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活中的苦与趣

muzi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 木 子(原创)</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图片 网络和真实照片</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转眼间距离我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生活已近半个世纪,岁月磋跎……</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知识青年(其实那个时候的所谓知识青年除了老高三的青年们算作有知识的,绝大多数从小学到所谓的高中毕业生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极其有限,真有点对不起“知识青年”的称号)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对这段历史进行描述的文章,电影及各种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我作为这个潮流中的一分子,几乎把农村水田旱田的各种活计干了个差不多,真的是吃了不少苦,但苦中也有现在回想起来后的很多趣事……我不想也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回想起知青生活中的苦与趣,觉得应该记录下来,留给自己也留给有共同经历的知青战友们回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累的活——我所下乡的地方是水田旱田都有。春季插秧时,稻田的水中有蚂蟥,女同学看见都会吓的连呼带叫。好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长筒靴子,但是看见蚂蟥时,我心里仍然是抽的紧紧的。我个子挺高,也特别能吃苦,技术熟练了之后,每天能插秧一亩多地。回到集体户之后,累的连“拽着猫尾巴上炕”的劲都没有了,那腰酸疼的不要不要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最脏的活——到秋收割完稻子后,在生产队的场院里日夜兼程用那个时候的比较落后的打稻机打稻子。方式是每个人手拿一把稻子,四五个人一排,接力赛似的轮流在打稻机上来回“出溜”,把稻粒脱下来。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包裹的比较严实,但是那个那个灰尘啊,简直势不可挡,收工后整个就是一个看不出原来自己是什么模样的灰土人,连眼睫毛上都挂着茸嘟嘟的一层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棘手”的活——割豆子。俺们知青们都特别害怕割豆子这个活,因为真是太太“棘手”了,虽然象征性地带着手套,但是那已经基本脱去水分的干豆棵子实在实在是太扎手了,那镰刀根本不好用也不咋会用,把手扎的血呼拉的,也割不下来。没办法,俺们只好费九牛二虎之力连根拔……现在想起来,手还有痛感呢……</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最愿意干的活——割苞米秸秆。为什么最愿意干呢?因为可以一边割一边找到特别甘甜的玉米甜秆,边割边吃,还可以把收集好的甜秆带回集体户慢慢品尝,弥补那时候水菓少,糖分不足的缺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能惹我们女生哭出来的活——春天那一根垄一眼望不到头的播种……春风刮的暴土扬长,我们女孩子的脸都被春风吹的像土豆皮似滴,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垄沟,有女同学坐在地上就开始抹眼泪,那眼泪和着灰尘在那土豆皮似地脸上留下一道道土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刺骨寒心的活——冬季凌晨时刨搬粪块。冬季本应该猫冬,但是我们那个生产队甚至在冬季最冷时也不休息。凌晨五点左右,北方的天气还特别黑,寒风刺骨,在队长的吆喝声中,特别特别不情愿地爬起来,跟着社员一起背粪块。说实在的,那粪块被冻的杠杠硬,基本闻不到啥臭味。但是那寒风嗖嗖地刮,脸都冻木了,手都没有知觉。那个时候,俺们女知青都是带着大棉帽子,穿着二大棉袄,为了暖和,腰间像当地社员一样扎着根草绳子,穿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大棉鞋,从外型根本看不出男女……</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最轻松但最难的活——做饭。下乡后有一段时间我们集体户是轮流做饭。按理说,这个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日嗮不着,是个适合女生干的活。但可是啊,俺在家就没做过饭,更别说那个农村烧柴火的大铁锅了。心里寻思这活应该不难,可是轮到我做饭的那天,因为前几天下雨,那个当引子的玉米秸秆有些潮,哎妈呀,怎么也点不着那玉米秸秆了,把我自己熏了个大花脸,等同学们都收工回来了,我也没把这火给捅鼓着了,这个看起来轻松的活,比出去干活难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难忘的冬眠——不用化妆的“白毛女”……不知道咋搞的,一般好像集体户的火炕都总出问题,土坯房子也不严实。