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五一桥

大美苟堂

<p class="ql-block">  五一桥座落于新密市苟堂镇申门村,入村通往南泉寺经此桥,桥上刻着“五一大桥”四个大字十分显眼、颇有来头,说桥“大”,并不起眼,当时人可能意味工程足够浩大,施工建设辛苦不易,村民眼里的小村大桥,当地人也称这座桥为便民桥、连心桥、幸福桥。五一桥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双手、集体力量、智慧结晶、辛勤汗水建造,小桥蕴含故事,见证申门村的风雨岁月、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78年,当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也是改革开放标志性会议。五一桥建成于1978年,恰如其名,竣工时间恰逢五一劳动节,为了纪念所以叫“五一”桥。桥建好距今43年历史,桥体河石砌成,单拱机构,历经风雨,车流人往,山洪冲刷,依然坚固耐用。五一桥建在河沟、地势低洼处,据参与建桥劳动者回忆,当时山间泉水特别大,枯水期大石头铺到河中间,淌水淹没膝盖勉强通过,要是遇到汛期下雨发大水,水涨河满,人人经过得惊心、倍加小心,老人小孩达此更小心翼翼,生怕有闪失,十分不安全,也给生活物资运输造成极大不便,村民迫切希望建桥,方便通行来往。</p><p class="ql-block"> 民呼民愿,实事办在群众心坎,当时申门大队一帮人合计,决心建桥。时任大队支部书记靳中箱(去世)、民兵营长沈铁梅、副大队长姬法海等牵头,抽调各生产队青壮劳力,组建40余人专业队。缺吃少工具物件,大家想办法克服,集中力量办大事。施工没有吃的怎么办,各生产队发动农户捐粮食,保障施工队三餐生活,小车、锤子、铁锨等工具自带,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协作,心里攒着一股劲,想着再辛苦再劳累,也要早一天把桥建好。77年夏收忙完,大家不顾农活劳累、忘却疲惫,争着往工地赶,聚在一起开始施工,先平整出河爬30多亩地,打开施工场地。建桥用的石头就地取材,从河爬中收集,不成形、不规则的,按要求一钎一锤,块块锻造打磨成形。小车推,人力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一车一车聚拢物料,满足建桥所需。建桥用的水泥,由当时大队化工厂筹资购买。黑摸窟,早上四五点大家伙起床集合上工,简易公棚打盹休整、支起大锅饿了填肚,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干。那时无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大家集中会商,遇到难题集体研究,反复试验,边干边摸索,造就了不少“土专家”。人多力量大、点子多,仿照砖圈洞模式技术,夯筑桥拱模子,土打基础,最后掏空土,撤模桥拱成型。小车不倒直管推,劳动难免有磕磕碰碰,手擦伤、皮磨破无暇顾及,无人请假,更没人耍滑偷懒。风雨无阻,顶烈日寒风、冒酷暑严寒,施工一刻不停。大家不顾劳累,挥洒汗水,渴了饮一口山泉水,饿了吃口大锅饭,扒拉口、接着干。缺机械工具年代,全靠苦力义务工,一年工期辛苦施工,赶在五一劳动节,大桥终于落成竣工,村民争相观看,欢呼雀跃,迎接五一劳动节的同时,无不为大桥建成欣喜自豪。</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建桥劳动火热场景,参与建设的退职村干部姬法海仍历历在目,他说的最多的是那个年代建桥的劳苦劳作、艰辛不易,桥能建好一靠决心二靠信念三靠苦干。劳动最光荣,劳动缔造美丽,劳动创造幸福。五一桥建好了,架起了山里人通往外界的桥梁,打开了外面的世界,人来车往,交流交往更方便了。实干托举梦想。如今,申门村美丽乡村正如火如荼建设,修通了道路,架设了路灯,桥下河道也进行了清淤整修,全村行动整治家园,庭院干净了,小村变美了,山水风景美如画,村民日子越过越幸福!(姬法海口述、村副支书申进峰提供资料,特别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