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19-4.23,回民二小的13位小伙伴们参与了银川市兴庆区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建设项目为期一周的上海访学之旅,五天的培训通过开展基于任务的参与式培训,涵盖专题讲座、工作坊研修、名校访学、互动研讨等研修方式,让我们每一位参与培训的老师们在理论提升与实践体验中,听有所获、观有所思、议有所得、研有所长,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每位小伙伴们在本次研修活动中的收获与感悟,分享给大家,以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中要给学生创造深度学习的空间,教学要有整体观,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进而形成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下的深度学习,来自于知识的本质、基于学情,让孩子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杨阿彦</p> <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就是一位校长进行《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讲座,他广举自己漫漫教育路上的办学、教学事例,以幽默生动的语言,从“优秀的老师与平庸老师之比较、为什么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做一位优秀的教师”三方面为我们传授教育教学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又倍感亲切,为我们的教学方向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p><p class="ql-block"> 三所小学之行,是鞭策也是升华。通过聆听、听课学习,使我们收获颇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必将有极大的帮助。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为起点,把新的教育理念带回银川,带回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孩子们喜欢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许延年</p> <p class="ql-block"> 章老师的《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提醒我们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优化教学方式,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和个别化指导,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推广优秀案例等等一系列以学生为本,以课堂为本的理念,值得我们每一位参与学习的老师认真思考,用心内化。</p><p class="ql-block"> 6位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带给我们的课例展示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里各学校对孩子们的德育渗透无处不在,每节课中都在大量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周长与面积》中的美育教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中的爱国情怀,《折线统计图》中的关心国家大事,真真正正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知识,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怎能不爱呢?</p><p class="ql-block"> 学无止境,多向优秀的人学习,相信我们面对工作会更加有方法、更加有效率!</p><p class="ql-block"> ——赵换兄</p> <p class="ql-block"> 通过聆听几位专家关于单元整体教学方面的讲座, 以及观摩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下的几节课,才意识到这一场关于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改革是趋势,势在必行!因为在这样理念指导下的几节课,都更加突出了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更加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能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促使学生由学到知识本身走向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提升!这一点在特级教师潘晓明的视频课和微讲座上对我的触动最大!因此,我突然间顿悟,并理解了领导们推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高瞻远瞩和良苦用心!是的,唯有我们先改变自己,秉持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为本,从课本学习走向素养提升,从标准答案走向方法策略的理念,从学科整体和学生素养入手理清每一节课的位置和作用,使碎片化教学变成系统化结构设计,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科概念和核心素养,我们的学生才能拥有解决未知问题和困难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任何改变,都恰恰是最大的挑战。再好的理论终归要践行,幸好我们有领导有团队的小伙伴让我们有信心有底气面对一场又一场的教育改革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我想说:主动改变,脚踏实地,紧随团队,干就对了!</p><p class="ql-block"> ——马晓红</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中,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章敏、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小幼教研室主任余亚萍老师和全国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潘小明分别带来了有关单元整体教学思考的专题讲座,并分别参观上海市宝山区江湾中心小学、上海进才实验小学、上海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校园、6节展示课观摩、互动研讨。</p><p class="ql-block"> 虽然六节课的类型不同,风格迥异,但是在专家的引领下,结合课堂实例,让我们对如何从单元视角入手去整体备课、什么叫单元整合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授课老师虽然都是年轻教师,但她们都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尤其关注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和德育美育。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富有层次梯度及开放性的练习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维碰撞。她们驾驭课堂的能力令我们折服,她们的备课视角也为我们打开视野提供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最难忘的是宝山区江湾中心小学的特教班,七个有学习甚至认知障碍的孩子,两个和善有爱的老师,组成这个特殊的班级。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的“免考生”。这样的方式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我们的教育有了目可见、耳可闻、心可感的温暖,让我们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有了温度。我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上海、选择上海、留在上海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思维的碰撞,理念的交流,使每位参训者都听有所获、观有所思、议有所得、研有所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促进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日后,我定会带着所感所获、所思所得,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为我们的大回二增光添彩!</p><p class="ql-block"> ——马丽娟</p> <p class="ql-block"> 其中宝山区教育学院幼小教研室主任余亚萍老师所做的主题讲座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余老师以三年级的后测试题为例,逐个分析学生的错误之处,找到致使学生出错的根本问题,以此来反思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不到之处。