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92, 30, 7); 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0, 219);"> “声”入党史故事,心向伟大征程;争做悦美少年,逐梦精彩人生!津南区实验小学一年级11班的孩子们积极开展“学党史,讲党史”系列活动,旨在“以讲促学,以学促进,以进促成长”,为建党百年献礼,为精彩人生奠基!</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期宣讲内容:共产党的早期组织</p> <p class="ql-block"> 宣讲员:谷金阳和爸爸</p> <p class="ql-block">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酝酿、准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学习,通过中国工人运动的实践,他们逐步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像俄国那样,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使其充当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时的陈独秀已将关注的主要目光从青年学生转向工农大众,从进步思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转向建立共产党组织。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深入到工人中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并把他们组织起来,是中国先进分子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为书记。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先后参加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有: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陈望道、沈玄庐、杨明斋、施存统(后改名施复亮)、李达、邵力子、沈雁冰、林祖涵、李启汉、袁振英、李中、沈泽民、周佛海等。1920年12月,陈独秀由上海赴广州后,李汉俊和李达先后代理过书记的职务。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和筹划下成立的。1920年3月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大多是五四运动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这个研究会通过收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举办座谈讨论、组织出版工作等,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其成员也发展很快。它既是中国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也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李大钊在介绍维经斯基一行去上海后,与陈独秀通信相商,一致认为需要加快建党的进程,并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从事建党的筹备工作。后人所说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形象地说明了他们在建党过程中所起的倡导、推动和组织作用。</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党组织的最初成员有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不久,张申府经上海去法国。党组织吸收一批新的成员。内部分工是:李大钊负总责,并主持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张国焘担任职工运动的发动工作;黄凌霜、陈德荣编辑并发行《劳动音》周刊;罗章龙、刘仁静等负责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1月,北京党组织内发生意见分歧,并影响到实际工作的开展。黄凌霜等无政府主义者主张自由的联合,反对党的纪律和职务分工。他们认为政府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府。经过争论,无政府主义者退出了党组织。</p><p class="ql-block"> 1920年底,北京党组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由李大钊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罗章龙负责宣传工作。随后,又陆续发展一些成员。到1921年7月,北京党组织的成员有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缪伯英、何孟雄、范鸿劼、张太雷、宋介,李梅羹、陈德荣等。他们大多是北京大学的进步师生。</p> <p class="ql-block"> (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p><p class="ql-block"> 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以及旅日,旅法华人中的先进分子,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p><p class="ql-block"> 从1920年8月到1921 年春,经过半年多的工作,中国国内先后有六个城市建立起共产党早期组织,其成员也在逐步地增加。据1921年的一份重要档案文献记载:“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是从去年年中成立的。起初,在上海该组织一共只有五个人。领导人是享有威望的《新青年》的主编陈同志。这个组织逐渐扩大其活动范围,现在已有六个小组,有五十三个成员。”</p><p class="ql-block">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筹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同时,在旅日、旅法的华人中,也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旅日华人中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最初是由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施存统和周佛海组成的。党的一大后,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曾发展到10多人。旅法华人中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主要是在留法勤工俭学人员中形成的,于 1921 年成立。发起人有张申府和赵世炎,成员有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等。</p><p class="ql-block"> 上述中国共产主义者在国内以及国外建立的组织,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是在秘密状况下进行的,所以在党正式成立之前,党的早期组织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的称“共产党支部”,有的称“共产党小组”,有的直称“共产党”。从性质和特征方面来看,它们都是后来组成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p> <p class="ql-block"> (党的早期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p><p class="ql-block">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工人运动,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采取出版报刊、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利用学校讲坛等多种形式,建立并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如武汉有《武汉星期评论》,济南有《励新》半月刊,广州有《广东群报》,长沙有俄罗斯研究会等。</p><p class="ql-block"> 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全译本。这部重要著作的翻译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革命的知识分子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在思想感情上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步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与此同时,工人群众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提高阶级觉悟,从中也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