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峭壁上的魏骨唐风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它</span>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而后历经北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横跨伊河两岸,清清的伊河水,泛着绿波,静静流淌。伊河对岸 “香山寺” 隐约呈现在苍翠碧绿香山的山凹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的二重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的景点在伊河两岸,河上方是西山石窟(石窟分布最多最密处)、河下方自左至右依次为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河两岸有两座桥相连。一般游览秩序为;从右边河上方的景区正门进入,穿过右边那座桥的底下来到西山石窟,沿河边自右往左游览西山石窟完后上左边的桥至东山石窟,然后依然沿河边游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最后在白园(河下方最右侧)坐车离开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桥,又称龙门石拱桥,位于伊阙北口,东西横跨于伊河之上,是仿河北隋代赵州桥而修建的石拱桥。1960年修建,1962年5月16日竣工通车。此桥为一座三孔空腹式石拱桥,宛若一道长虹,将龙门东西两山紧密相连。在三个大孔之上还配置有小拱二十四个,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不仅便于涨水的倾泻,更与伊水交相浑映,水光桥影更增添龙门山色之美景。游人凭栏远眺可将山川美色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山石窟是龙门石窟的核心景区。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深近七米,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堪称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即使不通佛法,游人也能从美术、建筑、书法、服饰等角度欣赏面前的各尊石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宾阳洞,原名叫灵岩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明人彭纲就曾在《题龙门石像》中写道:“当时锤凿斫(zhuó)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指的就是该洞窟的开凿。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80余万人,但是,北魏时期仍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 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宾阳北洞</span>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公元641-650)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 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呈现出特殊的 “剪刀手” 手势,这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现在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 “剪刀手” 佛。 洞口两侧 “龙头” 柱础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础造型风格相同。属北魏完成之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0-523)营造,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深12米,宽10.90米,高9.3米,正壁雕主佛释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莲花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身伎乐和两身供养天,加之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前壁有维摩诘变相、太子舍身饲虎图,须达那太子施舍图和皇后、皇帝礼佛图 等大型浮雕图像及十神王像。1978年为保护洞窟雕刻拆除砖卷门洞。使鲜为人知的四头四臂、一头四臂护法天重见天日。 </p><p class="ql-block"> 中洞的开凿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洞顶雕有莲花宝盖,周围雕着飘逸脱俗的伎乐天人和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原本刻有三层大型浮雕,下层是著名的 “皇帝礼佛图” 和 “皇后礼佛图”,构图严谨,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宾阳南洞北魏开凿,隋代完成(公元595-616)。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改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属于过度时期的风格。 洞内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善寺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这篇造像记文字艰涩,又多为溢美之辞,不着边际,内容十分空洞。不过,造像记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造像的功德主是纪国太妃韦氏。虽然在新旧《唐书》中并没有韦氏的记载,但在《太宗诸子列传》中可知,韦氏是唐太宗的妃子,纪王的母亲。 </p><p class="ql-block"> 在敬善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围绕主佛窟内四壁刻有53尊坐姿不同的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茎的莲花宝座上,这是一组很别致的造像,佛经中称之为 “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或 “阿弥陀佛五十二尊曼荼罗”,还有个名字叫 “五通曼荼罗”。通常情况下,由50身,52身或53身菩萨造像与一坐姿的阿弥陀佛组成,这幅《一佛五十菩萨图》要追溯到汉代。 东汉代时,有一位从印度来的和尚,带来了一幅《一佛五十菩萨图》,洛阳白马寺的僧人便临摹了一幅。汉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时间长了,又经历了 “灭佛” 厄运,这个 “一佛五十菩萨” 图已经不知踪影了。隋朝初年,文帝提倡佛事,一个叫明宪的和尚得到了一份《一佛五十菩萨图》,于是,此图又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唐代以后,有关 “西方净土变”,无论是经文,唱本还是图画,传播越来越广泛,内容日益丰富,艺术水平也更上一层。然而,在众多 “西方净土变” 中,却只有《一佛五十菩萨图》是最古老的。而且,众多的《一佛五十菩萨图》都是绘画的,只有敬善寺中的,是圆雕石刻,它显得就更加珍贵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春天笼罩着的龙门,有着写不完的青山叠翠,书不尽的绿意葱茏,灵动的伊水与青翠的龙门山完美融合,绿水青山形影不离,造就了这里最美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龙门有数不胜数的风光名胜,夺目耀眼的崖壁石窟,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为她增添了无限魅力,历代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她倾倒,一千五百余年的厚重历史,更是令无数天下知音朝思暮想、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 但自建造以来,除了自然风化的外,也遭到许多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在龙门石窟会看到许许多多残缺破损的雕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像早已身首异处,安详和蔼的佛脸被连头撬走,留下斑斑斧痕,让人无比痛惜。