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塑造人物形象关键在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是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手法。写人要不正面描摹,要不背面敷粉。正面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即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五种描写。外貌描写大致上有这么三种技巧:神貌合一、貌合神离、貌离神合。不管怎样,我们都要透过人物的“貌”见到人物的“神”,“貌”与“神”不是映衬,就是反衬,或者说,人物自身(貌与神)就能形成鲜明的对照。</p><p><br></p><p> 此外,东方文学作品擅长在言行中张显人物性格。“大家”对语言和动作描写更是运用纯熟。他们会让人物自证其身。人物各说各话,各行其是,作者只作客观描摹,让人物自己正名。因其如此,所以塑造的形象都经久不衰,而且成了文学作品中的世界形象。</p><p><br></p><p> 西方文学作品擅长运用意识流手法,大篇幅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很快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同悲喜。不能简单地评判东西方塑造人物形象所用写法的优劣,二者应是各有所长,平分秋色的。</p><p><br></p><p> 我所论及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见其貌睹其神(相由心生),见其面知其心(面善心慈),见其人明性情(性情中人)。</p> <p><br></p><p> 读《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各有各的韵味。李逵是其中最具个性的一位。施、罗二公刻画李逵,不惜笔墨。在我看来,李逵的性格特质是:孝、忠、颠、狂而又不乏狡黠。在一百单八将中,李逵是个性冲突最为剧烈的人。性格分裂,是造成“黑旋风肆虐”的原因。李逵在矛盾冲突、性格裂变中度过了一生。</p><p><br></p><p> 李逵纯孝,却不得恃母尽孝,“把来喂了虎子”;李逵忠义,却将“个人崇拜”与“替天行道”混淆。亦正亦邪的排异反应,使李逵深陷个性冲突中,变得半人半鬼。他为人率真,却被欺世盗名者欺骗。颠倒的乾坤把他压迫得癫头癫脑、狂虐不羁。李逵内心的矛盾,如乱麻、葛藤般纠缠不清。其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无从着笔来描摹李逵的痛苦,所以作者此处惜墨如金。这是大家风范,惜墨如金却能妙笔生花。如果此处不惜笔墨,倒坏了情境。不着一字,李逵内心的痛反而凭借生平事迹印在读者眼中。李逵的性情会在读者的心中自然浇铸。阅读李逵,始觉读书难,写书更难。下面,是我在名著《水浒传》教学中剖析李逵性格悲剧的一点拙见:</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小说缘起现实,乱世造就“黑旋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水浒传》的作者为谁?历来众说纷纭。经考证,得出如下论断:</p><p><br></p><p> 明代所见之《水浒传》,系“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由是则施、罗皆非《水浒传》之原作者。施耐庵仅就原本审定校正,使之成为定本。</p><p><br></p><p> 《水浒传》演绎了北宋的一段历史,但又不自觉地渗透着元的气息。因成书的时代所致,《水浒传》具有了双重时代背景:一是显性的时代背景——宋;一是隐性的时代背景——元。</p><p><br></p><p> 为什么呢?《水浒传》是在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臻于完善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一时一人所著,那么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断完善中,势必嵌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特质。</p><p><br></p><p> 居元顾宋,作为汉人,心无处寄托,身难以自处,命难以自保。亡国之痛充塞于心。他们身处的元代又战乱不断、征伐不息。好战的游牧民族坚信:疆土属于铁蹄,子孙骑在马背,才会拥有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沙一土。在他们眼中,汉人与牲畜无异。这样的社会地位,这样的文化鄙视,使曾经雄健的汉人成了弱势群体:政治失势、文化失位。哪一个有血性的汉人不恨那腐朽的宋,不恨那穷奢极欲的赵?恨到食肉寝皮不解恨!恨到痛,痛之余,他们想到以史为鉴,告诫后人。</p><p><br></p><p> 处在这个时代的文人,不再把花前月下当做人生乐事,不再对柔情蜜意的文字赞赏不已。他们渴求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斗士。于是李逵的形象应运而生。