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落叶与士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酒后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马德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从不愿意说,秋天是落叶的季节;这当然是出于劳动人民的善良和美好的希望。但是有的时候,由于天灾人祸的原因,收获的季节未必能得到收获;而落叶的季节却实实在在地呈现着落叶的景像;不管人们是否愿意看到此种景像。每年深秋季节,当我漫步在铺满落叶的林荫小道上,不免为眼前的这些深深浅浅、斑斑驳驳的落叶略感惋惜,并不由得产生出一丝的惆怅和几许凄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落叶,它们都曾经是树木的一部分;它们为树木的生长和壮大发挥过相当的作用,贡献过应尽的力量;它们为树木吐纳空气和感受阳光,并在炎热的夏季为树木的繁荣和美丽披上鲜艳的绿装。但是在每年的深秋季节,这些树叶就会被秋雨打落或被寒风吹落,继而被树木抛弃。因此,眼前这些许许多多的落叶很可能会感到无奈,也可能会产生出不同程度的懊恼和失落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这些落叶所感到的无奈以及它们的懊恼和失落感是暂时的,因为它们明白自己的飘落不是树木不挽留,而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季节轮换以及寒风和秋雨的无情;而且,它们也明白,自己的飘落也是对树木的有效守护。同时,这些落叶也会铭记着自己曾经为树木的生长和壮大所作出的贡献。实际上,这些树叶即使飘落在地上,它们也并不感到孤独;因为它们的身边有着很多很多的伙伴,它们彼此心心相通,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语言。它们此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并祝福同自己共同生长的树木继续成长壮大,成长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并最终成长为人类社会的栋梁之材;因为这些落叶同树木的关系是情深谊长的。著名歌曲词作家王健肯定对此有着更多的感慨和联想,从而写出《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一寓意深远的歌词。此歌词经过著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的精心谱曲,再经过著名歌唱演员毛阿敏的激情演唱,使《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成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首歌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俗话说,“人非草木”。可偏偏有的时候,人的经历同落叶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在炮兵团服兵役期间,由于我拒绝承认我在“文革”时期曾经参加过“五.一六”组织(“五.一六”组织在“文革”时期被定性为反动组织),从而处处受到个别领导的责备和刁难;况且我也确实没有参加过“五.一六”组织。所以,在同年入伍的战友中,我是第一批退伍的;就像落叶一样,我是第一批被寒风从树木上吹落下来的。尽管如此,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对炮兵团和三十八军的情意还是很深的。所以,在我以后因公出差的时候,或在河北政法学院上学的期间,曾四次到炮兵团去拜谒我梦寐不忘的五里铺营房,并探望与我阔别多年的战友们。</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零一零年五月,应老战友穆志诚的提议,我同张立,穆志诚、王庆宏、张连旺以及副连长廖兴荣、副指导员阎坤杰一行七人在保定聚会,并且在五里铺炮兵团的营房里渡过了一个欢乐、美好的“军营一日”。这个情况,张立在《第五次回炮团纪实》一文中有详细记载,我就不再赘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张立和穆志诚,这两位老战友当时在炮兵团可谓重量级人物。此二人天赋异禀、满腹经纶,并且吃苦耐劳,精力过人。他俩都曾经以炮班班长的身份,代表三十八军参加过北京军区组织的单炮射击比武,并拿到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张立和穆志诚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他俩本可以在部队里继续施展才华,从而大展宏图;但由于有奸侫小人做梗,后来也只得先后离开部队;也像秋天的树叶一样飘落在地。尽管如此,他俩对自己所在部队的深厚感情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因为他俩都曾为炮兵团和三十八军增过光,添过彩。能在自己所在部队的荣誉榜上添过一笔,这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俩对炮兵团和三十八军的深厚情意所在。</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此看来,人终究还是要胜过草木的。落叶在城市里,将被环卫工人送到它该去的地方;落叶在原野上,将被戴上“有机物”的桂冠,默默地等待着自己的归宿。但是士兵离开部队后,却依然自强不息,还要顽强奋斗。遭遇挫折的环境,有时是天才的坟墓,有时却是强人向上攀登的阶梯。大事业总会有大悲大患,大人物经得起大风大浪。张立经过“八年抗战”(指在日本奋斗八年),穆志诚经过“十年翻滚”(指在商海奋斗十年),如今终有大的斩获,都成为所在一方的企业界或商界的强人。还有我的老战友加小兄弟刘必忠,也是一片“落叶”,也是一名普通的退伍士兵。他退伍之后,同张立、穆志诚和其他老战友一样,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辜负自己曾经的努力,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定位。经过十几年的奋力拼搏,他现在已成为“雄据一方”的修缮古建筑企业的老总。</b>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刘必忠老弟的成就,使我想起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过的一句话:“只有在你到过最深的山谷,你才能知道爬上最高的山是多么壮丽的情景。”