冬季晚上睡觉时,茅草房里实在实在是忒冷了,我们女生都武装到了牙齿,带着围巾睡觉。但是到了早晨,头发眉毛还都是挂着一层霜,俺们都开玩笑说,演白毛女都不用化妆……浸过水的毛巾挂一会就冻的硬梆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光荣”的虱子——融人乡村的见证。现在说起虱子,可能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都会感到特别生疏。但是那个年代,虱子是特别特别活跃的一个物种。刚下乡时,集体户房子还没有盖好,我们分住在社员家,住了一段时间,大家身上都有了那个时代的这个特别活跃的小东西。说起来也怪,现在想起来那个东西,就让我想到张爱玲的那段话“人生就是一袭华丽的旗袍,里边爬满了虱子”,有点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但是那个时候,感觉身上有那个小玩意很正常,甚至很光荣,因为说明你实实在在是融入农村生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香的饭——新稻米干饭伴酱油。我们下乡那个地方盛产稻米,据说原来还给皇家当过贡品。新稻米磨出来后,大铁锅闷出来,那叫一个香!啥菜也不用,就酱油干拌,连俺们女生也能一口气吃上两大碗上尖的米饭,现在看好像起码有一斤的量。那个时候没有啥油水,干活又特别累,再加上正是年轻长身体的时候,都特别能吃!大铁锅一锅出呼的玉米面饼子能有42鞋那么大,我都能一顿造两个,现在想起来就想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狗眼看人低的狗——俺们集体户赛虎。等集体户房子盖好后,我们也像社员家一样,也养了一条狗,起名赛虎。这条狗有个特别能力,就是能自动识别社员和知识青年。说起来真是怪,那个时候,各个集体户互相串门子,知识青年就是穿的再破旧,那狗也能识别出来,不咬不叫,摇头摆尾屁颠颠地跟在后边。但是只要是社员来了,它马上把“赛虎”的劲拿出来,连吼带叫的,最后还是因为把一个社员咬伤了,大队勒令我们把它给消灭了。我们都下不去手,还是社员帮助给弄死了。我们和这条狗都特别有感情,女生们都哭的够呛。男生也都挺难受,但是啊但是,这帮男生还是把它给烀了饱餐一顿。让我们这帮女生给好顿骂……</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集体户部分同学的真实照片,身后是我们当时住的房子。那条狗就是“赛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应开心但却遭心的事——年猪杀出了痘猪🐷。下乡后待搬进去集体户的新房子后,我们也马上养了一头🐷。大家精心伺弄,把那🐷先生养的肥头大耳。快过年时,大家兴高采烈,找来社员帮忙杀年猪。我们女生也都眼巴巴地在旁边看着,心想这下子可好了,既可以马上吃上一顿解馋的杀猪菜,又可以各自分带一些猪肉带回家,让家里人也借借光。要知道,那个年代,回家能带些大米猪肉就是最珍贵的东西了。做好一切准备后,我们都屏住呼吸,因为没有看见过杀猪的,所以还略带一点紧张情绪。待一阵子紧张操作后,只见刀进血出,等卸开肉拌子后,哎妈呀,咋白哗哗一层白色半透明肉粒子,有懂行的社员说,糟了,杀出痘猪了……记得当时我们都差点哭出来了,白忙乎一年了,好不容易盼到过年了,都和家里人吹过牛了,今年过年往家扛肉,咋还弄这么一出呢……空欢喜一场。最后还得费劲把这厮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翘”的活——参加文体活动照记工分。那个时候,虽然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很贫乏,但是每年县里、公社都会组织蓝球比赛和文艺汇演,知青就成为了其中的主力军。我虽然打球技术不咋地,但是因为个子高,便滥竽充数的很自然成为了大队蓝球队的“混子”队员,从每天在大队小学那简陋的蓝球场训练到参加比赛大概前前后后有半个月左右时间。这段时间最让我们高兴的不仅是可以和众多知青战友每天一起“玩”, 更开心的是玩中照记工分。参加文艺汇演中的排练演出亦如此。当时就特别特别希望这样的活动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这是我下乡生活中干的最“翘”的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无知无畏的“虎妞”——骑马。生产队有几挂马车,配有相应数量的马。一天,在生产队的马棚看到车老板要拉马架辕,我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不合时宜地想到了女豪杰在草原上骏马奔驰的画面。于是不顾车老板的阻挠,不由分说地就硬把马从车老板手里抢了过来 ,万分豪气地登上马背。那可是没有马鞍和马镫的可能都没有人骑过的专门拉车的马啊!!!刚骑上去时,马还比较老实,我拿着根草绳子,嘴里豪迈地大声喊着“嘚驾”,那马开始还慢悠悠走着,我也美滋滋地老自豪了……可能是没有被人骑过吧,人家心里可能也挺憋屈,凭啥今天就被这个“虎妞”给欺负了呢……突然间,那厮就由慢到快跑了起来,我顿时浑身汗毛被吓的竖起来,紧紧贴在马背上,死死抓住马的鬃毛,眼看着快被甩下来了,说时迟那时快,那时候还是年轻啊,反应特快,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灵劲和勇气,当马跑到一根电线杆子旁时,我一把抱住那根电线杆,脱离了马背,然后一摊乱泥似地滩到了地上,浑身被吓出来的冷汗湿透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无知者无畏呀!