</p><p><br></p><p> 李逵,每个细胞都充斥着矛盾的人物:面目狰狞却心存孝义,心存正念却又杀人如麻,据理力争却又愚忠……李逵这个形象附着了元人太多的情绪、情感。元人附体李逵,借尸还魂。</p><p><br></p><p> 当然,人是社会中的人,探究李逵性格的缘起,不能脱离北宋。唐宋之间有五代十国。中原政权更迭频繁,再加上外族侵扰,战争频仍。朱温叛唐而建后梁,荒淫无道,连儿媳都不放过,终死于其子朱友珪之手。后唐、后梁逐鹿中原,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还矢宗庙。后石敬瑭以儿事契丹,岁贡30万绢为条件,联合契丹灭后唐,建立后晋。刘知远又建立后汉政权。及至郭威统一北方而建北周。此时,南方则在南唐的统治之下。周世宗柴荣用五年半的时间灭了南唐统一天下。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皇袍加身篡权北周建宋。宋与辽、金战事不断,宋以金元外交解围边地烽烟。</p><p><br></p><p> 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横尸街头、曝尸荒野已司空见惯。生命已非至贵,反而轻如草芥。李逵就是生于沼泽中之草民的缩影。治人者草菅人命,受治于人者亦被逼得杀人如麻。这是社会造成的!</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纯孝“黑旋风”,悲从“孝”中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李逵真勇悍,人号铁牛儿。李逵虽生就一副粗鲁皮囊,却心怀一颗纯孝之心。</p><p><br></p><p> 怎生见得?须对比考证,方见真伪。</p><p><br></p><p> 要论李逵“孝”,先得言及黑宋江和公孙胜。</p><p><br></p><p> 先说宋江。宋江,郓城小吏,官虽小,可也是郓城有头有脸、众人皆知的人物。宋江好仗义疏财,又养小三(闫婆惜),据此判断,他是富贵之人。宋江一登场,书中描述道:“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宋江,郓城一小吏,慷慨大方、挥金如土。读此段,我不禁要问:“宋江的钱是怎么来的?”依据文本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供职俸禄和黑色收入(据“吏道纯熟”推知);二是取自宋太公庄上。宋江的经济来源只此二径,别无他途。那么,哪个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呢?如换做柴进定无疑惑,人家毕竟是周世宗的后人。《水浒传》中有很多官吏出身的梁山好汉,如:林冲、鲁达、杨志、秦明等。他们虽都周济别人,但都未曾像宋押司这般挥金如土。种种迹象表明,宋江主要的经济来源源自宋家村的庄上。</p><p><br></p><p> 那么,我又要追问了,一个富家子弟为什么要结交江湖中人,而且无有不纳呢?难不成是为了看家护院?书中说他“刀笔精通”。这个词,不仅说明宋江深谙官场之道的刀笔吏,而且还说明宋江是个饱读诗书之人。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偏爱结交江湖中人,而且不分高低优劣,来者不拒。这就奇了?</p><p><br></p><p>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后,晁盖遣刘唐带着100两黄金去酬谢宋江。难道宋江是为了钱财而结交江湖中人?可是宋江拒收九十两,只留了十两黄金。</p><p><br></p><p> 宋江因怒杀闫婆惜刺配江州后,浔阳楼白壁上题反诗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前一首《西江月》多鸣不平之气;后一首七绝则完全是壮志流露。</p><p><br></p><p> 由此可见,宋江结交江湖中人,不仅仅是为了钱财,恐怕更是为了实现人生抱负。</p><p><br></p><p> “孝义黑三郎”,讽刺有余,真实不足。他若真孝顺,就不会养外室闫婆惜且不禀启老父;他若真孝顺,就不会害得宋太公几次三番被官府拿问。宋太公在与之断绝父子关系的书信中虽言迫于无奈,但也是不孝所致。作者不愿直作文,坏了曲之妙。宋公明上梁山入伙后,口口声声,念父、忧父、急于取父。他若是孝顺,岂至于此?孝悌恭友,他一条也未做到,所以说他起码不是封建社会里的孝子。</p><p><br></p><p> 知孝者,百顺之德,万福之源也。时春则生,时秋则杀,时喜则笑,时怒则骂,生、杀、笑、骂皆谓“孝”。知行孝者,非以口说为也。吾父吾母,非供吾口说之人。世间之大不肖之子多欲自夸其孝,欲以狡狯之才施于其亲,尔后加诸四海,此口说之孝所以为强盗之孝也。作者以宋江而活画之。《水浒传》盖言强盗之为强盗,徒以恶心向人,而口口声声言其孝者,乃以恶心向其亲。</p><p><br></p><p> 李逵取娘则不然,全因思念。宋江作意取爷,不足以感动李逵。公孙胜偶然看娘,却早已感动李逵。谁真孝,谁假孝,读者自明于心。宋江取爷只是要去,李逵取娘只许自去。嘴上说怕李逵生事,其实是为了省事。晁盖为宋江取爷筹划周全,宋江为李逵取娘埋下祸根。李逵恃母尽孝未成还搭了母亲的性命。宋江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宋江若是真心相待,既知朱贵乃李逵同乡,那他为何不遣朱贵代李逵取娘上山,却偏要李逵自去?