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年,父亲在景德镇光明瓷厂上班,干的是采购生产物资工作。职业的特殊性,他经常出差,东奔西跑,去过不少地方。回家了,饭后茶余也会给我介绍当地的民风民俗、美食小吃、城市建筑。有次他从上海出差回家,跟我说起上海国际和平饭店,称抬头仰望,头上戴着的帽子也会掉到地上。是否夸张?不敢妄下结论。我没去过上海,没有亲眼目睹。便问:“有‘七层楼'高吗?”父亲笑了笑,没有立马回应。并说等以后有机会带我去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层楼”我家乡的景德镇饭店。也是当年家乡最高的大楼。它背倚缓坡(猪婆山岭)而建,主楼高达七层。造型雄伟,居高临下,非常气派。本地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叫它“七层楼”。贴切传神,好记不易忘。“七层楼”是家乡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纪念性标志建筑物。有老辈人说当时由苏联的专家设计建造。那时我尚未来到这个世界,被长辈戏言不知在那里摸鸡屎。不过,对这个说法我蛮赞成的。当时中国与苏联关系友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割头换颈的同志加兄弟。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也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事。小时候我穿过胸前系着双排纽扣的棉大衣,这个棉大衣我敢用十只珠山包子打赌,一定吸取了苏联服饰的文化元素。电影中苏联红军的军大衣,就是双排纽扣,可以佐证我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住在沿河东路中医院(现景德镇卫生健康委员会)附近。从弄堂里出来,是沿河东路,步行不远再左拐便是东方红大道(也称主轴路),到“七层楼”仅十分钟的路程。登上了七层主楼,可以俯瞰楼下的人民广场、东方红大道。艺术瓷厂、东风瓷厂、妇幼保健院、第五中学。远处的马鞍山、数不清的民居与工厂。燕子在眼底下盘旋,看不到它肚皮下的白毛,只看到背上乌黑油亮,一对俊俏的翅膀,剪子式的尾巴,活泼机灵。嫩黄小嘴,叽叽喳喳的叫唤,真的是人见人爱。我用手指着其中几只,叫同伴快瞧,故意讲是我家屋檐下筑巢生子的燕子夫妇和它的四胞胎儿女,幸福快乐的一家。有时候,从书包里拿出练习册,撕掉一页,折成纸飞机,与同伴竞赛,谁的纸飞机飞得更远。纸飞机从七层楼楼顶被掷向天空,凭借风力,翱翔蓝天,一直飞到目光不能所极的远方。“七层楼”实在是身材高大,鹤立鸡群。清晨它能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傍晚它能看到十里炊烟、晚上还能看到万家灯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来“七层楼”巍峨壮观,而且座落极佳地理位置。宜俯瞰、宜远眺。当年建造”七层楼”的选址人是谁?我一直没弄清楚,不过内心还是相当佩服这个选址人,实在是高人也。站在“七层楼”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脚下就是市区中心宽阔的东方红大道。城市东西南北的车辆大部分要经此道交汇。人流更不必说,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全聚于此。天时、地利、人和,都叫“七层楼”占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七层楼”往下看,还可以看到陶瓷工厂里工人运送瓷器。壮硕的男子汉,结实的臂膀,黑呦呦的肤色,裸露胸肌,着双草绿色解放军胶鞋,拉着加长增宽的板车。板车上端坐尊坐莲观音菩萨。容貌端正,衣饰华丽,既有菩萨的慈祥,又有女性的柔美。木质的和泥塑的观音菩萨随处可见,瓷质的大型观音菩萨,当属家乡的独有。因为“七层楼”是东西方向坡道的顶端,他们习惯在楼下歇脚。擦去额头上的汗水,端起自带的水壶,仰头咕噜咕噜喝下几口冷茶。然后掏出纸烟、点火,连吸数口,过过烟瘾。他们一般不苟言笑,眉角凝重,不关心眼前的喧哗。只是歇一歇脚,稍微恢复一下体力。打起十分精神,保证百分之百地安全,把观音菩萨送到目的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边环境不错的“七层楼”冬暖夏凉。楼底下常年绿色植物环绕,法国梧桐树拔地参天,华冠如盖。加上整洁、光滑、平整的台阶。尤其适合老人们休闲,可以说是没有围墙的老年活动中心。常来的大部分都是瓷业系统的退休工人,男老倌居多,女老妈头寥寥无几。来者有的人带着小蛤蟆凳、有的人带张旧报纸,随便找个地方就坐。有的带着老花镜,逐字逐句,读《景德镇广播电视报》;或者四人打扑克,争上游,输家嘴巴挂纸条;没有娱乐的老倌就聚集一起,嚼天嚼地嚼过去。老年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怀旧,喜欢往事重提。所聊往事基本与自己相关,诸如当年被单位派往罗家飞机场,参加热火朝天的机场建设;当年自告奋勇,写请战书,报名去跃进水库(现玉田水库)参加劳动。战天斗地,不惧严寒,一直干到腊二十九号步行几十里路回家过年。罗家机场、跃进水库,皆是家乡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榜样的力量真伟大,激励了无数家乡后人。更有自豪的老倌,把胸脯拍得咚咚响,当年他被评上了市劳动模范,得到市里的表彰,在“七层楼”住了一晚上,楼下的宣传橱窗,贴了他的彩照,介绍了他的先进事迹。骄傲与光荣,谁能比肩。咯只脸摆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拐弯抹角,镇巴佬与“七层楼”似乎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佛说应该是缘分。第五中学在它的眼皮底下,它看着一张张幼稚的面容—新生进入初中,再升入高中,再目送有的学生考取大学深造或走向工厂农村。每届毕业典礼的合影留念是历年学校固定的模式,合影留念的地点必然也是学校旁边的人民广场。如果说学生们是合影留念的主角,那么“七层楼”就是最佳的背景。瞬间定格,值得珍藏。无论你到天涯海角,都是沉甸甸的乡愁与记忆。</p><p class="ql-block">2021.4.27.晚初稿于景德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本文图片 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2, 227); 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杨秋平,笔名老秋,男,1961年出生,祖籍都昌,景德镇市作协、市网络作协和珠山诗词学会会员。偏爱于本土书写,偶获小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