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佬~吴稚晖

养笺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他,22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早年参加康梁“公车上书”,要求清廷变法图强;后参加孙中山同盟会,一生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遗嘱的起草人和见证人之一。作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看重他,汪精卫尊重他,蒋介石对他毕生待之以师礼,蒋经国则称他是“生平最钦佩的人”。他死后,于右任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蒋介石主祭并题写“痛失师表”匾额,张道藩宣读祭文,蒋经国主持海葬并发表纪念长文《永远与自然同在》。蒋介石死后立铜像,唯一的一个陪祀铜像就是他。胡适称他是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思想家之一,蒋梦麟说他是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射的慧星。他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学术名人”称号的中国人。他就是——吴稚晖。</span></p> <p class="ql-block">  吴稚晖是文人出身,中过举人,办过媒体,开过学校,甚至著述等身。他的全集,台湾版共8册,大陆版共4册,其内容包括“哲理与文教”、“科学与工艺”、“国音与文字学”、“国是与党务”等,纵横文理,足见学识渊博。</p> <p class="ql-block">  吴稚晖是民国名流中的大佬级人物。他性情奇崛,行为怪诞。平日里一件旧布袍,马褂常缺少扣子;穿布鞋,裤腿塞在袜子里;外出住小旅店,一把油纸伞不离身。活生生一乡下土老头。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个人的脸最见风骨,一个是梁漱溟,一个是吴稚晖。只要看看吴稚晖那诡异、刁钻的眼睛以及瘪而突出的嘴,你便能看出他绝非一个省油的灯。吴稚晖为人偏激,好奇谈怪论,人称“吴疯子”。</p><p class="ql-block"> 吴稚晖虽然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但学问是压根没法和梁任公、章太炎这些人比的。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动辄向学术发难。他说:“宁做没世无名小卒,不愿做乌烟瘴气的文学家。”1935年,他在一次演讲中又说:“文学不死,大难不止。”他断言“文学是胡说八道,哲学是调和现实,科学才是真情实话。”如此大言,也只有他才说得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稚晖是民国“名骂”,骂人成癖。他骂过的人有:慈禧、光绪、陈宝琛、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袁世凯、曹锟、章士钊、汪精卫,甚至泰戈尔。他曾经抡着拐杖追打戴笠,边追边骂,最后气呼呼地说:“可惜,撵不上这个狗杂种。”吴稚晖不满蒋介石的作为,常和冯玉祥一起,大白天提着灯笼去开会。有一次,蒋介石问他为何白天点灯笼。他模范蒋介石的宁波腔说:“娘希匹,这里太黑暗,太黑暗了。”还有一次,蒋介石携宋美龄去拜访他,他不喜欢宋美龄的打扮,于是命令家人锁门关窗。蒋介石的侍卫在外面叫了半天门,不见动静,正要离开,突见吴稚晖推开窗户,指着蒋宋大喊:“吴稚晖不在家!”</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病逝北平后,吴稚晖受孙中山之托,在北平南小街创办海外补习学校,教育国民党高干子弟。学生20余人,有孙科的儿子孙治平、孙治强;汪精卫的儿子汪婴、女儿汪洵;李济深的女儿李筱梅以及蒋经国。吴稚晖规定语文课要写作文,而且必须用毛笔写。孙中山的两个孙子孙治平、孙治强不肯写,说用毛笔写文章是秘书做的事。吴稚晖很生气,当即写了一首唐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叫他们抄写下来,带回家同家长一道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1948年,已经83岁高龄的吴稚晖仍然在教课。有一天晚上他正讲课,突然晕倒。苏醒过来后,女儿劝他不要再教书卖字了,说你偌大年纪还这样劳苦,连做你的女儿也要给人笑话。吴稚晖说:“有什么可笑话的?做做吃吃,死了你把我的骨头磨成粉,掺在茅厕里做肥料,你就是孝女!”吴稚晖一生不愿见医生,他说“医生都是牛头马面,阎王爷的帮凶。”后来他病得实在不行了,家人强迫他治疗,吴稚晖生气地表示:“可以去见阎王了。”1953年,吴稚晖病逝台湾,时年88岁。</p> <p class="ql-block">吴稚晖和孙中山先生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蒋中正和吴稚晖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鄙斋所藏吴稚晖先生书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