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目 录:(2)二、厚重河南:郑州城隍庙.文庙.商城遗址.新密古塔.登封少林.宋都开封.第三章 游历神州(3)陕州.地坑院.三门峡大坝.贺敬之与《三门峡歌》.观音堂古槐.第三章 游历神州(4)三门峡天鹅.陕州宝轮寺塔.唐洼古柏.第三章 游历神州(5)南阳府衙.荆紫关.社旗山陕会馆.南召交界山.第三章 游历神州(6)济源世纪广场.王屋山.银杏树.红豆杉.白龙沟红叶.太行黄花.云台山.神农山.神农坛.第三章 游历神州(7)许昌.春秋楼.关圣殿.大成殿.霸陵桥.丞相府.唯才是举.三国名城保护.第三章 游历神州(8)永城.芒砀山.刘邦斩蛇处.汉代墓群.崇法寺塔.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鹿邑干扣面、妈糊、胡辣汤.两上老君台.太清宫.第三章 游历神州(9)岳飞故里汤阴.岳庙街.岳庙.精忠坊.御碑亭.正殿.古柏如盖.岳飞手书诗碑.贤母祠.三代祠.第三章 游历神州(10)兰考.文革串联访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兰考高铁南站.焦裕禄与洛矿.遂平嵖岈山.汝南.天中山.悟颖塔.南海禅寺.辉县郭亮村.绝壁长廊.写生基地.影视村.红果树.鲁山赵村中原大佛.鲁山编余军机库.<br></div> 2021年4月16日,左岸乒乓球友自驾陕州行。 1924年3月,北洋政府与比、荷签订借款合同,将陇海铁路向西延伸修至陕州,在陕州城东南建陕州站。1960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这段陇海铁路南移,陕州站整体搬迁到了今天的三门峡西站。 这里是原洛阳铁路分局管内的一个铁路地区,那时这里就是孤零零几个铁路单位和家属区,四周都是望不到边的庄稼地。今天早已成为繁华的市区,城市设施都已建到了黄河边上。<br> 在分局时这里常来,自认为对陕州不陌生,印象陕州就是个历史悠久些的古镇而已。这次陕州行,才知道历史上的陕州可不一般。做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陕西,其名就来自陕州。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州历史上曾废州置县,2015年撤县设区,现为三门峡市陕州区。 慕名来到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 地坑院,亦称天井院、地下四合院,是古人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 三门峡地区至今仍保留有一百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 地坑院在北方常见,但大多比较零星,没有这里的集中,也没有这里的精致。多是毛墙毛地,显得比较粗糙。 有关地坑院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写的《西征道里记》。 书中讲述了他去河南、陕西一带安抚时,看到豫西一带的窑洞时说:"自荣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并介绍当时挖窑洞的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又说,在窑洞中"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 这一建筑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首要因素是经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黄河流域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生活在黄河中游周边黄土地上的人们却很贫困。加上这里的煤炭、森林资源稀缺,建造房屋难度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用材少、成本低,只需农闲时挥撅刨挖即可建造,这是其能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950至1980年代,社会相对稳定,农村人口增长率攀升,形成了一个地坑院修建高峰。现存的地坑院,多数出自那个时期。 做为地下建筑的地坑院,排水防渗是个重要问题。 地坑院与地面四周砌有矮墙,俗称拦马墙、女儿墙,可防地面雨水流入院内,又可起到安全防护和美观协调作用。 矮墙四周地面须用石磙压实,主要用于防渗。同时,可做为打收晾晒农作物场地。 地坑院的院心东南角,挖有直径1米左右,深4-6米的水坑(井),上面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积蓄雨水及污水排渗之用。 梨园春 这座院子有股书卷之气,悬挂的名联“佳日屡逢名下士 淡云常写画中山 ”,出自清代名家王文治之手。 这个院里的标语、宣传画,着65式军装和红袄绿裤的姑娘,还有正在表演的地方男女说唱,都再现了上世纪那个年代的场景。 景区大门外一座长达368米,高达108米的玻璃桥。站到桥上可以北眺黄河,南看崤山,感受下独特的陕塬地貌和黄土风情。 来陕州途径三门峡大坝,大家饶有兴趣地到此一游。 