假孝者不明纯孝之心也!非作者于此弄笔,这样写颇有深意。</p><p><br></p><p> 那么,李逵乃纯孝之人有何依据呢?李逵多年避难在外,虽念母却不得想见。见公孙胜取娘,李逵哪能不急?“这三件事,有甚么依不得!哥哥放心,我今日便行,我也不住了。”宋江取爷,公孙胜看娘,众人为他们饯行,这心急行慢的仪式感令人对其孝多少生疑。李逵取娘,即可便行。由此可见,李逵之纯孝。</p><p><br></p><p> 李逵路见白兔。“白兔”这一意象,显然是作者有意设置的。“白兔”乃“孝”之隐喻。传说:“大孝合天则甘露降;至孝合地则芝草生;明孝合日则凤凰集;纯孝合月则白兔驯。”闲中忽现一白兔,此为纯孝所感。</p><p><br></p><p> 李逵还家见了盲娘。娘因思儿心切,流干眼泪,瞎了双眼。儿亦念娘心切,急着接娘上梁山享快活。好一幅母子重聚图!李逵寻思:“我若说在梁山落草,娘定不肯去,我只假说便了。”宋江对人“假说”,李逵对娘“假说”,对人假说者常是伪君子,对娘假说者却有真孝在。对人假说是“做人之术”;对娘假说是“为子之法”。李逵虽粗鲁一世,对娘他却心细如发。这对娘善意的假说,足见李逵之纯孝。</p><p><br></p><p> 李逵见了哥哥,拜道:“哥哥多年不见。”一贯粗犷的李逵此时却格外知礼。我想李逵绝非做作,而是真心实意。当李达大骂不止时,李逵却道:“哥哥不要焦躁,一发和你同上山去快活,多少是好。”兄不友而弟恭,真是贤弟呀!当李达赶忙去检举揭发时,李逵又道:“我且留下五十两的大银子放在床上……”李逵慷慨赠兄,足见其重情重义。这个世界,往往一点蝇头小利就能坏了兄弟情意。李逵既往不咎,还以一锭大银相赠,真乃孝悌也。作者描写李达,其实是为了衬托李逵的孝悌。兄弟俩都是孝子,孝子对孝子更见其孝。李逵对待哥哥尚且如此,何况对待母亲呢?</p><p><br></p><p> 纯孝“黑旋风”,悲从“孝”中来。纯孝并未给李逵带来好运,反而让他一生悔恨。原想接母上梁山享快活,却发生意外,母葬虎腹。从不知什么是害怕的铁牛,却浑身颤抖;从不知何为悲痛的铁牛,却悲痛欲绝;从不知泪水为何物的铁牛,却泪下如雨……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呀!</p><p><br></p><p> 就李逵而言,母入虎口是意外;可就宋江而言,这场“意外”却有了“有意为之”的意味。晁盖为宋江筹划周全,不仅救他生家性命,而且早把他的父亲宋太公接上了山。靠着晁盖周全,宋江得与家人团聚。李逵取娘,宋江却考虑不周。宋江明知李逵生性鲁莽,俱各率性而行,却偏要李逵自去;宋江明知朱贵是李逵同乡,却从未考虑过让朱贵代李逵接母上山。宋江的疏忽终无法掩饰其伪道者的尊容。《诗经》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倘若宋江是至纯至孝之人怎么能不体察“尔类”的心情呢?是宋江导致了李逵纯孝不得施于母的悲剧。</p><p><br></p><p> 偏偏是假孝之人圆了奉养父亲的梦,而那纯孝之人空欢喜一场后撕心裂肺地痛。悲哀的是因假孝之人弄巧而使纯孝之人承悲。</p><p><br></p><p> 李逵浑身是胆,却在沂岭丧胆。不因虎,不因己,只因娘。“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心慌。”整整一百回水浒,大凡有铁牛处,皆不用“慌”之类的字眼。一个“慌”字,足见母亲在李逵心中的地位。一个“慌”字,惹得读者落泪。此节,还用了个“抖”字。从这两个字眼中可见李逵心理变化:由“慌”到“惧”。“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见了,一身肉发抖。”从杳无踪迹到见一团血,李逵再也撑不住这一身的腱子肉,抖将起来!杀人如麻的李逵何曾晕血。这是娘亲之血,怎能不抖啊?这一抖,痛遍全身,每一根头发,每一寸顽皮,每一个细胞都在悲痛。“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李逵把不住抖……”这一抖,悲从中来。前一抖,是怕母亲遭遇不测而发抖。这一抖,是因见母惨死之状而不禁悲痛于母亲的命苦和自己的苦命。这“抖”是由痛入悲的,深入骨髓的。“一身肉抖”到“把不住抖”,作者在痛、悲渐深之间把这纯孝的悲剧描写得如泣如诉,使人掩卷痛哭二日而不食一米。</p><p><br></p><p> 人在悲痛欲绝时,往往有这么几种表现:瘫于地,泣无声;顿足捶胸,嚎哭不止;鬼哭狼嚎,泪迸肠绝……李逵悲痛欲绝的表现却不在其列。他由痛而悲,由悲生愤。他,痛到极处,悲到极处,不觉癫狂起来。失亲之痛使他无畏无惧。心头火起,如一把燃烧的火焰,此刻,他不再发抖,赤黄须早已竖起,手起朴刀,砍死虎崽。刀把没入粪门,搠死母大虫。猛扑吊颈白額虎,断其咽喉。这种种皆因悲痛所致。</p><p><br></p><p> 李逵之哭亦是不同寻常。读《水浒传》,几时见过这狻猊般的人物掉过眼泪。李逵葬母,大恸一场。这场痛哭可谓生尽其爱,养尽其劳,葬尽其诚,哭尽其哀。李逵,纯孝之人也。</p><p><br></p><p> 宋江取爷,公孙胜看娘,李逵取母。人家视亲接亲,李逵也视亲接亲。人家俱各完聚,而他偏偏落得个孤苦伶仃。</p><p><br></p><p> 宋江取爷,村中遇神。偏他取娘,村中遇鬼。黑三郎黑心人,取爷偏遇玄女神;“黑旋风”赤子心,取娘却遭恶四虎。宋江取爷食仙枣,李逵却吃了鬼肉。非施、罗二公在此戏弄师生,而是有深层原因须师生探究。酿成这悲剧,主客皆有因。客观原因毋须再论,究其主观原因,在于李逵的单纯和率真。因其单纯,所以不谙人情世故;因其率真,所以率性而为,全然不顾凶险。