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认亲诗

出岫白云

<p class="ql-block">黄氏认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夏黄氏有《认亲诗》一首,各支族谱均有载。此为他姓所无,是谱谍学中十分独特的现象,黄姓族人也常为此感到自豪。该诗是一首七律,其词云: 信马登程向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暮莫忘亲命语,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皆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p><p class="ql-block"> 此诗版本颇多,据说有六十余种,大同小异,所异者也只是个别措辞。此诗据传乃是先祖黄峭山遣送十八个儿子分居各地时所作。关于其真正来源,众说纷纭,考证者水平高低又判若天壤,一些说法充斥网上而违反常识,殊不可信。但是,认亲诗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是深入人心。我小时,父老津津乐道,说以前只有能背出认亲诗者,族人才相信是同宗,迎为上客。对此我颇不以为然。区区八句诗,背下来岂非易如反掌?设若百家姓都有认亲诗,以小可的才具,背诵个百首诗,岂不走遍天下,像李太白老哥那样逢肆饮酒、遇库支钱,骗吃骗喝!</p><p class="ql-block"> 认亲诗,人无我有,我作为黄氏后人,与有荣焉。但是细读之后却颇有感慨。当下之环境,族人之所为,偏离违背认亲诗者所在多有,大家偏偏就忘记了祖宗的遗训!容我试为言之。</p><p class="ql-block"> "信马登程向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我们现在的所谓客家,就是这样来的。信马登程觅得好去处,就驻足于此开基。这真是古时候罗曼谛克的英雄主义。客家人随遇而安,选择开基地来源于各种启示:比如随行的猎犬,突然不愿意走了,那么,这有可能是个好地方,就在这里开基;母鸡在这个地方竟然一天下了两窝蛋,这肯定是个好地方,昭示子孙繁衍,就在这里住下来吧!老祖宗鼓励我们开疆拓土,不必固守于一地一域。但当代社会的户籍制度,早已不允许人们信马登程任寻胜地了。农民背井离乡,蛇皮袋里面提着两件内衣,远赴深圳珠海厦门,建设了都市的高楼大厦,但他们都深知这不是我的家乡。户籍制度如同绳索一般将人固定在某一旮旯中,根本上违反人性中的自由精神。现代产生的"新客家",如三峡移民,他们不必信马登程,而是由政府指定,正如鲁迅说的:"呔! 你们好好呆着罢!"</p><p class="ql-block">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黄氏族人的小农意识十分严重,他们从根本上忘记了祖先的教导,抱残守旧,无意开拓。我村中一兄长离开村庄三十余年,家庭与事业全在外地,居然也念念不忘回乡间盖一幢房。盖了之后,未暇装修,烂尾多年,是恋土情结的典型代表。而且,乡人不愿舍弃祖宗的任何东西,乡间洋楼別墅与陋室空堂比邻相挨,光彩门户与颓井残垣次第相间,看了让人气短。</p><p class="ql-block"> “朝暮莫忘亲命语,春秋须荐祖蒸尝。” 现在的年轻人多叛逆,"亲命语"多数属于唠唠叨叨的老生常谈,早已被抛之脑后。扫墓祭祖之事,年轻人多半已不参与,在家的老年人也不以为忤,认为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挣饭吃不容易。老人们也许不会想到,文化需要传承,自己百年之后的墓谁来扫!</p><p class="ql-block"> "漫云富贵皆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认亲诗版本的差別,集中体现在尾联。惟有我引用这种说法最具正能量。有一个版本是“但愿苍天垂庇佑”,不好,不能体现人的奋斗精神。所谓三七男儿,是指黄峭山娶妻三房,各生了七个儿子,故谓三七。每房各留长子在身边,余十八子皆向外发展。对于这一句良好的祝愿,我也要为我的祖先鼓掌致敬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