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1957年4月13日开工,1961年建成,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历史上的黄河水害频繁,凌汛决口不断。三门峡大坝建成投运后,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千里大堤安然无恙。 现代诗人、剧作家、原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1956年3月到延安参加团中央召开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延安》。 会后随胡耀邦来到了还未正式开工,前期工作已经展开的三门峡大坝工地。期间,贺敬之进工棚与工人聊天,进隧洞看风钻手作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改造自然根治黄河的英雄气慨深深地打动了他,又创作出了《三门峡歌》。<div> 不久这两篇诗作同时在《诗刊》发表,并被选进了中学课本。<div><br><div> 《三门峡歌》<br>---贺敬之<br><br>望三门,三门开,<br>“黄河之水天上来”!<br>神门险,鬼门窄,<br>人门以上百丈崖。<br>黄水劈门千声雷,<br>狂风万里走东海。<br><br>望三门,三门开,<br>黄河东去不回来。<br>昆仑山高邙山矮,<br>禹王马蹄长青苔。<br>马去“门”开不见家,<br>门前空留“梳妆台”。<br><br>梳妆台啊,千万载,<br>梳妆台上何人在?<br>乌云遮明镜,<br>黄水吞金钗。<br>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br>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br><br>梳妆来啊,梳妆来!<br>——黄河女儿头发白。<br>挽断“白发三千丈”,<br>愁杀黄河万年灾!<br>登三门,向东海:<br>问我青春何时来?!<br><br>何时来啊,何时来?<br>——盘古生我新一代!<br>举红旗,天地开。<br>史书万卷脚下踩。<br>大笔大字写新篇:<br>社会主义——我们来!<br><br>我们来啊,我们来,<br>昆仑山惊邙山呆:<br>展我治黄万里图,<br>先治黄河腰中带——<br>神门平,鬼门削,<br>人门三声化尘埃!<br>望三门,门不在。<br>明日要看水闸开。<br>责令李白改诗句:<br>“黄河之水‘手中’来!”<br>银河星光落天下,<br>清水清风走东海。<br><br>走东海,去又来,<br>讨回黄河万年债!<br>黄河女儿容颜改,<br>为你重整梳妆台。<br>青天悬明镜,<br>湖水映光彩——<br>黄河女儿梳妆来!<br><br>梳妆来啊,梳妆来!<br>百花任你戴。<br>春光任你摘,<br>万里锦绣任你裁!<br>三门闸工正年少,<br>幸福闸门为你开。<br>并肩挽手唱高歌啊,<br>无限青春向未来!</div></div></div> 贺敬之与夫人柯岩<br><br> 这是一对文坛模范夫妻,柯岩(1929.7.4-2011.12.11)出生在郑州,17岁发表处女作,1948年考入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1949年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做编剧。<br> 这年底贺敬之受邀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讲写作与《白毛女》创作经验时两人初见,那时20岁的柯岩着一件列宁装,里面衬着洁白的衬衣。风华正茂的她明眸如水、清丽脱俗,贺敬之第一印象以为她是位时尚的上海姑娘。柯岩看到贺敬之则颇感意外,她原以为蜚声文坛的贺敬之是位老同志,没想只长她5岁,且文雅风趣、平易近人。之后两颗年轻的心就走到了一起,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网照<div><br></div><div>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动工。</div><div><br></div><div> 这座大坝有着我太多的年少记忆,1957年大坝开工,全国各条战线大力支持。当时的三门峡水利工程局铁路分局,就是由郑州铁路局抽调的干部职工组成的。1960年我到父母工作的这里上了两年小学,住在湖滨火车站南边的家属区。那时年幼,记得一天下午看到人们成群结队地赶往湖滨火车站坐车去大坝,一时间湖滨区万人空巷,后来才听大人说他们是去大坝看周总理了。<br> 1967年春节后,正值文革高峰期,我在洛阳铁中读完初一后无课可上。不知家人咋合计的,把我“派”到了大坝上,帮助给在工程局做财务工作的姨妈带娃娃。<br> 初来时还是冬季,天天看到黄河上游漂来浮冰,渐渐地铺满了河道,俨然一幅大河上下、顿时滔滔的画卷。随着开春气候变暖,又逐渐消融恢复原状,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浑壮观。<br></div> 河对岸有小亭子那个山头,就是当年工程局单位和家属区所在的地方,也就是1967年我帮艳菊姨带小孩时住的地方,现在一点痕迹也没有了。<br> 河面露出的那块岩石,看上去貌不惊人,但它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汉语成语“中流砥柱”的主人公就是它。 