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逐渐地学会应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具备乐于与人交往、关心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等良好的社会品质,能够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最终成为推动社会的力量之手。我们在引领孩子身心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孩子良好社会品质的培养,让他们快乐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br> 幼年时期是对孩子进行品质教育的最佳时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指出:“从年纪最小的幼年期,合理地教育儿童,和一般人想象的一样,并不是怎样困难的事情。”幼儿期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可塑性,我们要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会品质。 一、适应社会的良好品质<br> 品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品位与质量,良好的社会品质是指在社会交往生活过程中体现的正向的品质。比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帮助别人,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与合作的技能,会与同伴进行友好交往与合作;能够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等。良好的社会品质范畴很广,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们认为,对孩子来说,其主要包括与人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两个大方面。<br>1.与人交往<br>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br>(1)愿意与人交往<br> 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往往会封闭自我,显得孤僻、内向,也不易让别人理解自己。而一个喜欢与人交往的人,则会表现得积极、开朗,生活也显得丰富多彩。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愿意与人交往的表现层次也有所不同:3~4岁时,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4~5岁时,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喜欢和长辈交谈,有时愿意告诉长辈。5~6岁时,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br>(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br>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适应集体环境,并能够愉快、开心地学习、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基础,其表现为:3~4岁的孩子,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4~5岁的孩子,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不欺负弱小。5~6岁的孩子,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br>(3)关心尊重他人<br> 学会关心尊重他人是促使人际关系得以升华的关键,虽然孩子年龄小,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但只要结合他们的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还是能够激起他们的同情心,逐渐养成关心尊重他人的品质:3~4岁时,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4~5岁时,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5~6岁时,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2.适应社会生活<br>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有需要约定俗成的诸多规则……孩子只有参与社会生活,能够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意义,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br>(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br> 进入幼儿园,孩子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群体生活,家长要引导孩子喜欢上群体生活,不断激发孩子对群体生活的兴趣:3~4岁时,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4~5岁时,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体活动。5~6岁时,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br>(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br> 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它对于调节人际交往维持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引导他们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尤为必要。具体表现为:3~4岁时,在成人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在成人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4~5岁时,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知道说谎是不对的;知道接受了的任务要努力完成;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5~6岁时,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爱惜物品,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br>(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br> 归属感是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拥有归属感,会让人感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可以从近而远的逐步扩大他们对社会的归属感:3~4岁时,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能说出自己家所在街道、小区(乡镇、村)的名称;认识国旗,知道国歌。4~5岁时,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奏国歌、升国旗时能自动站好。5~6岁时,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二、良好品质让生活更精彩<br> 某高校两个同学因买饭拥挤而动手,情急中一名同学将一碗热汤扣到另一名同学头上,烫瞎了这名同学的眼睛。当他锒铛入狱时,留给同学们的话是:“全完了,没想到几分钟就犯了大罪,早知道这样,我是绝不会还手的。”上述案例中的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是在与千万考生的竞争中走过“独木桥”的佼佼者,可最终却因小事犯下了不可挽回的大错,既伤害了他人的生命,也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而这背后有相当大的原因是由于其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品质,不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他能够体谅他人,用合适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那么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1.良好品质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br> 良好的社会品质有助于发展孩子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归根结底,社会性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良好的社会品质既是孩子内在的素质,也是一种外显的行为。当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并没有带来自身和他人的任何先见,他们是在逐步成长和受环境影响的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与环境相处、与自然相处,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社会人的一员。一个人的社会品质会决定他是否能被社会认可。<br>2.良好品质有利于孩子适应未来的社会<br> 随着时代的发展,良好的社会品质成为了孩子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社会要求孩子必须具备良好的品质,为其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是孩子应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当下,许多家庭将孩子视作全家的核心,一切以孩子为先这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自私等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的形成使得他们常常以自身为中心,无法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因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法正常与其他人进行沟通,最终会导致其无法适应社会。<br>3.良好品质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br> 科学研究发现,单位时间内,成群大雁的飞行,要多飞12%的距离,究其原因,成群大雁通过合作,增强了它们飞行的力量。至今,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交往与密切合作才能更好地控制自然,改进社会,使个人及全人类得到幸福。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使之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能够与他人密切地交往与合作,将有利于发挥社会人的合力,营造融洽、和谐、共赢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不断地走向文明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