</p><p><br></p><p> 《水浒传》以内忧外患的北宋为背景。作者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塑造了这么一个“黑白配”的人物。作者的用意是想通过描述李逵的种种悲剧来指斥怒骂这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杀人不分良莠,狂虐全由真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李逵恰如其绰号“黑旋风”一样,出离愤怒,便如飓风一般,过处寸草不留,只落得个清平世界,干干净净。李逵在善恶冲突中裂变成了半人半鬼。他一面扶危济困、除暴安良,一面又杀人如草、不分良莠。他既救人性命,又吮血劘牙。他既是“活佛”,又是“阎罗”。李逵介于佛、魔之间,找不到自我。人间地狱逼他杀伐,人性又要他救赎。在这交错的矛盾中,裂变出了“黑旋风”这个狂虐之徒。</p><p><br></p><p> 《水浒传》以神话开头。不是古之作家仅会此法,而是只有此法才能把百来条好汉的命运交代清楚。洪太尉一着不慎,误走妖魔。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出逃到人间。李逵正合天杀星之数。李逵天定的身份经活神仙罗真人之口正名。“贫道已知这个人是上界天杀星之数,为是下土众生作业太重,故罚他下来杀戮。吾亦安肯逆天,坏了此人? 只是磨他一会,我叫取来还你。”下土作孽太重,故罚天杀星下凡杀戮。这言外之意就是,人间成了地狱,逼得“神仙”都要杀人。简言之,即是官逼民反。</p><p><br></p><p> “众人作业太重”,其中的“众人”指谁?指道君皇帝赵佶之属,指高俅、蔡京、杨戬、童贯之流,指祝、曾、毛之辈,抑或指那无辜的百姓。天理不昭,杀戮难止。“众人”不确指,可见作者另有深意。霸人妻室、占人田宅、屠戮人命,民何以为生?是逆来顺受、坐以待毙,还是揭竿而起、以暴制暴?“逆来顺受”是自我作践、自作自受,这是“自作业”。《尚书•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故而民不聊生亦有“民”自作孽的原因。这就是作者“众人不确指”的用意所在。由此可见,宋徽宗时期,彻天黑地的昏暗。</p><p><br></p><p> 闹江州,书中叙写道:“只见那人丛里那个黑大汉,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晁盖等却不认得,只见他第一个出力,杀人最多……那汉那里肯应,火杂杂地轮着大斧,只顾砍人……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倾翻的,不计其数……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百姓撞着的,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里去。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这简直就是杀人不眨眼!为了一个宋江,这“黑旋风”便狂虐起来,草菅人命,直杀得江州河水血红。阅读此段,好似“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一般,令人郁闷气逆。《水浒传》开头已埋下伏笔,李逵的狂虐全是天意使然。但师生切不可被作者的瞒天过海之术蒙蔽。宋徽宗时期,奸臣当道,他们狡诈阴险、媚上欺下。其实,“媚上”即“欺上”,欺瞒之间断送了赵家性命(靖康之变,徽宗、钦宗都被金人掳去。徽宗客死五国城),欺瞒之间毁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奸佞编织的网网住了大宋江山。他们剥肤椎髓、倒行逆施、贤愚不辨、赏罚不公……罪恶滔天,不可尽数。其恶行导致了徽宗一朝怨声载道而生反心,民怨沸腾终成杀戮。高廉仗高俅势要,在地方为所欲为。</p><p><br></p><p> 倚仗高俅势要者岂独高廉?倚仗高俅无所不为的应有百个高廉,倚仗高廉无恶不作的应有百个殷天锡。“一人得道,仙及鸡犬”,一高俅,必有百高廉,而一高廉,亦必有百殷天锡。以此类推,天下摄威擅势者成千上万。仗殷直阁者又各自豢养狐群狗党。蔡、杨、童之流亦必如此。那么,普天之下岂有一隅净土?四海之内岂有一日安宁?无一缝一隙可供百姓苟且偷生、苟延残喘。作者借天意来曲折表达官逼民反之意。反抗,不在天而在地。弄权,鱼肉百姓者布下了“绝户网”。《孟子•滕文公》:“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且勿言:“民为贵,君为轻。”依我看,把百姓当人就行。既然统治者视百姓如“鱼肉”,那么结局只能以“鱼死网破”而告终。李逵就是一条被“刀俎”逼疯的“鱼”。</p><p>雪,想掩盖。冰,想封冻。雨,只想哭……冰雹却攥紧拳头砸向这个世界。李逵就是冰雹,他要砸烂这个世界,他毫无顾忌,因为他从来就不同情那些逆来顺受的“无辜”人。世间需要抗争,最好的抗争莫过于毁灭后重建,这重建不是改朝换代,而是“亲民”。可惜李逵不具备这样的能力。</p><p>他活得简单,率真,直接。救宋江,就为救宋江,他只想这一条,别的他一概不想,也一概不管。</p><p><br></p><p> 黑铁般的面皮下,裹藏着一颗纯真憨直的心,这“黑白配”可谓绝妙。纯真的人,心无纤尘,不仅藏不住话,而且行事憨直。纯真的人哪懂什么笑里藏刀、拿云握雾?李逵心里搁不得半点事儿。心中有事,便会目不交睫。