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三部曲之 ~《裂褶菌担孢子现形记》

弋弋

<p class="ql-block">  做临床真菌研究的,你可能见过厚壁孢子、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但是,你很可能没见过担孢子。</p><p class="ql-block"> 话接上回,写完了【裂褶菌的灵魂9问】、【单身裂褶菌成亲生娃记】,我以为关于裂褶菌的“八卦”就此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  然鹅,我们看到的“娃”--蘑菇(也就是子实体)里面,有没有传说中的担孢子?东科老师进行了一波深究,果然有了新发现。</p><p class="ql-block"> 另外,山东的同行,看到东科老师成功举办的“婚介所”,不远半千公里又寄来一只“单身狗”。于是东科老师又开始忙乎了。</p><p class="ql-block"> 惊喜不断,各位看官请随我来~~~</p> <p class="ql-block">山东“单身狗”镜下图:一如既往地无锁状结构,无钉状突起,少分隔。</p> <p class="ql-block">“京东”杂交:小培养24小时,显示两只“单身狗”未开始牵手。</p> <p class="ql-block">  见证奇迹!小培养48小时,两只“单身狗”“牵手”成功!菌丝交织处已经出现锁状结构。</p> <p class="ql-block">“王八”遇见“绿豆”</p><p class="ql-block"> 补充一下“王八”背景知识:普通裂褶菌(王八)有23328种不同的性别即交配类型(mating types),也就是说一个王八能跟除自己之外的所有“绿豆”相配。</p> 王老五伸出了橄榄枝 绿豆伸出玉指说:戒指呢? <p class="ql-block">“洞房花烛夜”</p> 相爱相杀 <p class="ql-block">  配对11天,观察到平板上仅少量菌丝间的融合,就可以将各自的核传送到对方整个菌丝体,形成双核菌丝后产生子实体,可见裂褶菌“生娃”意愿多么强烈!</p> <p class="ql-block">“成亲”后的裂褶菌建好了萌萌的育儿床(即子实体),多像一只撒欢儿的雪兔~~~</p> 如同顽皮可爱熊孩纸般育儿床 育儿床内有乾坤。(小狼”MM图) 文献上裂褶菌的担孢子,圆柱形到椭球形,壁光滑,4-6 x 1.5-2.5µm。我们能看到吗? 如何看到担孢子,我根据很久以前自己看凤尾菇担孢子的经验,跟东科老师介绍了<font color="#167efb">阳光暴晒孢子自蹦法</font>。也花了好几十大洋买了各种蘑菇测试,天不作美,随后的一个多星期,阴雨连绵,我看到了成功它妈, 蘑菇<font color="#ed2308">发霉</font>了! 东科老师自己琢磨了透明胶粘担孢子的方法。 首战告捷!<div>看到了!看到了!东科老师兴奋得跳起来,抑制住内心的激动,拍下了这硕果累累的爱情结晶(情景想象描述,东科老师看到这段文字估计会撇撇嘴:小样,没见过世面)。</div> 为了收集到更多的担孢子,东科老师铺上了一张盖玻片,戏称“已经铺好产床了” <div>  果然,盖玻片上集满了硕果累累的“爱情结晶”。</div><div> 事实证明,东科老师不但能开“婚介所”,还能提供“阳光婚房”,“产房”,以及给“娃”拍照,一条龙服务到家,哦不,到菌!</div> 再瞧仔细点 原生态未染色担孢子 荧光染色担孢子,像极了晶莹剔透的大米。 为了能直接在子实体内观察担孢子,东科老师将一小块子实体放入20%KOH浸泡。 陈氏压片法压片 通过浸泡和暴力压片,担子上的担孢子已经跑光了 换个方法:组织切片机。<div>  遗憾的是,由于蘑菇组织水分少、丝毛及褶皱多、质地脆等特点,不同于人体组织,常规操作无法很好的包埋,无法切出希望的组织片来。病理科的同道也在动脑筋想办法,克服重重困难,期盼他们早日切出让陈老师满意的蘑菇片。<br></div><div> 虽然压片法和切片法都没能制作出另人满意的图片,但东科老师勇于实践的精神实在另人敬佩。</div>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担孢子是灵芝孢子,被认为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避免广告嫌疑,此处省略N字) 灵芝孢子高清图(来自张时民老师),有一层很厚的细胞壁。 <p class="ql-block">  所谓的破壁之后的灵芝孢子(来自张时民老师),可见相当一部分孢子破壁不成功。你吃下去的灵芝孢子,很可能胃肠道内逛了一圈,第二天完好无损跟你say hello^_^。</p><p class="ql-block"><br></p> 油镜视野肝吸虫卵与灵芝孢子对比图(来自张时民老师)。粑粑中跟你say hello的灵芝孢子与肝吸虫卵,别傻傻分不清哟。 人工培育的灵芝竟然是这样长出来的,涨姿势了。 加工成粉。 文末福利:白参青椒腊肉<div>这种从朽木中长出来的蘑菇,质地比朽木还要坚硬(薄层木质结构),口感如同吃草(刘MM吃后感言)。</div> <p class="ql-block">  刘MM锲而不舍试了第二种做法,口感:炖不烂的草。</p><p class="ql-block"> 那么,传说中的白参菇难道是裂褶菌的另一个种,又或者是改良培育后口感较脆的?</p> 老顽童东科老师<div>谨以此篇献给下个月退休的东科老师,对生活的热爱,永不衰竭的求知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研精神,丰富的生活经验,高超的摄影技术,相信他的退休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也相信微生物专业上还一直有他的“传说”。</div> <p class="ql-block">准备发布,东科老师又发来图片:担孢子发芽了,又要琢磨孙媳妇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俺还是觉得东科老师这产业链拉得太长了。子子孙孙,无穷尽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