特别后怕,如果是摔伤摔残了,不可能算“公伤”,可能我的命运会由此彻底改变。那根电线杆子出现的太及时了,应该是天佑我也!现在集体户同学聚会时还时常说起这段当年我这个“虎妞”的“壮举”……从此以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真的到了草原后,真的看到骑手驰骋马上的画面时,无论谁怎么劝说,我都没敢再跨上马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不知道是否应该被祝福的婚姻——知青与当地农民的结合。那个时候,我们下乡不仅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还经常被宣传教育要“扎根农村闹革命”。当时,我们都是把户口实实在在落到了农村,是实打实的农村编制,那个年代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实质性差别忒大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少数知青基于各种原因和当地农民结合了,总结起来好像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知青在劳动和生活中与当地农民产生真正感情的,到后来知青返城,家庭也没有解体,这好像是为数不多的个例。第二种更多的是在艰苦的生活中,在有些无奈的情况下,在无望返回城市和年轻考虑问题简单的懵动中,稀里糊涂“扎根”农村了,这些知青和当地农民结合的家庭中,在后来的返城大潮中,有很多都解体了,我下乡那个大队这样的情况比较多。第三种情况应该是最让人心酸的历史悲剧,就是女知青被当时的“扎根农村闹革命,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教育彻底洗脑了,前些日子我就看过一篇记实文章——一个女知青廖小东为了坚决响应号召,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特意和当地最贫穷家庭的农民结合,吃尽了苦,最后以己之命也没有拯救那个贫穷的家庭,更别提体检什么真正的爱情……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文革结束,如果不是知青全面返城,随着时间的流驶,知青与地农民结合的家庭会更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烟雾弥漫”环境中的学习辅导——晚上生产队队部的批林批孔学习辅导。我从农村抽回城后的恢复高考中,考上大学后,在大学当了多年老师,但是多年的教学生涯都没有我在农村时给农民辅导学习时的印象深刻。记得特别清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赶上了“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公社先给辅导员培训,辅导员再给最基层的生产队农民辅导讲课。白天干活,晚上在生产队队部开会辅导。记得每天点名,社员们无奈都得参加。昏暗的灯光下,很多社员都抽着那种自己卷的“蛤蟆烟”,那个烟的劲老大了,整个房间真正的烟雾弥漫,呛的我都喘不过气来,嗓子都要冒烟了,眼睛都被呛出泪了,但是还得非常认真地拿着自己划着红杠杠重点及批注的报纸,给社员们讲解辅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讲两个小时左右,记得最后我嗓子已经快说不出话了,不是累的,是被烟呛的。 其实我自己也不真正明白那“批林批孔”的意义,农民们听没听进去我也不知道,但是对这样的辅导学习印象忒深刻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最容易的逃票——回家不买火车票。那个时候,我们在农村实打实地干一年也剩不下几个钱。虽然回家的火车票只有8角钱,但是对那个时候而言,也是可以买较多零食的钱了。所以一般知青回家都和列车员捉迷藏,列车员也知道知青不容易,大多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很容易就混到家了。现在想想,可不能和孙辈讲这样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对于那个时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评价和看法众说纷纭……但是这已经成为了历史。每一个其中的一员都会对这段经历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不想对这段历史进行褒贬,也不想说“青春无悔”那样的套话。但是这段经历确实丰富了我的人生,让我在后来无论是干什么工作,下乡时练就出来的吃苦耐劳、务实奉献精神一直伴随支撑着我,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吃苦中培养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吧!最可惜遗憾的是,那个时候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农村,但是因条件限制,没有留下农村生活的各种镜头,只有留在心中的永远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