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望长城

屋檐下的小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极限明信片简称极限片,是将有效邮票贴在画面与邮票图案相似的明信片上,并盖销与邮票图案有关地点邮戳的明信片。邮票是极限片的主体,必须是有效的邮资凭证。片幅最大为148mm×105mm,最小为140mm×90mm,画面不得小于片幅的75%。盖销普通日戳、纪念邮戳或风景邮戳皆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万里长城”风光极限名信片由中国邮政面向全国发行,方寸之间再现万里长城之雄伟壮观,彰显祖国秀美山川和人文景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万里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东起辽宁省的鸭绿江边,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九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千米,约13000里,故称“万里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极限片按照从东向西的方向,引导大家在方寸间分段欣赏万里长城的雄姿与风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虎山长城</b>位于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它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州相望。是绝好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p> <p class="ql-block">在努尔哈赤称王以后,为了保住其的“龙兴之地”,他颁布了法令严禁山海关以内的人到关外来。关内的人也不许在满人发祥地的范围内耕种、狩猎。因此,他兴修柳条边,在修柳条边时他下令将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大部分辽东长城拆除掉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九门口长城</b>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堡乡,因其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水势自西向东直入渤海,气势磅礴、壮观。</p> <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紧密结合,享有“水上长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黄崖关长城</b>在天津市蓟州区北28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历史上,蓟州城共有守营墩台十八座,黄崖关为其一,也是最为重要的关隘。</p> <p class="ql-block">黄崖关长城始建于公元556年,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黄崖关长城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p> <p class="ql-block">黄崖关城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关城因此得名。&nbsp;</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山海关长城</b>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长城气势雄伟,汇集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天下第一关成为万里长城的众关之首,山海关城楼更是中国城防建筑的奇迹,城楼之上最引人注目的“天下第一关”巨匾,更是书法界的瑰宝。匾额长5.9米,宽1.55米,其中“一”字一笔就有1.09米的长度,繁写的“关”字一竖就长达1.45米,五个大字结构安排合理,布局章法得当,笔体苍劲有力,与建筑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是明万里长城的东起点,长城在这里与大海交汇。老龙头也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向东接水上长城九门口,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最为著名的建筑当属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称的澄海楼。老龙头景区总占地面积700亩,由入海石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澄海楼、宁海城和滨海长城七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古北口长城</b>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东南。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北齐天保六年(555)修筑一道自西河起(今陕西榆林河)至山海关共1 500余千米的长城。其中,古北口是重点设防的关口。古北口长城是中国 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因此长城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金山岭长城</b>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与北京市密云区相邻,距北京市区130公里。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p> <p class="ql-block">金山岭长城在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官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续建、改建。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是金山岭长城的三绝,被誉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金山岭长城横亘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区交界地带的燕山支脉上,东接司马台长城,西连古北口长城,地处京、津、辽、蒙四省市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金山岭长城地处101国道133公里处,距北京市区130公里,承德避暑山庄90公里,木兰围场200公里,是京北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金山岭长城西起龙岭口,东止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设有建筑各异的敌楼67座,烽燧二座,大小关隘五处,是现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长城,被专家称之为明长城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金山岭长城依山设险、凭水置塞,雄城起伏似钢墙铁壁。