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

行者无疆

<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城西南4公里,位居“中国十大魅力古镇”首位。始建于明代,已有600多年历史。和顺古镇的旧名是“阳温墩”,因为小河流过古镇,所以改名为“河顺”。后来取“士和民顺”之意作“和顺”,意为安顺。</p><p class="ql-block"> 和顺虽位云贵高原,但绝不是高原山地,而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一偶。正如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诗云:“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古代城镇居民大多是明朝初期从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移居过来从事军屯和民屯的汉族子孙。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离开故乡来到高原的极边,在这里创造了一座中原文化底流的古镇,保持着中原地区人的居住文化和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 崇文尚教</p><p class="ql-block"> 和顺自古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明清两朝,这里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养育了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四朝国师尹蓉、教育家寸辅清、寸树声、华侨领袖寸如东、辛亥革命元老、云南护国军首领蔡锷秘书长、天南一支笔李曰垓等一大批名人。</p><p class="ql-block"> “力行忠孝事,多读圣贤书。”“幼不学,老何为,如同禽兽;三代人,不读书,好似马牛。”和顺人自古重视教育。这里不但有传统的私塾、书馆,到了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新思潮奔涌。缅甸等国正处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和顺人又多侨于斯,和顺人因此得风气之先,现代教育体系在这个边地乡村逐步建立起来。戊戌变法后这里诞生了滇西最早的女子学校“明德女子学堂”,1909年和顺有了两等小学堂,1940年著名侨校益群中学成立。二十世纪20年代和顺人就明确提出并践行了“合徳智体美而并育”的主张。清末民初,先后有12人留学日本。现代教育的发达成就了和顺人近现代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因为崇文尚教,和顺有了全国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古籍善本、珍本、孤本在一代代和顺巨富的收集捐赠中不断充实。</p><p class="ql-block"> 弘扬传统</p><p class="ql-block"> 和顺是一座因卫国戍边而形成的“移民”古镇。由于明代朱元璋的屯边制度,和顺古镇居民的先人都是从外省、外地迁移过来的中原、江南汉民族,他们将当地的汉民族文化传播于此,又融合发展了华夏文化传统,因此古镇居民包容性很强,这里的民居融合了徽派、江南民居以及南王、西方建筑文化特色,各种建筑风格,在这个清秀的西南边陲水乳交融,和谐并存。</p><p class="ql-block"> 和顺是全国家族宗祠最集中的乡村,全镇八大姓氏均建有自己的宗祠,共存共荣、和睦相处。小小的村镇里,建有节孝坊、百岁坊、文化标志坊(冰清玉洁坊、文治光昌坊、和顺顺和坊、佑启人文坊等)等九座,走在火山岩铺就的主街上,抬眼即受熏陶,迎面便赏文明。</p><p class="ql-block"> 和顺的建筑格局有“四和三顺”之传统,体现了和顺人的“和”与“顺”,由此可看出和顺人的文化、情操与远见卓识。“四和三顺”包括融合、随和、和谐、和睦,以及顺势而建、顺巷而建、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 600余年来,和顺古镇的人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遵循传统,崇尚知识,传承着古老的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士、富商大贾,他们知恩图报,弘扬孝道,许多文化传承在小小的洗衣亭、月台中就表现得淋淋尽致。</p><p class="ql-block"> 马帮文化</p><p class="ql-block"> 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顺,就在“官马大道”之旁,所以和顺古镇的历史与“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密不可分。这条“丝绸之路”早于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河西走廊“北丝绸之路”。因为导游讲,张骞出使西域后向汉武帝禀报:在大夏国见到过蜀布和邛仗。</p><p class="ql-block"> 2400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一路上高山峡谷林立,大江大河纵横,道路崎岖,举步维艰。因此,马帮成为边贸货运的唯一方式,也是最务实的选择。腾冲作为茶马古道的一个枢纽、重要驿站,在历史上就写下了辉煌的一笔,由此也诞生了面向南亚的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古镇。</p><p class="ql-block"> 马帮经历了千百年的磨炼,形成了它独特的组织形式、行规行话,铸就了冒险、勤劳、守信、团结的马帮精神,产生了独特的马帮文化。1944年在远征军收复腾冲时,一次性征调二千匹(头)骡马、驮牛,为远征军运送20万公斤军粮及大量武器弹药。1950年8月,腾冲所在的保山地区组织骡马近五千匹、赶马人一千五百多位组成大马帮参加援藏。在这些历史中,和顺古镇书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 多元文化</p><p class="ql-block"> 和顺曾经是西南马众的重要驿站,古代四川、云南、缅甸、印度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通过地。和顺距离缅甸只有70多公里,去印度也不过400公里,因此早在400多年前,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在夷方行走”了。正如腾冲近代名士李根源先生写过的一首《和顺乡居吟》:“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作为腾冲人,李根源先生的这首诗概括了和顺的历史脉络,由于耕地稀少,逐渐形成了男人外出经商的传统,自古就流传着和顺是不留男人的地方,所以“和顺男儿走夷方”流传至今。很多人在缅甸、印度、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做生意谋生,成就了和顺古镇西南地区最大华侨之乡的美名,其中不乏成为巨富大贾的,譬如翡翠大王赵兴龙、寸尊福、张宝廷、棉纱大王荣氏兄弟、四朝国师尹蓉等。他们衣锦还乡之后就在和顺修建宅院,也出资修建宗祠。由于受异国文化的浸染,和顺的建筑多有中西合璧,风格有南亚的,东南亚的,欧洲的,宅院里还有不少西洋的工艺品和现代化用品。比如“英国的门,捷克的灯罩,罗马的钟,德国的盆”,连老乡喂猪的泔水桶都是美孚洋行的油桶,因此和顺人对于近现代的西洋器具用品是见惯不惊的,对于西方文化是不陌生的。</p><p class="ql-block"> “一路沿溪花复水,数家深树碧藏楼”,这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袁嘉谷为和顺写的对联,也是和顺风光的最好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区里逛了近六个小时,走了十多公里,没吃午饭,期间小歇两次。痛风耽搁了四天,心里多少有些急。