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课文之例 得习作之法——尉氏县实验小学语文公开课掠影

自在飞花

<p class="ql-block">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阳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春日,我们实验小学全体语文老师相聚在学校会议室,带着学习的热情共同走进习作教学的殿堂,去聆听四年级郑笑语老师带来的一堂别具匠心的读写联动课。</p> <p class="ql-block">  郑老师此次习作教学的主题是写一篇游记,对初次接触游记类文章并即将尝试写作的孩子来说,是颇具挑战性的。但郑老师善于抛砖引玉、举一反三,并为孩子们巧施妙招,顿时使他们豁然开朗、成竹在胸。</p> <p class="ql-block">  课堂伊始,进入“我来回顾”环节,郑老师引导孩子们回忆刚学过的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孩子们给予了热烈而自信的回应。接着让孩子们思考:写游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自然的引出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同时细心叮嘱:除了写清游览顺序,还要写出那些有代表性的景物的特点,适时穿插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巧用学过的“看、听、闻、尝、触”等习作小妙招,好让文章更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随后,进入第二环节——“我来尝试”。郑老师让孩子们自由读习作例文《颐和园》,要求他们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圈出游览地点,找出景物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第一份作业单。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了孩子们,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他们畅所欲言、精诚合作,很快完成了作业单,并在班里进行了交流,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孩子们的成果吧:</p> <p class="ql-block">  这时,郑老师再次启发孩子:仔细观察介绍游览顺序的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随之引导孩子们找出了共同点: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景点转换时用到了“动词+名词”的构词方式,并提醒孩子们,在自己的习作里也可以学以致用,这样文章就更富有条理性!</p> <p class="ql-block">  最后进入第三个环节——“我会运用”,郑老师运用谈话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说说自己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先补充好题目,然后让他们结合刚刚学过的写法进行仿写,并出示了第二份作业单,由其自主完成!郑老师还不忘提醒孩子:景物描写要有详有略,切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有了前面的指导和铺垫,孩子们已然有了思路,完成起来是驾轻就熟。</p> <p class="ql-block">  整节课郑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语言,实用的方法,循循善诱地给孩子们 的习作之旅铺路搭桥,孩子们学有所得,收获满满;在场的老师们也共享了一场习作教学盛宴,从中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分享结束后,各级段教师代表进行了评课研讨,大家畅谈了自己今天的收获,肯定了这堂课的优点,也指出了不足,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p> <p class="ql-block"> 教导处高主任也对这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她指出:郑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巧用板块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低效课堂模式,多次运用任务驱动,巧用两个学习单,有梯度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将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还给了学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高主任还就如何用好习作例文,习作单元与阅读单元有何区别这些大家共性疑惑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她谈到:“习作单元更倾向于你在教的时候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我们一定要抓好语文要素,为学生在本单元的习作中架好梯子。如果课文是第一把梯子,那么习作例文就是更接近学生习作的第二把梯子。”她建议老师们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尝试使用学习单,由学生合作完成习作例文的学习,好为接下来的习作做铺垫!而且要注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学习,不能流于过场和形式,多多体现小组合作中的集体构建。鼓励孩子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从而让习作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主抓业务的张娜校长做了总结发言,她要求中高年级的老师们一定要上好“读写联动课”,并将之常态化进行。平时多尝试,多探讨,在非习作单元的每一课课后,也尝试用读写联动的方式,要求学生写一两段话进行练笔,以推动习作教学,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她希望以此次公开课为契机,老师们能在一起多探索好的方法和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全校语文成绩再上新台阶!</p> <p class="ql-block">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而在这个春天,我们把习作的种子埋进泥土里,把希望的长线交给孩子们,用心浇灌,用爱守望,期待有一天“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p>

习作

老师

孩子

教学

例文

语文

学生

游览

学习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