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一方阳光

<p class="ql-block"><b>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可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我们党的历史更是一座蕴涵丰富的宝库。一部党史就是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历史。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特编辑此美篇。(文字和图片全部来自百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毛泽东的礼品观】1964年,瑞士总统送了两块金表给毛主席。当工作人员向他征询是否留下时,毛主席说:“这种礼品不能要,谁当主席他送给谁,你当主席也会送给你。我是代表人民的,这种礼品不能收,一定要送仓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钱学森回国后,收到参加国宴邀请,赴宴后找不到自己名字,问了侍从才得知,自己的名字被划掉了,而且是毛主席亲自划掉的。主席划掉名字,主要是想让钱学森坐在自己的身边。得知情况后,钱学森非常开心,说明主席对自己非常重视。在主席的邀请下,钱学森与主席坐在一起用膳,两人有说有笑,谈得非常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第一次看到主席这张照片,感觉特别亲切自然,仿佛他的伟岸身影近在咫尺,和蔼可亲,很难看到伟人的真实照片。开国大典上,毛主席趁着小憩时刻,气定神凝地抠着手指。不知道此时此刻毛主席在想着什么?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拿今天的话来说,是抓拍,趁毛主席没注意拍下的,但侧面怎么看都是帅男一枚。</b></p> <p class="ql-block"><b>  1980年,北京西单墙上言论过激,有人贬低毛泽东,甚至还出现了抹黑的言行。而且在一些颇具规模的会议上,一些人的言论中,也有攻击毛泽东的倾向,过分放大了毛泽东的错误。</b></p><p class="ql-block"><b> 黄克诚针对社会上个别人对毛泽东的谩骂和丑化行为,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功绩。然后,他激动地说道:“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远远不止我讲的这些……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急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任何人都不能比拟的。”</b></p><p class="ql-block"><b> 接着,黄克诚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但话锋一转,他尖锐地指出:“毛主席逝世了,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也留下消极因素。他的消极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的东西,经过我们工作是可以克服的,而毛泽东思想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现在有些人要丢掉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或要批判毛泽东思想主要部分,我认为这是危险的,是要吃亏的,是会碰得头破血流的!”</b></p><p class="ql-block"><b> 他意犹未尽,坦诚直言:“我的话可能对某些同志是逆耳之言,请同志们对于一个有几十年生活经历的老人的讲话予以考虑,想想是否有道理!”“完了!谢谢大家!”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四个小时的讲话,会场几乎鸦雀无声。一阵沉寂之后,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黄克诚的讲话引起了轰动,这就是著名的“黄公讲话”。</b></p><p class="ql-block"><b> 黄克诚的讲话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在党内外引起注目。许多人看到这篇文章后,感动地流出了热泪,他们被黄克诚这种出于公心、不计前嫌、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的品德所折服。1985年9月,黄克诚身体状况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主动辞去了担任的一切领导职务。</b></p><p class="ql-block"><b> 黄克诚去世后,他的夫人将仅有的几处较高评价的词语删去,平静地说:“他一生没有给自己争过什么,我们还是尊重他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许世友,参加红军那年23岁。攻打地主武装的山寨,山寨险峻无比,易守难攻,许世友将小褂子一甩,举起削得尖尖的长竹竿就第一个往上冲,当快要攀上墙顶时,却被寨上的敌人捅了下来,摔进深山沟里昏迷两天两夜。事后将军回忆说:“我醒来后,虽然浑身疼痛,心里却感到舒服,好象睡了一大觉,死里复生”</b></p> <p class="ql-block"><b>  1965年10月24日,毛主席在办公室秘密会见了周总理,并且让所有的警卫员都撤了出去。然后,悄悄对周总理说:“ 恩来,我有一个绝密计划,目前只能你和我知道。”周总理立即警觉了起来,赶紧小声的问道:“ 主席,是什么计划?”毛主席说:“ 为了预防来自美国和苏联的双重核威胁,我计划建造一个我们自己地下核长城,使我国完全具备核反击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b> 二战以后,中国与美国长期对峙,与前苏联关系恶化,处在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慑阴影下。我们见识过美国在二战当中向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的威力。这两颗原子弹也让世界各国真正认识到了核武器可以摧毁一个国家的核心力量。于是我国早在很多年前就想要修建这样一个核工程。特别是当时苏联和中国之间闹翻了,而当年苏联所拥有的核武器数量非常巨大。并且在苏联专家被全部撤回之后,毛主席已经感受到了来自苏联的压力。1958年,由于复杂的时代背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开始进行了一场以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为基本的设施建设,我们称之为“三线建设”。就是,把沿海一些工业企业向西部和西北地区搬迁,当年新建项目则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区。之所以要搞三线建设,是因为毛主席是站在打核战争的角度来考虑三线建设布局问题的。