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 恩 施 土 司 城

老牛

<p class="ql-block">  恩施土司城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为"恩施土司城"。</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杨、刘、王、陈、赵、黄等。</p> <p class="ql-block">  元朝至正六年(1246年),始建唐崖土司城。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二代土司坟墓墓葬建成。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石人石马刻成。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扩建唐崖土司城遗址。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荆南雄镇”牌坊建成。</p><p class="ql-block"> 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田氏夫人墓及牌坊立。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崖土司城废弃。1978年,经咸丰县文物部门调查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1983年,修建张王庙罩马亭。</p><p class="ql-block"> 1986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咸丰县文物部门调查掌握了大量的文物背景资料,收集了“唐崖长官司印”等若干文物;被咸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90年,对土司城院墙进行了维护加固,在土王墓和田氏夫人墓周围新修了围墙和铁门。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维修石牌坊、土王墓及田氏夫人墓。1993年,树立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p><p class="ql-block"> 200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唐崖土司城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1年,维修土王墓、牌坊、张王庙等处的排水沟,对院墙、街巷的垮塌、损毁部分进行了维修;同年,咸丰县文物管理所再次在此进行了重点调查,收集到部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2003年,咸丰县政府制定了《唐崖司文物保护管理守则》《旅游须知》等地方性管理办法,约束居民和旅游者的行为,加强文物保护的法制宣传。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九进堂是整个土司城的核心部分,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块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进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九进堂,也就是道地的一座土司皇城</p> <p class="ql-block">  土司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土人家出生男孩,即按婴儿体重,等量称一块生铁浸泡于药水中,与此同时,还用经火烘烤的生竹片,烙其婴儿的双脚掌,让脚掌溃烂生成老茧。以后即成为下田耕作,上山打猎皆不穿鞋的"铁脚板"。孩子长到10岁时,又将浸泡的生铁打制成柳叶剑佩于孩子腰间,时时格斗训练,使其从小滋养尚武精神。 </p><p class="ql-block">  土司兵丁骁勇善战,自古闻名。其先民巴人助武王伐纣时,就有"巴师勇锐"的记载。土司实行的"农兵合一"制,土民"农时在田"、"战时为兵"。平时,听到牛角号声,即齐到校场操练。负责督导的武官,土家语称为"徒堂"。徒堂要求十分严格,每个土兵须戴重16斤的头盔,身穿30斤重的牛皮铠甲,进行厮杀格斗。并以打猎代训,要求一人擒虎,20人相助,只准虎死,不许虎生,谁放虎逃脱要受重罚。在追击逃敌时,无论深沟高坎,悬崖峭壁,务必生擒逃敌。攻防训练更为奇特严格,按一三五七九奇数列成五排,组成三角形尖锐攻掠梯队。在攻城掠寨时,一人倒下,即依次由后排补上,只准前进,不许后退,以攻破敌阵为止。近乎残酷的训练造就了土家兵丁钢打铁铸般的战斗队伍。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击溃桑植千余人的侵袭。这样"扎硬寨、打死仗"的土家兵丁,连明嘉靖宰辅胡宗宪都赞曰:"容美精兵,悍甲诸部,万里从征,朝气正锐"。 </p> <p class="ql-block">  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据说恩施土司也是一位政治思想教育专家,土司城亦专设惩戒室,进去有一种森严的感觉,令人不寒而栗</p> <p class="ql-block">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一一老牛2021年4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