救宋江如此,救柴进如此,擒假宋江、接公孙胜莫不如此。这是纯真憨直者的习性。</p><p><br></p><p> 纯真的人外显憨直。纯真的人最不懂欺、瞒,但又最怕欺、瞒。若他不知被人欺、被人瞒也就罢了,一旦得知便如“龙卷风”一般爆发。李逵早年因打死人而流落江州,大闹江州后又落草梁山。生活再无望,他也与生活抗争。假宋江一案,李逵认为宋江欺骗了他,便发作起来,定要斩了宋江的黑首。朝廷假意降诏纳降。李逵便要杀了诏官,夺了帝位。由此可见,李逵才是“真人”,欺不得,瞒不得,一旦受欺压、遭蒙骗,狂虐、杀戮就会席卷而来。</p><p><br></p><p> 一面吮血劘牙、嗜杀成性,一面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扶危济困。两面割据对峙,扭曲了黑旋风的心理。嗜杀成性就是因心理扭曲而导致的。李逵佛性的一面则是人性使然。李逵取娘,路遇李鬼,真是活见了鬼。这亦是“活佛”碰见了“恶鬼”,亦是魔王撞见了小鬼,亦是“真”遇见“假”。“恶鬼”偏言孝义,假孝义唤醒真孝义:李逵怎么能不扶危济困?小鬼偏要害魔王,歹毒心惹起了歹毒心:黑魔王吃了“鬼肉”。“真旋风”遇“假李逵”,纯真人受了欺,哪能不暴虐杀戮?</p><p><br></p><p> 江州滥杀无辜的李逵却为救刘太公之女而特认真起来。江州杀人时还丧心病狂,此时救人却特认真起来。刀下冤魂不用他救,他却一个也不放过。为救刘家女儿,他偏偏竭尽全力。李逵,是佛,还是魔?</p><p>佛与魔、人与鬼、善与恶,种种冲突充斥着这个纯真的人。他怎么能不痛苦呢?世间最大的痛苦就是感觉不到痛苦。</p><p><br></p><p> 此处,美丑对照,既有李逵与李鬼的美丑对照,也有李逵自身的美丑对照。在美丑对照中,我们看到人性的善恶,看到了人性复杂。人性从来就不是一维的,而多维混合的。人从来就不只一面,而是多面的。李逵,美丑并存,美丑混合。他的善良里注入了太多惩恶扬善和除暴安良的因子。他的恶里又时隐时现着“孝义”的光辉。他因“真”“直”而美,他又因太真太直以致狂虐而丑。美丑在他心中纠葛,却又奇迹般地熔铸在这个黑铁牛的体内。</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忠人、忠义难两全,偏有奸诈弄憨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水浒传》涉及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忠义”。“忠义”,怎么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指向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和肝胆相照;另一种则解读为“忠于正统”——不管统治者如何昏庸残暴,做为臣民只能不离不弃。《水浒传》偏离了“忠义”的本位意义。“中”、“心”合璧谓之“忠”。故而“忠”有不懈于心、不偏不倚之义。《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讲得就是这层意思。那么,到底“忠”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忠经》云“从道不从君”。“道”就是“德”。《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心不二,忠于至德,当是“忠”之核心命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即尽心为人;恕即推己及人。“忠”、“恕”合而为一,即是真诚相待。</p><p><br></p><p> 《忠经》曰:“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惟善是与,惟恶是除……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忠谏”是人臣必尽的职责。君邪而不谏,谏而不竭尽全力,皆属失责失职。</p><p><br></p><p> 《水浒传》有讽谏之义。作者希望一切归正,但“归正”之路太艰辛,希望终归落空。</p><p><br></p><p> 《忠经》说“邪则不忠,忠则必正”不忠即为“不正”,“不正”就是邪恶。所以谄媚之徒都是邪恶之人。孟子认为“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意思是,敢于直面君王过错的行为谓之“恭”;善于引导君王采善贬恶的行为谓之敬。荀子在《臣道》中也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道不从君,所以君从道,臣从命;君逆天,臣逆命。</p><p><br></p><p> 《大学》中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过程就是践行“忠义”的过程。</p><p><br></p><p> 由此可见,“忠”从来不包含“愚忠”的意思,而是指待人真诚、无愧天地、坚信真理、坚守信仰、忠于职守、忠心爱国……</p><p>据此论断,“忠义”不在梁山。梁山之“忠义”不符合“忠义”的核心命意。“忠义”也不在徽宗一朝。徽宗朝奸佞当道、决疣溃痈,何谈“忠义”?</p><p><br></p><p> “忠义”应是遵从规律、法则的大道义。这里的“法则”,既指自然运行法则,又指社会发展法则。《水浒传》的结局,说明了其主题偏离了“忠义”的本位意义。