文艺创作室主任王家干尽地主之谊陪同拍摄。应央视的要求,当时都曾有几名歌手为他们演唱过《茉莉花》原型《鲜花调》,尤其是2003年央视12频道《魅力12》的导演莫日根(又名巴特)在制作《茉莉花》电视专题片(上下集)时,自开小车两度来六合,多次采访过王家干及陈丽萍、邵长荣等好几位民歌手,对六合民歌印象非常深刻。</p><p class="ql-block">2004年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指示增开音乐频道,不到一月音乐频道(15)便开播了,原12频道民歌节目导演莫日根借调到那里参与《民歌•中国》的导演,他便向该栏目的主要制作人朱智忠建议,并事先和王家干口头商定双方同意后,才正式发了上面的邀请函。</p><p class="ql-block">六合区文化旅游局局长郑军贵曾在农工部和农业局工作过,对农村情况非常熟悉,对民歌也有很深的感情,立即指示各部门协同办好此事,并亲自参加了挑选歌手的工作。副局长李亚太的祖母及父亲都唱过民歌,也非常投入地进行此项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作为牵头人的王家干立即组织选拔歌手,挖掘整理民歌资料。原文化局文艺科长姚彤曾长期从事过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既熟悉情况还能演唱。他接到邀请后特别积极地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经选拔最后敲定了十二名歌手(好几个原来都是六合县文工团的主要演员,其中陆素芬还曾在华东地区的民歌比赛中拿过金奖),演唱以六合民歌为主的二十二首歌曲(附演唱节目单)。</p><p class="ql-block">中共六合区委、区政府负责人张俊、赵云翔、金安凡得知这一消息后表态支持,赵云翔还陪同作曲家何仿观看了歌手出发去京前的排练,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p><p class="ql-block">去京民歌手的名单和二十二首歌曲的曲谱早已电传北京,央视同意后才正式发来了进京通知。</p><p class="ql-block">六合民歌手一行12人在领队兼艺术指导王家干的率领下,于2004年4月4日上午到达北京。虽然旅途劳顿,但稍事休息后便立即开始排练。下午四时导演巴特到驻地聆听了二十二首民歌的演唱,非常兴奋地说:“比我想象中的还好,还精彩”,当即决定除全部录下原定的二十二首歌曲外,另外再增加两档《民歌民说》节目的录制。</p><p class="ql-block">4月5日录制节目正式开始,六合民歌手率先于上午九时进摄影棚按节目单顺序进行。竹镇民歌手张德琴的《抬头看见娘家哥》《打离婚》、新篁镇民歌手邵长荣的《陪送调》、《八段锦》均很顺利,接下来是八百的徐翠华和程桥的高玉香。</p><p class="ql-block">下午录制节目的歌手是陆素芬(原籍马集镇)、张娟(原籍竹镇)、丁亚非(机关幼儿园)、高玉香(程桥)、姚彤、李亚太、吴梅等。除个别人嗓音不适外,均很顺利。因曲目较多,直到傍晚六时才录制完毕。</p><p class="ql-block">当晚先进行《民歌民说》中《秧歌》专辑的录制,主持人是央视四套著名主持人朱迅(宋祖英在维也纳开演唱会的主持人),嘉宾是作曲家张卓亚(总政歌舞团创作员)、歌唱家姜嘉锵以及六合文艺创作室主任王家干等,特邀歌手全是六合民歌手:张德琴、陆素芬、邵长荣、姚彤等四人。此节目录得很热闹,尤其是是在和邵长荣的对话中,朱迅笑得前仰后合,有趣极了。</p><p class="ql-block">等到第一个录好再开始《民歌民说》之《茉莉花》的拍摄,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嘉宾是著名歌唱家程桂兰(总政歌剧团副团长)、歌唱家姜嘉锵及王家干等。特邀民歌手是陆素芬、丁亚非、高玉香、李亚太等,录制完毕已过午夜,大家虽疲惫不堪但依然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的惯例,所有来京人员录制完节目后,都必须立即离开宾馆以让下一批歌手入住。鉴于节目的精彩和特别贡献(每天劳务费50元),央视破例同意让六合民歌手在北京多住两天以方便游览北京。导演巴特嘱咐接待人员:这是江主席故乡来的客人,要照顾好。</p><p class="ql-block">4月6日,六合民歌手去天安门观光,并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对于农民歌手来说是非常幸福的,作为对他们的感谢,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份北京特产纪念品。</p><p class="ql-block">晚上,央视负责人朱智忠给六合民歌手领队王家干说:“六合民歌手很有特色,我们节目组将在7号下午再录制几期《民歌故事》,请你立即落实一下。”</p><p class="ql-block">我们原计划4月7日去长城游览,为了录制节目,王家干说服大家放弃了原定计划。于当天下午一时半进入央视录制中心,由张德琴、张娟为一档;姚彤、吴梅为一档;王家干、李亚太各一档,又录制了四档《民歌故事》。</p><p class="ql-block">为了感谢六合民歌手对录制工作的支持,央视又给我们多住了一晚,并把七号晚上回南京的火车票改签推迟了一天,以让六合民歌手能去长城和十三陵游览。大家又非常轻松地度过了一天,于4月8日晚上8:40分登上t65次车,第二天上午回到了南京六合。</p><p class="ql-block">央视音乐频道的导演对六合民歌手的表演非常满意,稍感遗憾的是因为经费有限,我们的服装不够鲜艳美丽,缺少水乡特色。当他们听说六合还有一些精彩的民歌手时,又约请王家干继续帮他们物色。</p><p class="ql-block">非常遗憾的是:当时央视音乐频道的节目刚刚开办,江苏还没有落地,所以很多江苏人没有看到《民歌中国》《江苏民歌周》的播出,尤其是大部分六合人没有看到过央视播出的本地民歌,为了把央视音乐频道播放的这些民歌录下来,王家干请四家电视台同时录下了实况并制成光盘收藏。