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团二连战友苏大龙作品</p><p class="ql-block">《五十五年启示录》</p> <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前的今天,1966年4月22日下午5时,随着青岛火车站的一声汽笛声,最后一趟青海省建设兵团的“知青”专列开启了奔赴高原的旅程。 </p><p class="ql-block"> 从那天起,这趟列车上的我们就把这一天铭记在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如白驹过隙,车上五十五年前的懵懂少年转眼之间已是白发苍苍腰弯背驼的古稀老人。 </p><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前,走出校门的我们一脸茫然,社会之大竟不知路在何方?不宜录取,无学可上,就业无门,生计无望。也许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一扇大门打开了,不择性别,不择出身,一经报名,立即录用。无路可行的我们像是冥冥之中见到一丝亮光,于是迫不及待的穿上一身绿色军装转身成为了“有志青年”。 </p><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前的今天,此时此刻我们不知道未来的路将是如何坎坷,未来的生活将是如何的艰难,踏上这列火车,无疑是一场人生的博弈,更像是一次命运的赌注。 </p><p class="ql-block"> 初上高原,迎接我们的是漫天黄沙,肆虐的蚊子,刺骨的寒风。我们用孱弱的双肩挑起了昆仑、挑起了祁连,纵横瀚海八百里,挖渠、灌溉、耕耘、收割,我们把青春埋葬在了戈壁荒滩,也把梦想抛洒在了青藏高原。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不停的前行,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不畏严寒,不畏艰辛,忍辱负重,辛勤劳作,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在昆仑山下,在戈壁滩上,留下了一页人类文明的记忆。时代变迁,人心思动,就在我们举步维艰的时候,抗争之后,返城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不惑之年的我们拖家带口携儿带女又折返回了家乡。 </p><p class="ql-block"> 一来一回二十载,一上一下三千米。我们耗费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犹如败军之将,铩羽而归。抖一抖一身戈壁尘沙,挺一挺长年缺氧的肌体,吸一口家乡的湿润空气,不甘服输的我们又在茫茫人海里寻找新的生机。 </p><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不敢相信自己还能活到今天,居然迈进了古稀之年,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皆已化成过眼云烟。岳鹏举的《满江红》响彻耳畔;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已经别无所求,今天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有谁上过高原?有谁在那生活了二十年?有谁纵马昆仑山下?有谁开垦过万亩良田?有谁在那生儿育女?有谁在那黄沙埋骨?答案只有一个,我们,八千山东青年!</p><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后的今天,是我们的“忌日”,更是我们的庆典!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我的青海兵团战友 </p><p class="ql-block"> 苏大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