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font color="#ed2308"><b> 师医院的那些岁月那些往事(一)</b></font></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font color="#167efb" style=""><b> 林建军</b></font></h1> <h1>铁道兵十一师女兵“泛滥”的那些岁月,部队主要战斗在襄渝线和沙通线上。</h1><h1><br></h1><h1>我的军旅生涯就在襄渝线上。我是铁道兵十一师医院2所的女兵。</h1><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b06fbb"><b>我(左一)与女兵3班战友李津婴(左二)、李旭鸿(左三)在铁十一师医院。</b></font></h1><div><br></div> <h1>1971年元旦前后,160多名女孩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陕西省安康县永红中学聚集,这里是铁道兵十一师教导队的驻地。</h1><h1><br></h1><h1>当年听说:师里原计划只招收30名女兵,后来刹不住车了……</h1><div><br></div> <h1>历史上铁道兵女兵很少。在1971年征招女兵之前,铁十一师分别于1968年、1969年、1970年招过少量女兵,这些凤毛麟角主要分配在师部机关和师卫生营(后扩编为师医院)。</h1><h1><br></h1><h1>据说:铁道兵因为工作性质,有女兵不下团的惯例。呼啦啦来了这么多女兵,这个惯例也就被打破了。新训结束后,部分女兵被分到了团卫生队和师修理营。</h1><h1><br></h1><h1>铁道兵十一师医院坐落于陕西省安康中学里。</h1><h1><br></h1><h1>安康中学被围墙从中间一分为二,一半的房屋建筑给了师医院。安康中学和师医院各走各的大门,两个大门相隔不远,坐南朝北,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上。</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今天的安康中学。拍摄于2012年4月</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ed2308"><b>女兵宿舍</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也许是女兵受到重点保护,进医院大门后,女兵宿舍在那条“厂”字形通道一横的最远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南北两排房子相对。小小院门相对的那个围墙前,用草席搭了一个“浴室”,浴室内有一个水泥砌成的蓄水池。开始时,女兵还在里面洗澡,渐渐就名存实亡了(医院各个部门的女兵都找到了自己心仪的洗澡地)。浴室内脏乱不堪,蓄水池右侧的一隅扔满了杂物:破缸子、胶鞋、大头黑棉鞋、军绿裤衩……裤衩被耗子啃噬成碎片。</h1><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b06fbb"><b>女兵宿舍小院,可见草席搭的“浴室”。转自师医院战友美篇。</b></font></h1><div><br></div> <h1>起初我们2所女兵3班分住在两间宿舍中,我住在那间离小院门比较近、只有一排大通铺的小宿舍内。后来,一些兵部的子女分到了医院。分到2所的女兵有铁道兵司令员的女儿、铁道兵副司令员的女儿、兵部参谋长的女儿……</h1><h1><br></h1><h1>女兵3班全部都住到那间有两排大通铺的宿舍里了。</h1><div><br></div> <h1>有一天,一位70年从北京入伍的wang姓女兵在我们班宿舍里破口大骂。中心意思是让兵部子女兵“赶快滚蛋”。我正巧去隔壁的小宿舍拿包袱(我们只是人搬走了,行李还在),看见兵部子女兵们呆若木鸡,侧耳听着,面面相觑。这些作为宿舍的房子本来就不隔音,何况wang姓女兵的声音那么大。</h1><h1><br></h1><h1>当年,女兵们之所以嫉恨兵部子女兵,是觉得她们占了师医院的提干名额,谁不想在部队提干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她们来师医院的时候就是干部。她们是铁道兵送到地方医学院代培的女兵,一毕业就是医助。