因吃秋水仙碱拉了三天肚,此时体力严重透支,已在打晃,虽对古镇里的三姓祠堂(李氏宗祠、刘氏宗祠、寸氏宗祠)感兴趣,但望着眼前的台阶,腿在打颤,无力攀登,只好作吧,虽意犹未尽,回车里吃饭,歇息片刻,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途中找露营地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往腾冲途中,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p> <p class="ql-block">  高黎贡山,左侧山腰的一条白色线条即为国道556线。</p> <p class="ql-block">  高黎贡山,我行驶在国道556线上,图片前端的高架桥为高速公路。</p> <p class="ql-block">  隆阳区潞江镇,山腰为高速公路,山脚下为国道。</p> <p class="ql-block">怒江(上游),远处为杭瑞高速怒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怒江(下游)</p> <p class="ql-block">在怒江大桥上拍摄旱季的怒江下游江面</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p> <p class="ql-block">  和顺图书馆,全国最早、最大的乡镇级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没开放,在修缮)</p> <p class="ql-block">  和顺图书馆旁,朱镕基总理的题字,朱总理的墨宝极难见的。</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几大姓氏</p> <p class="ql-block">马帮馆</p> <p class="ql-block">古镇街景</p> <p class="ql-block">  这家门脸像极了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随川军哥哥来到滇西,与哥哥走散后独立谋生,与孟烦了产生感情川妹子的租屋。</p> <p class="ql-block">进士及第</p> <p class="ql-block">弯弯的窄巷</p> <p class="ql-block">深巷里招牌</p> <p class="ql-block">大门禁闭</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榕树群</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全景</p> <p class="ql-block">  洗衣亭,最温柔最有特色的公益建筑。外出闯荡的男人为家里守望的女人而建,全国独有。</p> <p class="ql-block">  巷口总门,古镇里每一条由主街拐入的巷口都有这样门楼。全国独有。</p> <p class="ql-block">  小巷里每一家的门脸、墙壁都植(置)花花草草,美美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弯楼子民居博物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磨房</p> <p class="ql-block">窄楼子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陶装饰店铺</p> <p class="ql-block">门脸</p> <p class="ql-block">主街</p> <p class="ql-block">主街旁的木雕坊</p> <p class="ql-block">  月台。在古镇,巷子口或其它平整的地块(或许由建月台人填筑。因为古镇房屋都是依山而建,山区土地奇缺,平整的地块都用于耕种,“耕读传家”儒教思想根深蒂固)都建有由富人出资建造供居民休息闲谈的半圆型石板或青砖铺就的平台,外设栏杆。全国独有。</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月台与街角</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石斛店铺</p> <p class="ql-block">不同品种的石斛</p> <p class="ql-block">石斛</p> <p class="ql-block">  生长在火山岩上小花,老板娘介绍了,但我忘了叫什么。</p> <p class="ql-block">走夷方</p> <p class="ql-block">马帮雕塑</p> <p class="ql-block">马帮雕塑</p> <p class="ql-block">  古镇里,悬挂在主街火山石墙上的各家店铺、客栈招牌。木制,色调、款式、大小不一,即美化了墙壁,也方便了店家与游客,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马帮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马帮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马帮路上的石块上深深的马蹄印</p> <p class="ql-block">马帮路</p> <p class="ql-block">古镇酒店天井</p> <p class="ql-block">小巷总门</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p> <p class="ql-block">陷河</p> <p class="ql-block">陷河</p> <p class="ql-block">陷河湿地</p> <p class="ql-block">陷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艾思奇(1910年-1966年3月22日),云南腾冲人,原名李生萱,蒙古族,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艾思奇”的名字是从英文“SH”(其英文转写Sheng Hsuen)得到灵感,并成为自己的笔名。据李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名叫里黑斯波。据王丹一(艾思奇夫人)介绍,里黑斯波是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时的一名将领,奉命驻守腾冲,艾思奇是第18代后裔。</p><p class="ql-block"> 其父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曾任蔡锷秘书,因《讨袁檄文》被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枝笔”。</p><p class="ql-block"> 由于幼儿时即随父游走各地,故而艾思奇在故居李家大院居住的时间很短,前后仅生活了两年半时间。大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其夫人捐献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艾思奇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纪念馆花园</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纪念馆内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野鸭湖</p> <p class="ql-block">元龙观</p> <p class="ql-block">元龙观</p> <p class="ql-block">古镇早市,仅每天上午开市。</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因痛风而寸步未移住了四天的小院,腾冲和顺古镇外围的一处民宿。之所以住在这儿,一是因为景区收费停车场都距景区内的民宿、客栈较远,对于因痛风左脚大脚指关节肿胀疼痛难忍的我,行走着实不方便,故而选择景区外围可以将车停到门前的民宿;二是外围的民宿宽绰,有较大的院落,可以埋锅造饭,也没人围观,景区内的民宿却不一定让,还要给问这问那好奇的游人解释,不然显得咱没礼貌。老板、老板娘均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四川迁徙过来,川军的后代,周到热情。小院干净整洁,房间按三星级宾馆标准装修配备,植花种草,天井下喝茶,客厅里阅读,古镇里逛累了,可以在小院里歇歇脚,与朋友谈天说地,也或自己去开放式厨房整备一桌丰盛的餐食犒劳自己与朋友,非常惬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