虽然这些节目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文艺频道、国际频道多次播出过,六合电视台直至今日也没有好好安排播放过一次,作为一个六合民歌推手,王家干一直无法释怀。</p> <p class="ql-block">六合民歌手2004年在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制作的民歌节目:</p><p class="ql-block">《鲜花调》、丁亚非演唱</p><p class="ql-block">《家长好》、邵长荣张德琴演唱</p><p class="ql-block">伴奏:王家干、姚彤及中国歌剧团小乐队</p> <p class="ql-block">《一棵桃树满树花》</p><p class="ql-block">演唱者:吴梅</p><p class="ql-block">《摘菱忙》</p><p class="ql-block">演唱者:张娟</p> <p class="ql-block">2004年4月新开办的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邀请六合民歌手去北京做《江苏民歌周》系列民歌专题节目。</p><p class="ql-block">《茉莉花开》</p> <p class="ql-block">央视民歌视频(2004年《民歌中国》制作)</p> <p class="ql-block">《小红鞋青布口》</p><p class="ql-block">演唱:张德琴</p><p class="ql-block">伴奏:王家干、姚彤 等</p> <p class="ql-block">《茉莉花》</p><p class="ql-block">演唱:陆素芬</p><p class="ql-block">伴奏:王家干、姚彤 等</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p><p class="ql-block">演唱:高玉香</p><p class="ql-block">《陪送调》</p><p class="ql-block">演唱:邵长荣</p> <p class="ql-block">纱趟子撩在外</p><p class="ql-block">演唱者:陆素芬</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家干,男,1945年8月出生,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国家二胡考级考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他自幼喜爱艺术,10岁习琴,13岁被特招入艺术师范,16岁至专业文艺团体,由主胡而指挥,由指挥而作曲,由作曲而作词,由作词而作诗,由作诗而作文。曾任靖江县歌舞团、六合县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六合师专音乐老师、六合县文化馆常务副馆长、六合区文艺创作室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王家干一生以“手艺人”自居。自称“不甘寂寞的小人物,不肯盲从的老百姓”。“不信天命信拼命”是其座右铭。信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持“不吹牛、不拍马、不落井下石、不墙倒众人推”。极力“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但也“嫉恶如仇、针锋相对”。追日追月追真谛,觅琴觅弦觅知音。有感而发创作,很少无病呻吟,且为文始终坚持四个标准:民众欢迎、行家认定、总编放行、自己过瘾。曾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弦外集》、《中外诗歌精选》、《现代诗歌精选》。参与过《江苏二胡考级教材》和《放歌南京》等书的编辑。长篇传纪文学作品《芬芳人生》(经典《茉莉花》收集加工者何仿传)在南京出版社付印出版。也曾应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邀请,于2004年率领12名民歌手进京录制了20多个江苏民歌专题节目,在央视的多个频道中向世界播放过。退休后被南京《都市文化报》和《周末新江北报》聘用主编文化副刊。先后参加南京钟山民乐团和南京市文化馆的群星民乐团,演奏二胡、高胡、板胡、中胡及自己改良的三根弦的胡琴。1983年率先发起举办雨花石展览而担任过南京雨花石协会副会长二十载,现仍任其顾问。70岁后依然在全国的征文和南京市的器乐创作和比赛中得创作奖和演出奖。其中《灵岩石说》获中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二等奖、《妹打号子哥等待》获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等奖和创作奖。</p><p class="ql-block">王家干2007年被南京民乐团邀请,任其在英特网《西祠胡同》的《金陵乐谈》的版主,并兼任《雨花石文化园》的首席顾问和名誉版主。曾被西祠胡同《六合人家》评为十佳网友。2017年获江苏省百名健康文化老人称号,2019年获江苏省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百度里输入“王家干”可看到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为他摄制的电视专题片《跨界奇人王家干》(上下集)和他演奏的很多视频及大量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