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的那些事

税海一匹狼

<p class="ql-block"> “五一”长假的那些事 </p><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本想全家外出旅游,但由于女儿工作忙未能成行,这又成了一大憾事。三天假期经历了不少趣事,随手捡来以食读者。 (一)渔乐无限</p><p class="ql-block"> 闲来无事,长假第一天天刚亮,我就背起渔具就来到了君山湖畔,悠然地钓起鱼来。自以为是今天垂钓第一人,但不知更有早行人,只见湖畔已有了钓鱼人的身影,一阵寒喧后得知是县二中的王老师。我选好了一个钓点,迅速地拿出渔杆,装好线组,找到一个1.5米深左右的地方开始钓起来。从理论上说,谷雨时节是钓鲫鱼的时节,尤其是是这种水深的地方会有很多鲫鱼,我想今天应该一定收获不少。我已无心欣赏湖中的美景,两只眼睛是死死地盯住水面上的浮漂,期待着鱼儿快点上钩。一般来说,手竿垂钓,看漂是掌握水下鱼的活动最重要的环节,看漂时注意力要集中,这对人的身心是一种锻炼,因为这种行动可排除杂念,调节呼吸,起到类似气功的某些功效。如果说钓鱼活动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防病治病,看漂应是最重要的原因。我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可鱼儿就是不上钓,旁边的王老师却是另一番场景,不时传来惊呼声:又钓了一条,一斤多!快帮忙拿抄网来!我也不知不觉跟着兴奋起来,拿起抄网就奔了过去,只见一条又大又肥的大红鲤鱼在水中不停地挣扎,一会窜向东,一会又窜向西,王老师依然是气定神闲,神态自若,只见他抓紧鱼竿,随着鱼一会向东,一会又向西,一会让鱼头露出水面,一会又让鱼头沉下水底,看得出他的溜鱼技术十分娴熟,不到半小时,鱼仿佛投降了,他看准一个时机,一下子就把鱼竿扬了起来,一条巨大的大红鲤鱼在浪花中浮出了水面!说时迟,那时快,我拿起抄网,将鱼一下子兜在了网中。他微笑着看着自己的战利品,得意地吹起了口哨,我也跟着乐了起来。王老师见我们这几个钓友遭鱼儿冷落、空守多时、无鱼咬钩,就热情招呼还是“空军”的我们转移阵地,到自己那鱼儿“集中”的窝点,并肩战斗,并与我们交流钓鱼的经经验,别说还立竿见影,很快“空军” 就摘帽共欢乐了。&nbsp;其实,钓鱼的乐趣并不在于鱼的收获,而在于等鱼儿上钩的过程,是修身养性极好的活动,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兼备。到野外呼吸新鲜空气,开阔目光视野,时而欣赏自然美景,时而聚精会神垂钓,会让人另有一番心情。这种意在“钓”而不在“渔”的乐趣,正所谓“钓鱼,钓的是心境!”放飞心情,钧出精彩,享受收获。这就是钓鱼人追求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二)回味美陂</p><p class="ql-block"> 长假第二天,我带着女儿回到了老家值夏,女儿刚从深圳回来,带回来一大包特产分给了值夏的亲戚,换来了小孩子们一声又一声的姐姐长,姐姐短,好不亲热。亲戚们也忙开了,纷纷张罗着招待我们。妻弟说要去美陂买菜,我说正好很多年没去美陂了,一起去看看。值夏和美陂仅相距8华里,坐上电动车,十多分钟就到了,下车后,我是有点摸不着方向了,已看不见昔日的小小河,也不见河中的小木桥,一幢幢的高楼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宽敞街面四通八达,古村美陂原来的一切似乎都隐藏在了小都市的繁华中了。按照模糊的记忆一路寻去,我们终于找到了富水河,看到了多日不见的美陂古街,但没看到久违的小木桥,具说是前两年小木桥已被大水冲毁了,至今还没修复。记得小时候,我和我儿时的同伴们是隔三差五就往这跑,在这戏水,在这玩耍,还不时地从桥上往下跳……,美陂的古街还保存了原来的样子,只是比原来整洁多了,古街上挂起了红红的灯笼,给古街添上了节日的盛彩,古街不知什么时候热闹了起来,除了三三两两的村民不时从街面走过,还多了不少慕名前来游玩的游客,街面也开了不少铺面,有餐馆,有杂货店,还有一些卖纪念品的小店。突然,古街上走来一对祖孙爷俩,孙子骑在爷爷脖子上,打起了“马马肩”,这真的是难得一遇的景色啊!古村现存“文昌阁”、“敬德书院”等古书院书斋还在,文昌阁曾是毛泽东的旧居,墙上的对联“万里风雪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是对毛泽东一生的真实写照。