雕楼林立,如甲兵护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其视野开阔,敌楼密集,建筑防御体系功能奇特而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金山岭长城之上,可见到船蓬顶、四角钻天顶、八角藻井顶、穹窿顶等内部结构建筑形式各异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金山岭长城</span>军事防御体系极强,设有障墙、战台、炮台、瞭望台、雷石孔、射孔、挡马墙、支墙、围战墙等,层层设防,可谓固若金汤。登上金山岭长城倾心感受古长城的壮美与雄浑,便可体会一个民族的伟大与豪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黄花城长城</b>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境内,距北京市区65公里,怀柔区中心西北35公里,是以奇而著称,融山川、碧水、古长城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而这里的“ 三绝景 ”更是引人入胜,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一绝”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长城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景色秀美壮观。</p> <p class="ql-block">“二绝”湖水将长城自然断开,形成长城戏水、水没长城的奇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三绝”明代板栗园,古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那巨龙戏珠之躯和撑掩苍天之冠,令人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黄花城三段长城入水的景观在国内确是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将陵寝设于昌平天寿山之阳,黄花镇在天寿山之北,此处长城不仅守卫着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是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该段长城为石条结构,雄伟险峻巍峨古朴,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黄花城长城雄伟险峻、气势磅礴,起伏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景色秀美壮观。</p> <p class="ql-block">此段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也是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居庸关长城</b>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以北20千米的峡谷中,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长城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的中心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云台”。</p> <p class="ql-block">在元朝时,台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毁。三塔被毁后,在此台上又建一院“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只剩下这个基座——云台。</p> <p class="ql-block">云台的券门内,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姿态传神;还刻有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组成的佛经。</p> <p class="ql-block">关城呈圆周封闭形,长4142米,团状长城内既有供学习的泮宫和叠翠书院,也有商贾行走的买卖街;不仅有专供参拜的城隍庙,而且有特为迎驾的行宫。</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居庸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1992年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八达岭长城</b>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水关长城为八达岭长城的东段,古长城为八达岭长城的西大门,同属于八达岭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极大丰富历史原貌、水门制敌、考古遗址、自然生态等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历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最精华的部分,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以苍茫的风光和毛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口号而冠绝天下。</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景区分前山和后山,北为前,南为后,北边是长城外,南边是长城内。</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p> <p class="ql-block">关城向北延伸的长城,有敌楼12处,关城以南有敌楼7处。除了在关城可以登长城外,在南4楼、北4楼、北8楼和北11楼也有登城口,都能登上长城。其中南4楼,为观赏八达岭长城的绝佳位置;北8楼,是八达岭长城的最高敌楼,又名“观日台”。北8楼距离关城有1500多米,大家常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即是指一定要步行抵达此处,方可称为好汉。</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的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p> <p class="ql-block">起自川草花顶,经石佛寺口、青龙桥东口、青龙桥西口、王瓜峪口、八达岭口、化木梁口、于家冲口、黑豆谷口至石峡峪,全长约12千米。八达岭长城、关城、城墙、要塞及关沟中部的居庸关构成明代北京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宽6.5—7.5米、顶宽4.5—5.8米。