梁山的“小道义”——封妻荫子、肝胆相照、“修成正果”等都破灭了。这是愚忠导致的悲剧。道君皇帝为梁山好汉建祠堂,表面上看是承认了梁山的小道义,深层次考量,则是自欺欺人的骗局。靖康之变,北宋灭亡。</p><p><br></p><p> 北宋的灭亡不在于不行“小忠义”,而在于不行“大忠义”。一切违背规律、法则的事物都将消亡。我们以此为前提来探讨李逵所奉行的“忠义”。</p><p><br></p><p> 探讨李逵之忠义,撇不开倡导忠义的宋江。《水浒传》第三十八回,李逵初识宋江,宋江慷慨解囊。“及时雨”果然名不虚传。李逵向店家借银,店家不肯,李逵正要弄将起来,被戴宗唤上楼来。宋江初见李逵,又是借与银子,又是关切地问:“只用十两银子去取,再要利钱么?”李逵早闻宋江大名且欲投奔。初次见面,李逵更是心悦诚服。不是因为“银子”,而是因为“情义”。李逵拿了宋江借与的银子去赌博,赌输了却不认帐,撒泼耍赖,还抢了众人的钱。</p><p><br></p><p> 追溯前文:李逵对小张乙道:“我这银子是别人的……老爷闲常赌直,今日权且不直一遍。”李逵见了宋江,惶恐满面,便道:“哥哥休怪!铁牛闲常只是赌直。今日不想输了哥哥的银子,又没得些钱来相请哥哥,喉急了,下时做出这些不直来。”据此不难推测出李逵赖账抢钱的原因是:这银子里有宋江的情义,李逵怕丢了这份情义。宋江仅用十两银子就掳获了李逵的心。不是李逵卑贱,而是宋江老于世故。宋江以“情义”骗得李逵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李逵理不清“忠义”与“人情”,他在左右为难中行事癫狂。因为这“人情”,李逵戒酒侍宋江,跳楼劫法场……为了这“人情”,枉杀了多少无辜人的性命。</p><p><br></p><p> 李逵也怀疑宋江的为人。《水浒传》第七十三回:“梁山泊双头献”。当刘太公说是宋江、柴进抢走其女儿时,李逵没有丝毫怀疑就信了,甚至敢以头做赌注。由此可见,宋江的为人,李逵是信不过的。显然,李逵是为“情”所困。除了“情义”,什么都制服不了这个率直的人。</p><p><br></p><p> 宋江会李师师,第一见面,宋江说这么两句话:“山僻之客,孤陋寡闻,得睹花容,生平幸甚。”;“今上两个表子,一个李师师,一个赵元奴。虽然见了李师师,何不再去赵元奴家走一遭?”宋江此行的目的在于“达于上言”,使皇上知其苦衷。他见了李师师,李也未怠慢他,可见宋江的目的已经实现(后文也证实了这种推断)。宋江说:“何不再去赵元奴家走一遭?”宋江除了要上双保险的意思外(这双保险也冒着很大的风险,一着不慎就会身陷囹圄),他言外还有企图:一睹“花魁娘子”的芳容。睹一李师师尚不过瘾,再睹赵元奴方可解馋。</p><p><br></p><p> 在《水浒传》四十八回中,宋江之好色又一次得到证实。擒获一丈青后,宋江命令道:“连夜与我送上梁山泊去,交与我父亲宋太公收管,便来回话;待我回山寨,自由发落。”众头领只知道宋江自要这个女子,尽皆小心送去。《水浒传》第四十九回,李逵砍翻祝彪,杀尽扈太公一门老幼。独扈成逃脱。宋江喝道:“祝龙曾有人见你杀了,别的怎地是你杀了?……你这厮,谁叫你去来!你也须知扈成前日牵牛担酒,前来投降了。如何不听得我的言语,擅自去杀他一家,故违了我的将令?”李逵道:“你便忘记了,我须不忘记!那厮前日教那个鸟婆娘赶着哥哥要杀,你今却又做人情。你又不曾和他妹子成亲,便又思量阿舅丈人!”宋江喝道:“你这铁牛,休得胡说!我如何肯要这妇人?我自有个处置。你这黑厮拿得活的有几个?”这几句话颇有玄机。宋江言祝龙,其实是影射祝彪,引出扈成。他不愿直言,心中定有隐情。宋江引出扈成后,便厉声责骂李逵。李逵一语破的,揪住了宋江的“小辫子”:想娶人女,做人婿。慌乱间,宋江巧言搪塞,避而言他:“你这黑斯拿得活的有几个?”宋江在李逵的逼迫下又说:“我自有个处置。”如果宋江心中早有处置,为何不当众说出?可见宋江心口不一。若非李逵说破,安知不是他自家处置了?李逵一句话成全了另一个好色之徒“矮脚虎王英”。王英好色却不遮掩,即使在拼杀之时,也毫不掩饰。宋江之流,虽整日满口仁义道德,却心存无数口是心非、詈夷为跖的诡诈。</p><p><br></p><p> 宋江善伪饰,时间久了,必被人察觉。李逵岂能不察觉一二?但李逵不忘初识之恩并涌泉相报。这是李逵悲剧命运的又一根源。他相信“道义”,相信“忠义”,更重“情义”。虽然他不信任宋江,但他又不得不维护宋江,甚至不得不为宋江舍命。这都是因为“情义”,或者说是因为宋江慷慨解囊的“义气”。这种认识上冲突导致李逵信仰上的矛盾:他既信道义,又对宋江愚忠;他既怀疑宋江的为人,又舍命相保,屡屡救宋江性命。在李逵内心中,道义与愚忠一直在博弈,最终内心的天平向“人情”倾斜。他常因“道义”不愿俯首听命于宋江,所以常常狂虐不羁。</p><p><br></p><p> 宋江以诡诈骗取了李逵的憨心,使李逵深陷“道义”与“人情”的纠缠中,痛苦不堪,无法自拔。李逵为救刘太公之女而要杀宋江,这是从道而行。朝廷首次招安时,他搅局,还要保宋江做皇帝,这是因“情”而行。李逵一会儿恨宋江入骨,一会儿爱宋江胜己,这正是他内心矛盾的体现。宋江,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努力为自己争取悲剧的结局,还把这悲剧强加于“兄弟”。这真是悲上加悲,悲哀之至。</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不懂怜香惜玉,情感世界亦草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全书一百回,不曾对李逵的爱情着一笔墨。