(见《尼克松回忆录》,中文版,下册,431页)当然,必忠老弟现在还没有到达最高的山,他还需要继续努力,继续攀登。必忠老弟这样的人才,他作为一片“落叶”,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伍士兵,至今仍然关心着炮兵团和三十八军的建设和发展,关注着全国各地的战友联谊情况。因为他和张立、穆志诚等老战友一样,与炮兵团和三十八军有着永远割舍不断的情怀。</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像张立、穆志诚和刘必忠等老战友这样,退伍后回到地方,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企业或商业强人的事例,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纵观全国,那些许许多多的、顽强拼搏的退伍士兵真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见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第八首)他们退伍而不落伍,飘落而不凋零;他们用豁达支撑着透明,用淡定捍卫着美丽;用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谱写着退伍军人的华丽篇章。前些日子,刘必忠老战友与穆志诚等老战友们相遇,谈起各自经历,俱言相见恨晚,不免开怀畅饮。我的这些老战友们激情豪迈、远交相知,即使素昧平生,只要一言相投,即为金兰之好,不惜断臂相助。我能有这样的老战友们感到自豪、感到欣慰;因为我同他们一样,也是一片“落叶”,也是一名普通的退伍士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马德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10月26日夜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落叶与士兵》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百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数次阅读了马德会老战友写的此美篇!被深深地感动。此美篇一是主题选的好!二是文章写的好!三是录相和照片好!四是配音好!称得上是精品之作!是我军所有老兵和新兵的精神食粮!很有感染力,更有教育意义!我会收藏保存!谢谢老兵马德会作家!演讲家!期盼你新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百祥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3年3月26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落叶与士兵》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穆志诚</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秋天,退休多年的我常去寻黄问枫。看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就会想起老战友马德会写的《落叶与士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落叶年年有,老兵每年走;可没有树叶,大树会枯死;没有士兵,军队就是水中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像伟人所说“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以春光”。看到满山红叶,就会想到老兵是落叶,落叶化作泥土孕育万物。但老兵也决不是简单的落叶;老兵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老兵是播种机,走一路红一线,驻一地红一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兵如同德会兄写到的“士兵离开部队后,却依然自强不息,还要顽强奋斗。”“遭遇挫折的环境,有时是天才的坟墓,有时却是强人向上攀登的阶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事业总会有大悲大患,大人物经得起大风大浪。”老兵如同万里长城的砖瓦、宇宙飞船上的螺丝钉,共同筑起保家卫国、飞越苍穹的大家大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枝散叶在祖国各地的老兵,会为自己、为家人遮风挡雨;更会为人民、为国家增砖添瓦,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兵们,为我们自己喝彩、为我们自己骄傲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穆志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O一三年十月二十六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德会老战友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拜读《落叶与士兵》后,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本文从落叶说起,引伸到士兵的所思所想所闻所见,印证了落叶“遭遇挫折的环境,有时是天才的坟墓,有时却是强人向上攀登的阶梯”和“落叶所感到的无奈以及它们的懊恼和失落感是暂时的,因为它们明白自己的飘落不是树木不挽留,而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季节轮换以及寒风和秋雨的无情;并且,这也是对树木的有效守护”的深奥哲理。进而转移话题,讴歌了几位有本领、有作为的退伍士兵;以及这些退伍士兵的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士兵离开部队后,却依然自强不息,还要顽强奋斗”的高尚情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从不起眼的落叶观察入手,细致入微,联想到几位退伍的士兵,个个高尚高强,歌颂了普通士兵的伟岸,达到了出神入画的境地。内容生动丰富,图文并茂,前后连贯,井然有序,一气呵成。以准确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落叶与士兵生存的全过程,跌宕起伏,妙趣横生。