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世纪的法国文坛,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红与黑》、《高老头》分别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是以1830年前后的法国巴黎作为背景。这一时期的法国,矛盾重重、动荡不安。</p> <p class="ql-block"> 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在权与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们的故事发生的大时代背景有着相似性,都是在波旁王朝复辟的那段时间,所以历来学者喜欢将他们两个形象放在一起比较。那么今天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二者形象的异同。</p> <p class="ql-block">一、 生活在相似的社会背景却身世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似的社会生活的背景。拉斯蒂涅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幼年的教育使他有高雅的习惯,虽然衣着朴素,却也能装扮的十分得体、风度翩翩。可是巴黎的花花世界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于是他不愿埋头读书,而慕挥金如土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而于连是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维立叶尔小城一家锯木工厂的小业主家庭,长的颇为漂亮。从小受到富人的视、冷眼和父兄的打骂,认为他是个累赘。这样的家境让他没有机会读书,也对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迫切的希望证明自己,能够出人头地。</p><p class="ql-block"> 于是虽然有着不同出生的两个年轻人,却都有着希望能够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二、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心的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侧重于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渴望靠才能、勇敢,创业绩,获地位。不同的思想动因,使二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三、不同的实现理想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拉斯蒂涅走的是便捷、宽敞的阳关大道。他没有坚守破落的贵族的家门,而是努力使自己适应变化了的形式。在鲍赛昂夫人的指引和帮助下,投靠了资产阶级银行家组沁根男爵,并且很快学会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艺术,他没有了自尊,丧失了恩格,在思想上和道德上完全与资产阶级融合,接受了作为当时社会统治阶级意识的损人利己、尔虞我诈、强取豪夺大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并且付诸实际的行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平民自尊,为了摆脱低屈辱的现状,他投靠了大势已去的封建贵族阶级,走了一条艰难、崎岖、布满荆棘的小径。这一路,他走的屈辱、孤独。在粗蛮恶浊的环境下成长的于连,从小就烙上了很深的仇恨印记,内心充满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和反抗意识。</p><p class="ql-block"> 他本能的恨贵族阶级,却又想跻身上流社会。为了出人头地,他富有挑战性的征服了象征尊贵、富有、慢的马特儿小姐。与马特儿小姐的结合,使他获得了骠骑兵中尉的殊荣,成为他野心实现的重大转折。他陶醉了,但一封告发信彻底毁了他的前程。这是封建贵族阶级把他拒之门外的强烈信号。这时,他失去了理智,义无反顾的迈出了毁灭性的一步,走向了一条不归路</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拉斯蒂涅和于连是两个既相同又不同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们代表了法国复辟时期绝大多数青年奋斗者的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