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青龙桥一带,山陡坡险,墙顶较窄,最窄处仅2米多。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石条宽0.5米、高0.4米、长0.8—1米不等,最长石条达3.1米,重1.5—1.7吨。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墙上体为3—4层城砖,用石灰膏粘接灌缝。</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一般敌楼为两层,高10米、长宽均10米。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已修复南四楼、北四楼及北五楼等16座敌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平型关长城</b>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位于大同市灵丘县同忻州市繁峙县的分界线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真可谓峻岭雄关。南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址尚存。</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城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p> <p class="ql-block">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p> <p class="ql-block">明代,蒙古骑兵频繁侵边,抢掠财物,尤其嘉靖年间为烈。最严重的一次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鞑靼部俺答又率兵大举南侵,从大同深入浑源攻平型关,乘虚而入,遂陷平型关。接着由此直趋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进逼紫荆关。途中遇明将陈凤率军抵抗,蒙古兵便分头掠繁峙,侵略蔚县并屠掠延庆诸城,后因受到明军与百姓阻击又遇连日下雨便猖狂北逃。</p> <p class="ql-block">这里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平型关是我国抗日战争第一个大胜仗的遗址,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有自然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偏头关长城</b>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p> <p class="ql-block">偏头关 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p> <p class="ql-block">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p> <p class="ql-block">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重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p> <p class="ql-block">这些堡城的边墙现多仅存夯土,唯地处黄河岸边的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偏关县在汉、唐的时候还不出名,也没有设县治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末代皇帝刘钧于天会元年(957年)置偏头砦;北宋时这里成为与西夏交兵的国防前线,因驻扎重兵,地位一度非常高;辽置宁边州;金时仍用该称呼;元代时候州、县俱废,改偏头砦为偏头关,明洪武年间始筑今天的关城,明成化年间设偏头关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上升为路城,万历年间又大规模建设此城,称为“九塞屏藩”;清雍正年间改偏关为县,属宁武府,又名通边关;1940年解放。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p> <p class="ql-block">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每逢战争的烽烟消失之后,边禁开放,关城及其周围的一些堡寨就成为蒙汉人民互市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以大批的草原骏马进入互市区,换取汉人的丝棉织品、茶叶等物。互市开放之日,关城、堡寨将士披甲戴盔,列队城外,城楼之上,礼炮轰鸣,鼓角擂动,庆祝这民族交往的盛会。边地将领、政府官员、各地商人都纷纷前来赴会,通过商品的交流,交流着民族间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如今,关城、堡寨、边墙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了它们当年的作用,成为历史的遗迹。它们的存在,只能告诉人们,中华各民族的感情,永远像涛涛黄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是隔不断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边靖楼</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山西省代县境内,又称“谯楼”,是古长城重要的城楼之一,一因楼置鼓,又为安定边塞和极目赏景,故名,含有远眺警戒来敌的意义。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从隋唐到明清,一直是代州治所驻地,也是山西北部的军事重镇。</p> <p class="ql-block">作为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筑,边靖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于成代七年(1471)火烧后,增台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重修。1999年代县人民政府又一次大型重修。楼下为砖劵洞台基,基平面长方形,东西长十三丈,南北宽十丈,台高四丈,楼建于台上,高八丈,总高十二丈。三层四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以明台计,统面宽29.65米,统进深19。30米。</p> <p class="ql-block">上一层施重檐五铺作双昂斗拱,第二层施平座斗拱五铺作双抄里边偷心,下层无斗拱,三层均有 廊,整个建筑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正面上悬“雁门第一楼”和“声闻四达”两巨匾,北面悬“威镇三关”一巨匾。</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初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由当时的将领唐胜宗、陆仲亨主持修建的。