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叙事明理好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从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1.1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落叶与士兵》读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宝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德会老战友的一篇真情实感、激情澎湃、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散文《落叶与士兵》在其《美篇》发表后,第一时间便引起战友群里的共鸣。连日来,我看到《美篇》处于爆屏状态,众多读者纷纷点评点赞,目前阅读量已超过两千多人次,这充分证明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其作品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爆发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德会老战友的作品《落叶与士兵》,写秋天的落叶,写军营的士兵,写得大气率真、激情澎湃,是一篇情文并茂、感人肺腑的抒情散文。也许是我们都是曾经在炮兵团同甘共苦战友情长的缘故,品读《落叶与士兵》一文,特别觉得解渴过瘾,宽怀惬意;有着亲切温馨和心潮起伏的感觉,使我出神遐思眼眶湿润,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了秋天,走进了军营,一起重温着战友深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曾经的一个士兵,虽然多年客居他乡而远离军营,但无论时隔多久,无论天涯海角,军营总是我们的魂牵梦萦、永远向往的第二故乡,始终寄托着难以割舍的根脉情怀。所以,古往今来,大凡思念故园、吟咏乡愁的诗词歌赋,都凝结着一段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更何况《落叶与士兵》更使人神魂潦乱、浮想联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落叶与士兵》一文不落俗套,独具匠心。马德会老兄的作品一改前人那种追思、怀念、眷恋、慨叹等忧郁感伤的传统格调,站在社会和时代的前沿,用历史的眼光回望昨天,以向前看的心态回味军营,以滿腔的热情讴歌了战友们自力更生、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精神境界和品格情操,抒发了士兵们对军营养育和教化之恩的感激之情。整篇文章风格清新明丽,文字激越昂扬,节奏铿锵悅耳,拳拳桑梓之心跃然纸上,令人耳目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篇文章以情御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篇首第一句话:“ 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从不愿意说,秋天是落叶的季节;这当然是出于劳动人民的善良和美好的希望,”字字含情,声声入心,把饱和度的情感直接推到了较高的坐标位置,一语标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然后移步换景,层层推进,强烈的思念之情一路倾泼而下,构成全篇的文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在选材方面不拘于时空阻隔,形似洋洋洒洒,实则紧扣主题;感情上采英撷芳、攒花簇锦;行文上舒展洒脱,文势豪放;形散神聚,摇曳多姿,彰显出丰富老成的生活历练和扎实过硬的素材驾驭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在写法上点面兼顾,虚实结合,细节刻画与场景素描浑然天成,极具画面感。意境或柔美恬静,或温馨祥和,或苍凉豪放,或空灵神秘,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如这些落叶,它们都曾经是树木的一部分;它们为树木吐纳空气和感受阳光,并在炎热的夏季为树木的繁荣和美丽披上鲜艳的绿装。这些落叶,它们明白自己的飘落不是树木不挽留,而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季节轮换以及寒风和秋雨的无情;这些树叶,即使飘落在地上,它们也并不感到孤独;因为它们的身边有着很多很多的伙伴,它们彼此心心相通,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语言。特别是独具象征意义人的经历同落叶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退伍就像落叶一样,被寒风从树木上吹落下来的,那些许许多多的、顽强拼搏的退伍士兵真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们退伍而不落伍,飘落而不凋零;他们用豁达支撑着透明,用淡定捍卫着美丽;用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谱写着退伍军人的华丽篇章……凡此种种,都给读者留下非常鲜活的印象,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思和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的过渡和衔接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起承转合参差有致,章法严谨,足见架构功力游刃有余。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流畅。遣词造句一如既往地严谨简约,力求言简意赅,个性特色鲜明。读过马德会老战友美篇的人,应该早有见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在结尾的哲理性表述,深情地告诉读者:我同他们一样,也是一片“落叶”,也是一名普通的退伍士兵。</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宝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3月26日于呼和浩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