可《水浒传》中几个主要人物都与美人佳丽有纠葛,比如:及时雨之与闫婆惜,玉麒麟之与贾氏,豹子头之与张氏,武行者之与潘金莲、玉兰,病关索之与潘巧云,矮脚虎之与扈三娘等。难道是作者疏忽了?显然不是。《水浒传》五十三回中,戴宗评价李逵说:“真人不知,这李逵虽然愚蠢,不省理法,但也有些小好处。第一,耿直,分毫不肯苟取于人;第二,不会阿谀于人,虽死,其忠不改;第三,并无淫欲邪心,贪财背义,敢勇当先。”李逵没有情史,连性冲动都没有,这与“第三条评价”相吻合。李逵确无淫欲邪心,但他真的没有动过情吗?作者真想凸现李逵无淫欲邪心的话,完全可以构思美人来考验他的情节。可是作者没有那样写。我读到此处,感觉李逵很不幸。一个血性男儿,竟无一点七情六欲,这难道不是不幸吗?李逵从未意识到自己需要爱情,更需要幸福。在他看来,女人就是异类。他不需要“温柔”。他的爱情世界昏睡不醒,所以他从未觉得生活美好、生命可贵。看他行事,总是舍命驱驰。每每遇事,他无计可施,便一杀了之,一了百了。生活的真谛,他未曾体味。没有爱情,不知幸福,他就这样他抱残守缺地活着。</p><p><br></p><p> 《水浒传》三十八回,是描写李逵与女子对话的唯一一回。琵琶亭上四人饮酒。席间,只见一个女娘,年芳二八,穿一身纱衣,来到四人面前,深深地道了个万福。这女子时,生的如何?但见: “冰肌玉骨,粉面酥胸。杏脸桃腮,酝酿出十分春色。柳眉星眼,妆点就一段精神。花月仪容,蕙兰情性。心地里百伶百俐,身材儿不短不长。声如莺啭乔林,体似燕穿新柳。正是:春睡海棠唏晓露,一枝芍药醉春风。”宋江、戴宗、张顺都看得入迷,只有李逵反而觉得女娘搅了他的话头。李逵便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跳起身来,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额上一点。女娘大叫一声,蓦然倒地。众人近前一瞧,只见女娘桃腮似土,檀口无言。众人救了半日。女娘方醒。扶将起来看时,女娘额头抹脱了一片油皮。李逵却道:“只指头略擦得一擦,他自倒了,不曾见这般鸟女子,恁地娇嫩!你便在我脸上打一百拳也不妨!” 如此貌美的女子,在李逵眼里却只是“恁地娇嫩的鸟女子”。李逵毫无怜香惜玉之情。读这一回,始觉好笑,尔后感到一阵酸楚。表面看来,李逵无淫欲邪心;深究起来,李逵最不幸。鲁迅笔下的阿Q还残留着爱情的火苗,向吴妈求爱,而李逵心如死灰,对于爱情,他漠然置之。李逵的爱情是一片荒漠,他是情感世界里的草莽。</p><p><br></p><p> 爱情是正常人不可或缺的。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不健全的。不懂爱情的人是不幸的。难道李逵天生就与“爱情”绝缘吗?这难以令人信服!黑白颠倒的社会,让李逵感受到的全是十恶不赦,从未给予他丝毫的善意、爱意。暗无天日的北宋,将李逵漆成了“黑漆皮灯笼”。</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以喜衬悲悲更悲,豪竹吹哀哀上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水浒传》运用“错位”来塑造李逵这一颇具喜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孙绍振认为“错位”有三层含义:第一个层次是真善美的审美价值错位;第二个层次是小说人物情感结构的错位;第三个层次是幽默(审丑)的逻辑错位。李逵纯真憨直而又狡黠。读之,令人捧腹。这种真善美的审美价值错位,使小说充满了喜剧色彩。喜剧的建构反衬了悲剧色彩。对李逵的描写越有喜感,所传达的情感就越悲哀。</p><p><br></p><p> 小说一开头以宋江取爷来营造团圆喜剧氛围。李逵取娘,去时急——“即刻便去”,给读者一种美好而又迫切的期待。途中,李逵遇李鬼。真黑旋风问假黑旋风你是谁,假黑旋风答是真黑旋风,一真一假,以假衬真,充满了喜剧色彩。假孝人言“孝”且尽孝,真孝人行孝不尽孝;假李逵以孝骗了真李逵,真李逵吃了假李逵。这既有真善美审美价值的错位,又有人物情感结构的错位,还有幽默(审丑)的逻辑错位。三层“错位”综合运用,达到了以喜衬悲的作用:以权诈伪善之徒宋江的团圆来衬纯孝人李逵的失母之痛。“喜”与“悲”造成的落差,摧心剖肝。李逵吃了“鬼肉”。老虎吃了李母。个中滋味,无法言说。《水浒传》在“喜”中潜滋暗长着一种可怕的“悲”。</p><p>《水浒传》七十四回:李逵寿张乔坐衙,也是以喜衬悲的典型例子。李逵取出幞头,插上展角,将来带了,把绿袍公服穿上,把角带系了,再寻朝靴,换了麻鞋,拿着槐简,走出厅前,大叫道:“吏典人等,都来参见!”李逵一向鲁莽,这回却精细。凡是县官的一应俱务,不曾遗漏一样。顽牛坐衙,不禁令人哑然失笑。李逵自导自演了衙门办案,而且办案过程严谨。先是衙役擎着牙仗骨朵排衙,接着擂三通鼓,众衙役上前声诺,最后是假扮者告状。李逵走出厅前,一派县官模样,一离开,斯文无存,先前拿着的槐简,此时揣在腰里。此处注意,李逵未丢掉槐简。李逵向来视金钱如粪土,可他却舍不得丢掉这“槐简”,难道他真的想做官?</p><p><br></p><p> 李逵绝非贪财好利、急功近利之徒。依据文本推测,作者极写这出闹剧,主要是为了表现李逵的纯孝之心。李逵取娘那一回,李逵进得家门,担心说破身份,母亲不去,便谎称自己做了官,接母去享快活。母亲藏身虎腹。李逵号恸崩摧。接母享福,成了他一生的痛。李逵愧对母亲,如果自己真是一方官吏,取娘何须避人,又怎会在沂岭误入虎口?李逵来到寿张县,一见这县衙,往事一幕,不禁想起。李逵悲从中来,刺心裂肝,于是癫狂起来,演了这出闹剧。粗鲁的他穿着官服那样精细,临走时那样不舍,皆是因为这是一个孝子做给自己母亲看的。