那时,朱元璋的北伐军刚刚平定了山西地区,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这里策动变乱。</p> <p class="ql-block">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代州境内一些旧军吏策动了叛乱,明朝政府便把唐、陆二将派到此地平叛。他们平息叛乱之后,便修筑加固城池,在城里建起了楼台。因为当时的代县城还不是州城,所以这座楼台就起名为边靖楼,意思是守卫北边,使之安宁,实际也带有纪念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县又恢复为州,这座边靖楼就成为州城的鼓楼了。</p> <p class="ql-block">今存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原式,台基高13米,长43米,宽33米,石券门洞纵贯南北。楼身高26米,宽7间,深5间,四周仍为廊坊。整体建筑规整精巧,雄浑壮观。</p> <p class="ql-block">登楼四眺,山河辽阔,塞上风光无限。楼上高悬“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真实地描绘了她的雄姿。当地常将边靖楼与应县木塔、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铜铸菩萨像相比,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的谚语。 当你登临鼓楼,细心地研究了她的建筑结构之后,再来到楼下,观赏—下代州城内各式各样的民居,室内家具的构置,那一排排结构谨严浑厚的房舍,那一组组做工巧致的家具陈设,与这鼓楼的建造工艺相互辉映,会使你联想到代州木工技艺的悠久历史,为之而惊叹、感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定边长城</b>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境内,又称“花马池长城定边段”,是隋明两代所修筑,共计6道,5次修筑,总长125公里(不计复线),途经13个乡镇,50多个村,现有墩堠遗址200余座。五里墩古长城在陕西、宁夏段是保留较完整,气势最壮观的长城遗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花马池古城即今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城。天顺年间(1457-1464)年筑城。据《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记载:“城高三丈五尺,东北二门,上有楼。根据实际调查,城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1050米,面积1.16平方公里。城墙黄土夯筑,基宽12.6米,残高10米左右,顶宽2-4米,夯层厚1厘米左右。开东、南、北三门均带瓮城,瓮城40米见方,东门曰永宁,瓮门南开,南门名广惠,瓮门东开,北门名威胜,瓮门东开。北瓮城早年已毁,东、南二瓮城尚留有部分残迹。西墙无门,于墙正中建有二层楼阁式,玉皇阁,早年被毁。四隅有楼。以鼓楼为中轴分东西、南北两条主要街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马池古城始建于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天顺年间(1457-1464年),因其地处塞外,孤悬寡援”,改建于塞内,即今盐池县城,墙黄土夯筑,开东北二门,东门为永宁门,北门为威胜门,万历三年(1575年),又开南门,称广惠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花马池城,东西墙长1100米,南北墙长1050米,底厚10米,顶厚6.5米,高10米,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盐池县。2000年开始的旧城改造中利用收集的古城砖修葺长城墙近400米,古城门2处,再现了花马古城部分的风姿旧貌。如今的花马池古城,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高楼林立,市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塑造了“宁夏东大门”的良好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盐池自古是产盐的地方。盐,曾是历代王朝用于边费开支和民用的资源。隋朝建置盐川郡,唐、西夏设立盐州,明时建花马池,到民国二年设立盐池县。这些带有咸味的名称均与盐湖有关。城取名花马池也是沿袭了花马大小盐池而得名。花马池名称来历传说很多。</p> <p class="ql-block">一说,早年间盐池城东有一大水池,池水丰盈,芦草丛生。在一个盛夏的中午,池中突然出现—匹色彩斑斓的骏马,但这匹马可望而不可及,当人们去捉它时就无影无踪了。民国《盐池县志》也记载说:相传池中发现花马,是年盐产屯丰。因而得名花马池。</p><p class="ql-block">二说,明时这里雨水较盛,城墙上长了青苔,在得胜墩一带有群各色牧马在吃露水草,马的身影被早晨的阳光折射在城墙上,斑斑斓斓,故名花马池。</p><p class="ql-block">三说,明代兵部尚书王琼来盐池一带防秋,骑马过城,马口渴不得饮。走在今药材公司处偶遇一池水,马急于饮水,王琼也未下马,当马饮完水后猛然站 起,结果马失前蹄将王琼摔落马下,王琼自嘲道,“马者,马也,滑死我也”。故名滑马池。</p> <p class="ql-block">四说,民国《盐池县志》记载:明时“因课盐买马而得名。”又及,花马池为唐代盐州之地,相传盐州是唐帝国重要的养马地方,唐朝在这里设置了专管养马的官员和机构。唐朝在盐州的牧马监坊养着数万匹官马,官马的身上都打有戳记,叫做“花马”,花马池也由此而名。</p><p class="ql-block">五说,盐池的麻籽只开花不结果,是名花麻池。六说,乾隆《定边县志》载了一首“花马池”的诗。小序:盐场堡北有花马大池,本西秦牧地,池产盐,前明天顺中,复以盐易马,故名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嘉峪关长城</b>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 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朝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 建于1372年。关城平面呈梯形, 面积33500余平方米, 城墙总长733米, 高11.7米。</p> <p class="ql-block">嘉峪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嘉峪"意为"美好的 山谷"。</p> <p class="ql-block">关城四隅有角楼, 高两层, 形如碉堡。登关楼远望, 寨外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p> <p class="ql-block">城楼东、西对称, 面阔三间, 周围有廊, 三层歇山顶高17米, 气势雄伟。现代肖草《长城》诗:“风吹沙漠万山盘,雪舞祁连六月寒。登上墙台评汉楚,长城嘉峪见雄关”较为形象地描绘出了嘉峪关长城的雄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