这张早年船过三门峡的照片,船的正前方就是这块砥柱石。千百年来,无论是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中流砥柱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div> 最早的图书《尚书》,最著名的地理书籍《水经注》,都有它的记载。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此地,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1307年后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div> 这座著名的水利工程,自建造之日就充满争议。时至今日,客观地说当时的决策存在有不科学的地方。<br> 黄河自古就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水害凌灾不断,是摆在历代统治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国,对治理黄河有着十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前苏联老大哥的援助支持下,三门峡大坝动工了。尽管黄河泥沙之多,是设计单位前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所未曾遇到过的,用他们的经验解决大坝泥沙淤积问题是不现实的,但决策过程中基本没有不同声音。<br> 只有水利专家黄万里和青年技术人员温善章,以泥沙淤积问题坚决反对建坝。在反对无果情况下,又退而求其次,黄万里提出保留坝底六个排水孔,温善章提出稍降低大坝高度,即可大幅减少造价和移民,均未引起决策者和高层的重视。<br> 造成大坝竣工之时,危害就开始显现。一是水库库尾泥沙淤积,造成渭河入黄河部分抬高,甚至泥沙倒灌。渭河下游洪患严重、土地盐渍化;二是水库由于控制淹没损失一再缩小设计蓄水位,又在泥沙严重淤积后严重损失库容,反复改建浪费大量投资,发电效益因水头降低和泥沙磨蚀大减;三是大量移民和因水库降低水位运用又大量回迁,但由于土地归属、盐碱化等问题长期无法安置。渭南因洪水、渭河尾闾迁移和土地盐渍化又产生了大量新移民,这些问题一直到21世纪初才基本解决。<br> 所有这些弊端都砸在了老陕身上,陕西怨声载道。反映到高层,毛泽东就曾提出要不要炸掉这座大坝?大坝没炸,屹立到今天,是多方调整努力的结果。<br> 从得失看,渭河流域的失,其面积远远小于因大坝而免受水害之苦的黄河下游流域。大坝通过增建排沙洞,改建发电引水管,挖开导流底孔,配套建起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措施,现在基本解决了泄流排沙问题。与小浪底、故县、陆浑水库联合调度,还实现了可抵御黄河千年一遇洪水的目标。自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投运以来,黄河防总组织的三次联合调水调沙试验,三门峡大坝都承上启下,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br> 陕州观音堂镇七里村有株古槐,树高24.4米,树围8米,树形奇特,挺拔苍劲。据专家取古槐枯枝上的横断纹进行研究,推断其树龄已有两千多年,《河南古树志》有记载。古槐顶部干枯的主枝直插云天,坐在火车上远远就能看到它。 1915年汴洛铁路延伸至观音堂时,参与修建铁路的法国、荷兰工程技术人员对其很感兴趣,摄影作画传回国内,使豫西古镇的这株古槐早早就有了国际声誉。 2021年4月17日,回程途径观音堂,大家特意来到七里村,一览古槐风采。 古槐前面立有一通石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走近一看,此碑立于民国16年7月,落款是时任陕县县长徐惟烈,碑文是冯玉祥将军号召民众反对蒋介石腐朽统治的施政纲领。<div> 大意是反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建清廉政府,除水害、兴水利、修道路,兴教育使人人能读书写字,还要训练为人民谋利益的军队。 </div> 七里村有一条弯弯的小河穿村而过,这里是古时的交通干道。 相传唐朝大将军尉迟敬德率部经过这里,看到河边一洗衣少女楚楚动人,走过后不由又勒马回望。后面随从跟上来问将军看什么呢?他才回过神来,为掩饰失态,尉迟敬德说了句,这古槐好气派啊! 自此留下了一句敬德勒马看古槐的佳话。 <div><br> </div> 在铁路分局那些年这边常来,这边几个车站外的炒面印象很深。即将机压面条弄成团状,放进油锅将两面煎炸成焦黄后控干。再用炒锅炒好肉菜,放汤少许,将煎炸好的面条团放上面盖上盖,焖几分钟后翻炒出锅,味道很好。遗憾的是来之前打听过,这几个车站外边早没有这种炒面了,年轻些的甚至都没听说过。 <div> 东方不亮西方亮,打听到观音堂站西侧街上的那家老卤肉店还在。我们一行边走边问,找到一看几十年过去,模样一点也没变。</div> 香喷喷的卤肉味道也没变,我们到时已经是下午快15点了,店里仍坐着不少食客。看了下卤猪头肉42元/斤,可谓价格不菲,但仍能吸引这么多食客,可见老店质量上乘口碑之好。 店对面是座颇具规模的古建筑,后面的古塔亭造型十分古朴,只是裂纹交错,亟待维护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