此时,李逵心中眼前全是母亲。“寿张乔坐衙”是李逵对母亲的一次祭奠,以此慰九泉之下的慈母。</p><p><br></p><p> 这一回整篇无一个“悲”字,全文诙谐幽默。无一“悲”字,却处处含悲。一出闹剧,却见悲情。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深入思考鲁迅这句话,我觉得,一位出色的悲剧作家也一定是一位杰出的喜剧作家。</p><p><br></p><p> 以喜衬悲的手法还体现在《水浒传》五十二回:李逵独劈罗真人。”公孙胜、戴宗、李逵三人取路上二仙山,求告罗真人。罗真人道:“二位不知,此非出家人闲管之事。汝等自下山去商议。”到底是许,还是不许?模棱两可,是“真人”话语体系的突出特点。罗真人非“真人”也。这句话触怒了李逵。李逵又发起疯来。“不是干鸟气麽?你原是山寨里人,却来问甚麽鸟师父!明朝那厮又不肯,却不误了哥哥的大事?我忍不得了,只是杀了那个老贼道,教他没问处,只得和我去。”简单粗暴永远是李逵的行事风格。这回,他还发了发呆,寻思了一番,较之其它事情,已经够讲究了。</p><p><br></p><p> “真人”却遭罗真人戏,“真人”反被“假人”欺。喜中含悲。罗真人满口言“道”却干出戏耍、折磨人的勾当。假真人害得憨直率真人受苦受辱,憨直率真人却谎称自己是假真人的徒弟。以假乱真,以假充真,世间的悲哀就在于此!</p><p><br></p><p> 以喜衬悲,在《水浒传》中俯拾即是,在这就不一一论述了。直言悲尽失文章之深奥玄妙。以喜衬悲更见其悲,豪竹吹哀更见其哀。</p><p><br></p><p> 欲见人物性情、欲知人物性情的成因就得抓住相关描写,反复阅读文本。对于名著中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更得通读名著,反复咀嚼。</p><p><br></p><p> 这样的阅读课,得详细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课时。名著阅读课程,学生必须先通读名著,才能进行阅读教学。一般在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名著阅读较为适宜。学生利用寒暑假熟读老师布置的名著。老师在学期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课时。可以半月开设一次名著阅读课。</p><p><br></p><p> 名著阅读教学最好在整体把握名著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分析名著人物形象为切入点来设计名著阅读教学是个不错的构想,因为名著人物鲜活而富有传奇色彩,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p><p><br></p><p>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课型来进行教学,比如:讲名著人物故事、分析人物形象、评论名著人物等。“讲名著人物故事”,由学生完成。要求: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2.学生讲述的内容要与原著情节吻合;3.学生可创造性地讲述名著人物故事;4.学生讲述须生动有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名著经典回目,在反复阅读中,深度解读名著人物形象。</p><p><br></p><p> “李逵人物形象分析法”是名著人物阅读教学一次有益的尝试。“李逵人物形象分析阅读课”可效仿“百家讲坛”,以讲座的形式来呈现;也可分发讲义,以“学生质疑问难,师生深度对话”的课型来呈现;也可以以“设计话题,引发学生探究”的课型来呈现;还可以以“小组合作阅读,共享阅读成果”的课型来呈现。“讲座”可安排在第一课,这样能起到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使学生知悉读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之为“名著阅读”。</p><p><br></p><p> “名著人物评论”教学得有理有据。可让学生先列举事例,再点评人物。人物评语既要切合人物性情,又要尽量言简意赅、警策精警。当然评语可以以格言的形式来呈现,也可以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还可以以铭文的形式了呈现。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名著人物评论”能促使学生进入深度阅读。</p><p><br></p><p> 研究入门之法,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教师重在引领学生游入书海,至于探寻海底珍奇,老师可示范一二,大多的机会应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读名著,使学生阅读如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在吐故纳新中日新月异。</p><p><br></p><p> 书籍是人类向上的天梯!掩卷托腮,是书籍让你我凝神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