有些像帝后礼佛图还知道现在何处,有些已无迹可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究竟是谁破坏了龙门石窟呢?</p><p class="ql-block"> 内外勾结,疯狂盗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文物贩子勾结国内无奸商,大量盗凿石窟雕像,尤从佛首手为多,帝后礼佛图等是这时期被盗的,对龙门石窟造成巨大伤害。</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不幸的,那些缺手断头的佛像正是民族的劫难。那些被劫走的佛像,早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默默诉说着东方民族的苦难经历。今天我们解读龙门,是解读一种艰辛,解读一个民族的苦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龛凿于武周时期,是龙门石窟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摩崖三佛龛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p><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龛七尊式造像,属于未完工的雕刻品。除本尊外,其余仅雕刻出躯体,但我们可以据此了解和研究石窟凿造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本尊倚坐式弥勒佛的两侧为胁侍立佛,此种布局造像也是石窟造像中罕见的题材之一。 倚坐式弥勒佛在武则天时期大为流行,这与当时社会上的弥勒佛信仰,以及武则天自称弥勒佛下生有关。据《旧唐书 则天本纪》记载: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僧法明与白马寺住持薛怀义等撰《大云经》四卷,上奏武则天,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武则天则下令在全国各大州,分别修建大云寺一座,寺藏《大云经》一部。 《弥勒下生经》中所讲,弥勒是居住在兜率天的弥勒净土菩萨。来下到人间称佛。造像打破宗教的成规,急于让弥勒称佛,这和武则天要做人间的女主,是遥相呼应的。 据史料考证,摩崖三佛主像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公元690年,后因武则天晚年,发生张柬之政变,唐中宗李显登基,致使该窟中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nbsp;</p><p class="ql-block">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amp;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惠简洞是由惠简法师于唐咸亨四年(673)年为唐高宗、武则天所开凿的洞窟,惠简同时也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卢舍那像龛的任务。惠简洞的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造像,高3.10米。主像的右侧雕一弟子。值得注意的是,主像的面相,极富女性的魅力,有着丰满圆润的面庞、舒展秀丽的眉宇以及温文沉静的目光,面庞还略带有和蔼慈祥的神情。这些无不显示出女性美的仪态。这种形象的塑造也使我们联想到龙门石窟最大、最为精美的一尊佛像——卢舍那大佛。正因如此,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而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 “小奉先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慈香窑,位于老龙窝泉上方,由比丘尼慈香惠政雕凿而名。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窟口高150厘米,宽90厘米,甬道深36厘米。主佛禅定印,头光中心莲瓣,外刻7尊坐佛,舟形火焰纹身光。主佛两侧上方有维摩、文殊对坐说法浮雕。为比丘尼慈香所造而得名。完工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慈香窑是 龙门石窟 ,北魏小型洞窟中有完工绝对年代的洞窟。造像内容丰富,雕饰精巧华丽,是同类洞窟中的代表作。 龙门 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剩余一品位于此处,刻藏在此洞主佛下部。碑文记述了慈香慧政出家为尼的体会和心境,“夫零觉弘虚,非体真邃,其迹道建崇,日表常范,无乃标美幽宗”,希望 “腾无碍之境”。因而开凿此窟造像。以期 “含润法界”,泽及万世,特别要 “延及三从”,以照顾到天下所有的女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龙洞因北邻老龙窝而出得名。原为自然溶洞,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营造,至玄宗开元年间结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p><p class="ql-block">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山石窟其实除主要的几个大的洞窟外,还有很多小石窟,虽然规模相对小一些,但这些佛龛、雕像等却也精美细致各有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一步步攀登走上奉先寺的台阶,越过人群,<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卢舍那的石雕大像龛展现在眼前时,一</span>瞬间竟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些恍惚,实在太壮观,太震撼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难道这就是石窟的的魅力?</span>在这里,除了欣赏大佛的艺术魅力,又增添了一份崇敬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span>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p><p class="ql-block"> 佛像共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奉先寺的</span>开凿时间为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 “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艺术大师们,在塑造主佛卢舍那形象过程中,以丰富饱满的艺术创造力,赋予它一副女性风范,从而出神入化的使雕像惟妙惟肖,佛像面颊丰满圆润,头顶有高肉髻波状发纹,双眉弯弯,犹如新月,小小的嘴角,略向上翘,带着隐隐的一丝喜悦。宛如一泓秋水的双目,微微向下作凝视状,流露出安祥与和谐。洋溢着关注人间与洞察一切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关考证:卢舍那就是武则天的形象,这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 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 “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 “丽迹”。 </p><p class="ql-block"> 大卢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这里尚留擂鼓台。 