毛主席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我国东北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全部在苏联可携带核弹头的中短程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沿海工业城市也处在美蒋航空兵力打击范围之内。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在苏美核武器打击之下。一旦战争爆发,即使敌方不使用核武器,我国大部分工业基础也将毁于一旦。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决定在西南地区建一个秘密的核工厂,有关部门经过考察后,决定将工厂建在重庆涪陵白涛镇,这座小镇仅有1000余人,在这里建设这项工程,更有利于保密。</b></p><p class="ql-block"><b> 1966年周恩来批准在这里建造核原料工业基地,而这也成了绝密事件。816计划,当时对外称是“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厂区有一个团的部队负责警卫,建设地点也绝不允许一丝外泄。整个工程历时17年,一共有六万名工人参与建设,其中有很多参建的工程师都来自清华、北大等顶级学府。</b></p><p class="ql-block"><b> 为了完成这项绝密工程,他们执行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高度保密机制,当初有好多官兵甚至错失了与父母的最后一面。</b></p><p class="ql-block"><b> 当时六万特种工程兵空降重庆涪陵深山,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地下核工程建设816核工程洞体总长二十余公里,隐藏在山体内部。可预防一百万吨级TNT爆炸冲击,还可抗八级地震,就算原子弹,氢弹直接命中,也无法撼动。中国的地下核长城长达5000里,可以储备大量的武器装备,粮食等。一旦敌人突然来袭,可以靠穿梭于地下的“核潜艇”冲出地面立刻进入战斗状态。</b></p><p class="ql-block"><b> 1982年5至6月,816接到中央的缓建指示,缓建通知两年后的1984年2月该工程被正式停建,有些人认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没有什么市场经济效应得不偿失。</b></p><p class="ql-block"><b> 实际不是这样的,816停建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世界局势来看80年代中美关系进入友好时期。其次,苏联解体并落入美国军备竞赛圈套,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实力大減,已无力对中国构成全面威胁。</b></p><p class="ql-block"><b> 2018年1月27日,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数十年的风雨路,或许初衷已不再,但他的故事值得被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闲谈中问周总理,中国开国大典礼炮为什么是28响;按照国际惯例,最高礼仪是21响。周总理说,这个问题我没有问过毛主席,我理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正好28年。尼克松说:“我想得到标准答案”。周恩来说:“那您只能亲自去问毛主席啦”。但是,尼克松与毛泽东见面时,也没有提及此事。</b></p><p class="ql-block"><b>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鸣放28响,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b></p><p class="ql-block"><b> 日本人认为:28与中国易经合,“二”即阴阳二仪、“八”便是八卦之八,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b></p><p class="ql-block"><b> 英国人认为28这个数字反映了毛泽东个人情感;他与杨开慧初恋时正是二八少女,结婚时毛泽东正好28岁,杨开慧牺牲时是28岁。</b></p><p class="ql-block"><b> 美国人说是因为“共”字作为礼炮的响数,“共”字由“廿”和“八”组成,即28。</b></p><p class="ql-block"><b> 这些国家的想法真是千奇百怪,但毛主席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怎么可能为了自己的情感、爱好等原因,而荒废国家大事了。</b></p><p class="ql-block"><b> 鸣放28响礼炮确实是毛主席在政协一届会上提出来的,当时没有人回应。休息是,毛泽东问筹备工作的处长唐永健,你说:“放28响有没有道理了?”唐永健学识渊博,很快就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马上说:“主席,我起草一个关于为什么鸣放28响礼炮的说明。”毛泽东微笑点点头。很快,说明就出来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到1949年,刚刚28年,28响礼炮是给28年党史的赞礼。</b></p><p class="ql-block"><b> 周总理和毛主席不愧是最好的搭档,虽然没有问过28响的含义,但他最懂毛主席。</b></p> <p class="ql-block"><b>  1956年的一天,毛主席在院里散步,问身边的警卫员:“你看,是李敏好呢,还是李讷好?” “都挺好”。警卫员爽快地回答,“她俩对我们都很尊重,身上没有高干子女那种优越感。她们要求自己严格,有上进心。”</b></p><p class="ql-block"><b> 毛主席不以为然地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主席,您还想叫她们怎么吃苦?比起普通人家的子女来,她们吃的苦只多不少!”</b></p><p class="ql-block"><b> 毛主席摇摇头说:“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路不对头。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给她们定了不同于一般人家子女的 标准。她们不就是吃食堂吗?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庭的伙食好,不是这样吗?”</b></p><p class="ql-block"><b> “主席,您总找低的比,这不公平。”警卫员急得叫起来,“大多数城里人家的伙食,未必比学校食堂差。我家里就比大食堂的伙食好。”</b></p><p class="ql-block"><b> “你为革命做了贡献么,吃好点人民没意见。”毛主席笑着说,“她们还没有做贡献呢。人哪,生活上还是跟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b></p> <p class="ql-block"><b>  一张珍贵的后期修复着色老照片。1937年3月,延安,美国合众社记者厄尔·利夫到延安采访毛泽东和朱德,当时的延安第一美女吴光伟担任翻译。