</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今日安康中学内原女兵宿舍的位置。拍摄于2012年4月</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冬天,女兵们的洗脸水都要从病号水房往回挑。两个大铁桶,一段缓坡路,还是很辛苦的。我们班挑水最多的是王翠英。在2年服役期满后的第三年,我也挑了一段时间水。为什么呢?为了入党?为了留队?也许两者都有。反正“臭表现”了一阵子,写过6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我被发现患了血液病,心情大变。</h1><h1><br></h1><h1>还记得每天凌晨天刚蒙蒙亮,我就不敢睡了。在被窝里,眼巴巴地盯着宿舍门——对开两扇木门间的那道晨曦,生怕木门“吱嘎”一响,王翠英又抢先出门挑水去了。</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女兵模范王翠英</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王翠英在我的记忆里非常鲜活:小小的个子,白里透红的脸蛋,尖尖翘起的上嘴唇,与年龄不相称的沉稳做派。她从上到下的着装都是部队发的,包括袜子,大了就缝上一截穿。“老头鞋”(部队发的黑布鞋)号码大不跟脚,她就把后跟缝上一些穿,冬天也只穿 “大头鞋”( 部队发的黑棉鞋)。教导员任家旺多次在2所的大会上表扬她,批评不穿部队“老头鞋”和“大头鞋”的女兵,说“这是红军鞋、传统鞋”……她是四川来的女兵,据说哥哥是铁道兵。</h1><div><br></div> <h1>我曾经与她亲密接触过两次。一次是我们同在供应室工作了一个月——负责清洗各部门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输液管,然后送到卧式高压灭菌器里消毒。一次是我们同在女病房住院,我们同时接受了西安五官科专家的扁桃体切除术。</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我(右)和李晓英在2所供应室门前</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我现在还能记起她“吭哧吭哧”搓洗输液管的侧影。附诊所男兵来换消过毒的注射器,都愿意找她;后来我发现端倪了:有的男兵把注射器的针拴从针管里抽出来,冒充是2支注射器,在数这些注射器的时候,不注意还真发现不了。我碰到过一个调皮的男兵,他说的注射器数量总比我数的差着一个。我让他放慢数数的速度,才发现他是这样数注射器的:一、两、二、三、四、五、六……</h1><div><br></div> <h1></h1><h1>我从小就扁桃体大,容易化脓。1968年我刚从南昌二中分配到位于南昌青云谱的工厂工作时,宿舍是工厂大礼堂后台的化妆间,夜里躺在床上能看见天上的星星。着凉后,嗓子疼得实在受不了,就在凌晨一两点钟到铁路门诊部看病。我虽然已经参加工作了,还是拿着“铁路职工家属证”去看病了。接诊的是一位老大夫,约有50岁的模样,给我打了一针。他一再叮嘱我:现在太乱,夜里可不敢一个人出来,要出来也要手里拿个棍子。就这么一针,我的嗓子就奇迹般不再疼,没有吃药也痊愈了。</h1><p></p><h1><br></h1><h1>2所所长刘世新从西安请来了五官科专家,据说这位专家发明了扁桃体切除术的“棉球剥离法”。刘所长的儿子手术后,王翠英接着做了“棉球剥离法”的扁桃体切除术。我鬼使神差地也让专家给切了扁桃体。</h1><h1><br></h1><h1>见鬼的“棉球剥离法”!对咽喉部的刺激更大。切除术真疼啊!比扁桃体化脓疼十倍!我在大口大口吞咽着鲜血的同时,不忘给大夫提要求……要命时候提的这些要求,让专家更加手忙脚乱。手术后的很多年,我都遭受着扁桃体术后瘢痕的折磨,我请“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五官科专家看过,他说手术做得很差:有的地方挖深了,有的地方多切了,有的地方还残留着扁桃体组织。</h1><p></p><p><br></p><h1>扁桃体手术后,我和王翠英住在同一间女病房里。开始的一两天,注射过杜冷丁止疼。王翠英很能睡,一直在睡觉,也许住院对她是一种休息的方式。她比我早一天出院。她出院了,我自然就不好意思再住下去了,没有痊愈也得出院工作……</h1><p></p><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b>病号伙房前的核桃树</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一棵核桃树长在病号伙房前,枝繁叶茂。