价值影响: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年),圣武天皇依照龙门卢舍那模样,在国都奈良东大寺铸造了一尊重500吨、高15米的金铜卢舍那佛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佛微微凝视着下方,俯瞰众生,画面让人肃然起敬。看过奉先寺,西山石窟近尾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景区南门走过漫水桥去往东山石窟,回头再看西山石窟,石窟佛龛星罗棋布于伊水西山的峭壁上,不愧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过横跨于伊水河上的大桥,来到龙门石窟的东山景区,东山景区的规模与西山景区不可同日而语。这边有一个香山寺,蒋宋别墅,还有个白园。从河岸看对面的西山石窟一览无遗,还是感觉很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山石窟都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p><p class="ql-block"> 擂鼓台三洞,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 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个派别,密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和洛阳及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 “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山石窟前的观景台,有助于游人全景浏览西山石窟的整体。 峭壁佛窟,伊水绿柳,全然一幅美景图。昙曜五窟、卢舍那大佛,他们就静默的矗立在那里,目视着远方,目视着伊河水。此时的我,伫立在伊水河畔,隔岸相望,心中也是一片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香山寺位于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 — 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因盛产香葛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 “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 “香山赋诗夺锦袍” 的佳话。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此外,白居易还搜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白居易自号 “香山居士” 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 “香山九老会” 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 “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 “蒋宋别墅”。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改造工程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中国寺院速度之最。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五次修复,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 “蒋宋别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幽静谧的香山寺,殿宇古朴巍峨,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浓郁的古色古香,来到这里,你会喜欢上它的清幽雅致,喜欢上它的依山傍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老堂是龙门香山寺内的大堂。白居易“停宫致仕”后,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 “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九老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香山寺远眺西山石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园,即白居易墓园,坐落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东山琵琶峰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座依山傍水、秀色宜人的小巧园地。</span>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白</span>园依山而建,迎门为青谷区,丛竹夹道,悬瀑飞洒,荷池送爽,乐天堂、听伊亭、松风亭等仿唐建筑引人入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径通幽。这里是全国唯一的纪念白居易的主题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园占地44亩,分为青谷、墓体、诗廊三区,系根据诗人性格、唐代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原则设计建造的纪念性园林建筑。苍松翠柏簇拥的白冢,就卧在 “琵琶” 端首。走入园内,宛如进入世外桃源一般,景色秀丽,幽雅至极,池水清碧,春色倒映,恍若画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乐天堂内有白居易汉白玉塑像。园中间为墓体区,有墓冢、24吨重的自然石卧碑、乌头门、登道、碑楼。整个墓区翠柏葱郁,奇花飘香。诗廊区在墓北山腰,陈列有当代书画家书写描绘的白诗碑刻和诗意瓷砖壁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曾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和另外几人结为“香山九老公”。白居易病逝后,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北。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得寺名大振。白园内茂林修竹,流水潺潺,花木树石,亭台楼阁,自然的景致让人心神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0年仲秋,日本东洋文化振兴会会长鬼头有一,与白居易五十三代孙白景佑同立 “白乐天万古流芳碑”。著文:“达则兼济天下,立身为民请命,世界文化名人,历史诗坛巨星。” 由中国魏碑书法学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进学书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 “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白园。</p><p class="ql-block"> 这一块巨石卧碑。石上刻有《醉吟先生传》,碑重24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巨石卧碑左侧的翠柏丛中,有砖砌矮墙围成圆形墓丘,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之地。在圆形墓顶之上芳草萋萋。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块,其中1块上刻 “唐少傅白公墓” 6个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白园出来,我们也结束了龙门石窟的全部游览,坐在回程旅游大巴上,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一千多年前,人们开凿的不仅仅是一座座石窟,更是铸就了自己心里的一座佛龛,那是虔诚的力量,坚持他们度过黑暗走向光明。而一千多年后我们站在他们对面,我们是否也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座佛龛,找到自己心中的平和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