进去一看,又不时勾起往日的回忆,我记得这些地方原来都住了人家的,现在不住人了,布置了不少纪念的物品及文物古迹的介绍,已成了几处让人瞻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梁氏宗祠,梁氏宗祠是美陂永慕堂,始建于宋代,现为民国四年重修,堂内楹联25幅,大部分嵌入“永慕”二字。在永慕堂的两侧门口,分别刻有“入则孝”、“出则第”的门眉,祠堂内设计精美,工艺精深,文化底蕴深厚。梁氏奉“耕读为身家之本”,教育子孙力田孝悌、勤读诗书,培养出一批文学士人。古有太常博士梁昭伯、江州教授梁君庸,现有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梁必骎等四位将军。门前的两头石狮还在,我记得是在拍摄《闪闪的红星》、《决裂》影视剧时修复的,石狮的雄风还是不减当年。美陂古村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儒商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为一体,“古色”、“红色”、“绿色”交相辉映,不愧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美陂变了,已不再是当年的小圩镇,她既有了古朴的韵味,也不乏现代都市壮美,美陂之行是快乐的,也是难忘的。记录这些点滴文字,照上几幅照片,也算是自己美陂之行的收获吧!</p><p class="ql-block"> (三)捡“地皮”</p><p class="ql-block"> “五一”晚上下了一场雷阵雨,第二天一早,我的那位二妻弟就邀请我们去捡“地皮”,做这种事已是小时候的记忆了,我是欣然前往,也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二妻弟开上小货车将全家老老小小都带上,是浩浩荡荡地向“大平上”出发了,路不远,车一会就到了,大家赶忙下车寻找,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没见“地皮”的踪影,大妻弟老婆已经开始埋怨起来:“那里有地皮捡!”大家一听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二妻弟赶忙说:“绝对有,仔细找。”话音还未落,刚才还在埋怨的大妻弟老婆就尖叫起来:“有捡,在草丛里,蛮多!”大家一听,都赶忙寻找起来,两个弟媳很细心,他们小心翼翼地捡每一片地皮菜。我的一个小外甥女呢,东捡一片西捡一片,半天才捡了一小把,给她妈妈一看,她妈妈说:“你不能太用力,不然就撕坏了。”小外甥女一看别的哥哥姐姐都捡那么多了,着急起来。必须超过他们!我只见小外甥女看着地上哪儿多就用手一把抓过去,结果很快就捡了一大把。大家说:“你这是地皮菜呀,还是草呀?”, 她妈妈挑出了草正准备往袋子里放时,又有了新发现:“你怎么连毛毛虫也捡进来了?”大家一听都笑得直不起腰来了, 小外甥女也被说得脸红起来。我翻开草丛,只见一棕一棕的“地皮”显了出来,初眼看去是黑黑的一大片,但仔细看,却发现不仅有暗黑色的,还有蓝色、橄榄色、黄绿色和黄褐色的,地皮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软儿,我们当地也叫“雷公屎”,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暗黑色,有点象泡软的黑木耳。地皮菜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矿物质,以色列魏茨曼研究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皮菜所含的一种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脑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能对老年痴呆症产生疗效。地皮菜是一种美食,最适于做汤,别有风味,也可凉拌或炖烧,也是寒性食品。大家一鼓作气,不到一个小时就捡满了一桶,正是余兴未了,但又苦于带少了装备,只好打道回府。晚上,做了一盘豆腐炒地皮菜,吃着捡的地皮菜,可香了。这也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才是最幸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