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滇藏行63——大昭寺、八廓街

水木山人

<font color="#167efb">计划行程:游览拉萨</font><br>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据说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所以,今天下午,我们又去了大昭寺和围绕着它的八廓街游览。<br>大昭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从尼泊尔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于公元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寺庙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就已改称大昭寺)。 大昭寺正门前,僧俗信众在朝拜。 大昭寺正门前的广场上,游人很多。全副武装的警察注视着广场上的情况,维护着游人们的安全。 据说,藏民中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三条环路。<br>据资料介绍,八廓街是为了修建大昭寺而起,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与嫔妃移居这里亲自监督大昭寺工程的进展。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这就是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15世纪后,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大转、中转、小传)之一。后又出现了来自蒙古、汉地、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贩、香客和旅游者,八廓街也从最早的转经道发展成为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的街区。<br>现在的八廓街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边店铺鳞次栉比,街上游人摩肩接踵,看不到转经信徒们的影子——实在是已经没有他们转经的环境了。 游人中经常会看到身着紫色袈裟的喇嘛们的身影。 下面这两张照片是在八廓街上一家餐馆的二楼拍摄的,当时我们在那里喝酥油茶。据说这里就是当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情人幽会的地方——玛吉阿米。 热闹繁华的八廓街上,不时会看到持枪巡逻的武警官兵,使人们难以忘记藏独分子制造的惨剧。 两个连在一起的农夫山泉凉棚,在八廓街上,几十米远就可以看到一处——这是民警、武警和消防警察执勤、办公与休息的地方。为了街上游人和更多居民的安全,他们在这里风餐露宿、殚精竭虑,保持着高度警惕。 参观了布达拉宫,到了大昭寺,游览了八廓街——我算是来过拉萨了。<br>明天,车队将沿青藏线离开拉萨,我则经拉萨贡嘎机场飞离拉萨。<br>自驾滇藏行第十天的行程到此结束。<br>我的自驾滇藏行也到此结束。 <font color="#ed2308"><b>注:浏览完一篇时,上划到最后,会看到一行小字“邀请你来美篇看他更多美文”,点击左侧红色印章,会出现游记全部文章列表,可以看到整个游记。</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