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 在襄城县汾陈镇,有这样一段抗日保家乡的热血历史!

汾陈宣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本文作者:李俊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汾陈镇半坡店村,历史源远流长,古称伯达村(八士之长兄“伯达”命名)。地处襄城县西北,八仕岗东麓,四邻为:北邻方庄社区,东邻大路村,南邻台官李社区、西邻王洛镇王洛东村,人口约二千,距今近三千年。</p> <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周朝有一户人家,兄弟八人,乃一母四胎孪生,同朝为官,人称“四胎八进士”,死后按照北斗七星图。葬在距县城北约12千米的土岗上,该岗高海拔117米,敢与城南首山比高低。因岗上有“周八士”墓塚,故名八士岗。又因八士之长兄“伯达”墓塚在该岗岗脊之上,又称“伯达岗”。因“八士”在此居住,故“半坡店村”原名“伯达村”,“红石桥”原名“伯达桥”(八士之长兄“伯达”命名)。春秋时期,我国文圣人孔子曾到此一游。孔子在《论语·微子》中云:“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仕者,官也。据县志记载,当时墓塚高大,周围松柏成林。</p> <p class="ql-block">  半坡店村在古代交通便利,处于许昌至洛阳,禹州至襄城县到南阳的十字路口,并设有驿站。接待路过的高官、信使。据朝代不详,有一位路过的“钦差大臣”,到此驿站,问手下此地名,手下说:此村为:“伯达村”,驿站前面的桥为“伯达桥”,当时该钦差大臣就不高兴,说我代天子巡视,到此又喊“伯”又喊“达”,不成体统,因该村在岗半坡,不如叫“半坡店村”,于是上书朝廷,把“伯达村”改为“半坡店村”,沿袭至今,而“伯达桥”根据材质改为“红石桥”。 </p> <p class="ql-block">  到1943年春,襄城县籍进步人士----白书奇,从外面回到家乡,组织群众进行抗日。他亲自到禹县神垕镇与八路军抗日武装部队取得联系并得到支持和帮助。1944年初,白书奇组建了一支农民武装——白书奇抗日农民游击队。白书奇抗日农民游击队成立后,白书奇经常对队员们宣讲抗日救国道理和襄城县是八路军将要开辟的抗日根据地,鼓励大家要多杀日本鬼子,迎接八路军的到来。他还多次到神垕镇与八路军联系,以配合他们抗击日军。该游击队主要活动在襄城县东部、西北部一带的广大乡村。1944年冬至1945年夏,抗日农民游击队在汾陈,颖回、王洛,一带多次偷袭日军。气势汹汹的日军恼羞成怒,到处搜查,见门就砸,见人就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广大村民的无比愤慨,农民们纷纷要求参加白书奇抗日农民游击队,跟着白书奇抗击日寇,为死去的亲人报仇,誓死保卫家乡。</p> <p class="ql-block">  1944年冬季,日军第六十二师团一部,从颍桥镇据点出发向汾陈进犯。白书奇抗日农民游击队和抗日部队得知日军西犯汾陈时,遂采取迂回包抄之术,游击队和抗日部队官兵预先在半坡店村东寨外壕沟红石桥处设伏,等候侵略者进入伏击圈。当日伪军行进到东寨外红石桥将要进村时,抗日部队和游击队突然一齐开火,向敌人猛烈射击。日军凭优良武器卧倒在地,用机枪四面扫射抵抗,由于游击队和抗日部队在暗处,日军找不到主要火力点,显得被动,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伤亡惨重的日军兵败撤离。此次战斗打死打伤不少日伪军,据说一名日军军官被击毙。</p> <p class="ql-block">  半坡店抗日伏击战的胜利,使白书奇抗日农民游击队在人民群众中名声大震。</p> <p class="ql-block">  因年久代远,村域多有变化,当初红石桥的规模,已不存在,但半坡店抗日伏击战遗址红石桥还在。</p> <p class="ql-block">  今天,勤劳淳朴的半坡店村民在党的领导下,秉持厚重的文化理念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开拓奋进,靠勤奋的双手书写着辉煌历史的新篇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