</h1><h1><br></h1><h1>师医院的院子里树不多,只是西侧围墙前有一排树,夏天撒下一串婆娑的树影。沿着树影下的通道,从2所病房向医院大门方向走,有一个厕所,卫生员都把卧床病号的便盆倒在这个厕所的粪池中。</h1><h1><br></h1><h1>倒完便盆往回走,远远看见的就是这棵核桃树。</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今天西侧围墙前的通道。拍摄于2012年4月。</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刚刚分到师医院的时候,不认识核桃树,直到树上挂着一个个圆圆的青果子的时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问了病号,才知道这是核桃。核桃都吃过啊!核桃仁香香的。</h1><h1><br></h1><h1>一天天看着青青的核桃球越长越大,树上的果实却越来越少。我请病号帮我弄下来一个。费劲剥出核桃仁一吃,非常涩舌头,就此不再经常仰望这棵核桃树了。</h1><div><br></div> <h1>但是,在这棵核桃树下的大锅炖羊肉,却让我回味了几十年。</h1><h1><br></h1><h1>1972年,师医院组织的“六•二六医疗队”从山上采草药回来,牵回来一头羊。据说是从山上老乡家买的,很便宜,只有几块钱。</h1><h1><br></h1><h1>军医的手能给人做手术,宰杀分解一头羊自然不是难事。整个2所都沸腾了,男兵女兵都走马灯似的在这口大铁锅周围穿梭。大铁锅下的灶台是用砖头临时搭起来的。</h1><h1><br></h1><h1>1972年,部队的伙食供应还比较紧张,虽然不怎么吃压缩菜了,却也吃不到什么荤腥。医院食堂的旁侧有个豆腐房,一位南方兵天天在豆腐房里磨豆子、做豆腐、炸豆腐泡。豆腐算是当时的“好菜”了。这位南方兵不爱说话,我去过豆腐房几次,问一句答一句,非常沉闷。</h1><h1><br></h1><h1>这个时候有羊肉吃,让大家非常兴奋,人人都在贡献着聪明才智。</h1><h1><br></h1><h1>煮羊肉没有调料?没问题!军医会开处方。女兵拿着处方,屁颠屁颠飞奔到药房……处方上病号的名字写着“朱杨”,意指“煮羊”。</h1><h1><br></h1><h1>男兵女兵围着大铁锅抓耳挠腮,端着碗向锅里探头探脑,盼着肉早点烂,能够大快朵颐。</h1><h1><br></h1><h1>我分到了一大块带骨肉,也不知道是羊的什么部位。像护食的动物一样,我左顾右盼,躲到了一个角落里狼吞虎咽。</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第一次到蜀河时住在这家店的楼上。拍摄于2010年10月</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清水煮羊肉好吃吗?真香!这是一种唇齿留香的味道,很难忘。以至于40年后重返襄渝线,我还两次在旬阳县蜀河古镇的街巷间寻找羊肉馆子,寻找这种心心念念了几十年的味道。</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看见蜀河古镇大街的“腰窝”了吗?</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陕西省旬阳县蜀河古镇上有一家羊肉馆,在大街的“腰窝”处。2010年10月我和学兵刘志强第一次到蜀河时,在这里吃了一碗羊肉泡馍。羊肉那叫一个多,羊汤那叫一个鲜。什么叫“没齿不忘”,这就是!老板一边用手拆着大块的白煮羊肉,一边和我们聊天。他的话我不是很能听得懂,也学着刘志强的样,频频点着头,以为这就是在赞美店家。</h1><div><br></div> <h1>2012年4月,我们又到了蜀河,特地寻到这家店,点了一碗羊肉面。我记错了,以为上次来吃的是羊肉面呢!羊肉那叫一个少,羊汤那叫一个淡。我们还特地提到了一年前在这里吃过一次,老板漠然地看着我们,似是而非地点着头回应我们……</h1><h1><br></h1><h1>出得店来,我反复地确认着这家店的位置,怀疑走错了地方……</h1><div><br></div> <h1>用相机比划了好几次,我还是没有拍这家店。为什么?!哈哈!你说是为什么?</h1><div><br></div> <h1>嗨!嗨嗨!!</h1><div><br></div><div><br></div> <h1> 完稿于2021年4月26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