</b></p> <p class="ql-block"><b>  唯一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耿飚。耿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耿飚在晚年和许世友感慨道: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被授予军衔,许世友问:如果授予军衔你举得啥军衔合适,耿飚笑道:其他不敢说,肯定在你前面。</b></p><p class="ql-block"><b> 耿飚190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于算命先生算命说他命里缺火,所以父亲就给他名字里加了三把火。再就是耿飚的哥哥是游泳溺水而亡,所以父亲严禁耿飚游泳,所以就造成自幼在河边长大的耿飚不会游泳。</b></p><p class="ql-block"><b> 耿飚是18岁入党,21岁耿飚率部参加红军,任红一军团第三军九师参谋、先后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等。24岁任红一军团二师团长,参加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在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中,他率领一个团阻击了敌人整整15个团,血战三天,一直坚持到中央纵队安全渡过湘江。遵义会议后,经彭德怀提议,耿飚任红1军团第1师参谋长(师长李聚奎 )。后来 27岁的耿飚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b></p><p class="ql-block"><b>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耿飚任八路军129师385旅参谋长(旅长王宏坤 ) 。耿飚在35岁时任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耿飚任全权代表,负责接收驻张家口日军的受降。随后耿飚随叶剑英参加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任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负责和国民党代表谈判。这也为解放以后耿飚从事外交工作打下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解放战争爆发后,耿飚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司令杨得志,政委罗瑞卿) 第二年耿飚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 ,从中可以看出,耿飚和叶帅一样,长期从事参谋工作,就此也养成了他严谨细腻的工作作风。1949年,40岁的耿飚已经是第19兵团的参谋长。(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潘自力 )</b></p><p class="ql-block"><b> 新中国成立后, 毫无思想准备的耿飚调到外交部工作。他担任中国驻瑞典大使,同时兼驻丹麦、芬兰公使,成为一人任三使的职业外交官。 此后先后任驻巴基斯坦, 阿尔巴尼亚大使。 1971年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1981年3月,72岁的耿飚出任第五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1988年耿飚退休。2000年,91岁的耿飚在北京逝世。</b></p><p class="ql-block"><b> 在耿飚退休以后,耿飚在老家遇见一件事情,从而引发了著名的“耿飚之问”</b></p><p class="ql-block"><b> 1991年,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耿飚决定赴革命老区看一看,这时候有群众是来找他告状的,怎么劝也不愿离去,耿飚心情十分沉重。在离开庆阳那天早晨,耿飚接见了县里主要领导和甘肃省顾委负责同志。耿飚在现场给大家讲述了一段催人泪下的革命故事:</b></p><p class="ql-block"><b> 50年前,我们385旅在这里驻防时,部队的一个战士犯了严重错误。旅部决定按纪律将该战士枪毙。当我们在操场上准备执行纪律时,来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个战士求情。我坚决要执行纪律。谁知竟连受害者的父母都跪倒在地向我求情,紧接着一操场的群众全都跪倒,哭着请求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怎么劝他们也不起来。最后,我们流着泪接受了群众的请求。讲到此处,耿飚话音一顿,环顾四周,大声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这时,全场鸦雀无声,只有耿飚的话在回荡。“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耿飚之问,振聋发聩,使在场的干部受到强烈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因病在上海逝世。他的家人在清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1951年颁发给她的一张“三等甲级”革命军人残废证。按照当时的规定,她每年可以领取330元的残废补助金。但在残废证领取款项签名栏内没有一个字迹。从1951年到1984年的34年间,她应当领取残废金11220元,但她分文未取。她带着满身的创伤和疤痕,带着深深嵌入头骨和肌肉、肺叶中的弹片走了。留给后人的只有那么一张记载着她一生荣誉和清白的革命军人残废证。</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合影,拍摄于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照片中是三位伟大的女士,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开国元勋的夫人,你们都认识吗?</b></p><p class="ql-block"><b> 照片左侧这位她叫浦安修,她是彭老总的夫人,当初她毅然放弃大城市生活,选择参加革命,在延安与彭德怀相识并结婚。</b></p><p class="ql-block"><b> 中间这位就是邓颖超,她是周总理的夫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受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她有个很开明的母亲,母亲在她小的时候不仅送她去新式学堂读书,而且鼓励她学习新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b> 右边这位女士就是康克清,她的出身比较艰苦,她是江西人,17岁跟着叔叔一起上井冈山投奔了红军,在这里她认识了朱德元帅,也是她的终生伴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