作为一个年轻老师,很容易走入的教学误区是对知识的生成过程不够重视,急于追求结果的出现,在上图形与集合,如周长和面积等课时时,过于强调公式的重要性,以至于忽视方法的多样性,把上课的功夫全部花在套用流程上,同类型的题目做多了,学生反而遇到问题不加思考,直接套用公式,导致学生做题太过机械,养成不思考直接套用公式的坏习惯,由此丢分。而数学的学习本质上是理解概念,只有学生对概念真正烂熟于心,才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变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其中的关联,做到活学活用。</p><p class="ql-block"> 在讲授一个单元时,如果只着眼于其中的一课时,会缺失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所以不能仅纠结在某一个点上,应该更多的关注到这一课时的讲授能对本单元的学习有那些帮助。我们虽然是课时授课制,但是当一个单元的内容教学完毕后,一定要做一个弥补性的工作,回过头来把这些知识进行统整,进行复习课教学,规划这一个阶段的内容通过归并流失掉的东西。通过复习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再整体对这一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深度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听课环节,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的袁智绮老师,虽然教龄仅4年,但其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环节流畅,环环相扣,教态语言自然舒适,对学生的点评针对性强,富有激励性,而且课堂把控得当,能够丰富的运用课堂语言,并精心进行板书设计,课件字数少而精,其成熟流畅的上课风格给我留在了深刻印象,让我从中也收获颇多。</p><p class="ql-block"> 虽然本次培训只有短暂的5天时间,但是每一天的收获颇丰,值得让我在很长时间内慢慢消化吸收借鉴,不断改进自己在教学层面的不足之处,优化教法,将这些天的收获运用于实践当中。</p><p class="ql-block"> ——王舒甜</p> <p class="ql-block"> 本次学习紧张而忙碌,充实而快乐!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形式多样。给我感受更多的是感动、震撼!让我真真切切地领略了一线城市、一流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精神和教育行动。</p><p class="ql-block"> 本次学习以讲座和听课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积极展开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如两所学校老师讲授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实现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既利于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更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p><p class="ql-block"> 几位优秀老师的课例都将德育渗透其中,让孩子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更学会做人的道理,爱国的情怀,对于美的欣赏等等。</p><p class="ql-block"> 学习即将结束,回头想想,就像进才实验小学校长说的:人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定要注重自己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处事境界,不断增添工作的成就,不断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自己幸福,家人快乐,孩子幸运。让我们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吧!</p><p class="ql-block"> ——王小兰</p> <p class="ql-block"> 通过章敏、潘小明、余亚萍的专题讲座,我前期对 “单元整体教学”碎片式的接触与学习,有逐多的误解、疑虑,甚至是“恐惧”。经过几天的学习,虽然仍要称之为“谜”,但渐渐有所顿悟。大单元教学是以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知识的内在逻辑系统为标准的大单元规划,再以大单元为标准选择教材教法,教学目标,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作业和评价,根据大单元的需要获取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 六位青年教师的课堂,课堂的有效性学习、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与辨析,让学生真正的主宰课堂,尊重学生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尤其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三年级杨沁老师指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杨老师基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概括小结,让学生在比较、辨析过程中初步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进行优化,提升数学建模的素养。虽然学生没有得到最简便的方法,老师没有着急,接着让学生探讨,通过自己的探讨自然而然的得到想要的方法的升华。反想自己的课堂,对于学生没有探讨出来的问题,就比较着急的用自己的方式引领学生得到“我”想要的结果,这种着急反而让学生没有了积极思考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最后借用杨大平老师的一句话,教育要改变思维,更要有升维意识,教师要明白好的课堂,一定是意料之外,惊喜之中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薛文宁</p> <p class="ql-block"> 本次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的课堂。直观印象,学生人数少、课堂节奏快、知识容量大、学生知识储备广、课堂时效性高、教师素养高。由六位青年教师带来了六节十分精彩的课堂,她们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关注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和德育美育。更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她们的备课视角,尤其是练习设计,练习之后要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上的联系,部分学生机械式的记忆、简单的概念替换,对概念的本质没有理解、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 class="ql-block">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我带着所感所获、所思所得继续学习……</p><p class="ql-block"> ——余彦南</p> <p class="ql-block"> 五天的培训课程涵盖专题讲座、学习坊活动、参观校园、听课学习,互动研讨等活动。第1天的专题讲座是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章敏为我们解读《教学设计的思考》,第5天全国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潘小明专家为我们解读《基于单元整体的数学课堂改进—以“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为例》,两位上海市乃至全国的专家用他们亲切的话语、多年课堂研究的感悟以及对数学学科的深刻研究,为我们讲解了全国小学数学即将到来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围绕着八大核心素养引起的数学课堂的改革和数学教学大单元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思考。使我对大单元教学的认识更加深入,知道大单元教学的迫在眉睫,为我今后在大单元教学下的备课有了新的思路。听完讲座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课堂还远远达不到把核心素养贯穿到自己的平时教学中,我需要改变自己的课堂,让孩子成为会学习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第2天到第4天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学活动,访问了三所上海市的优秀小学,聆听了6位教师的6堂高质量的研讨课。《长方形、正放形的周长》《周长与面积》《折线统计图》《线段 射线 直线》《左与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每一堂课都精彩纷呈,不仅使我了解到沪教版和人教版的区别,还学习到了很多课堂常规,对我帮助非常大。六堂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充分的把德育教学融合到了数学课堂中,这是我需要改进和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5天的学习让我有太多的收获,让我知道了我和上海优秀老师的差距,促使我要不断地学习、进步!</p><p class="ql-block"> ——夏梦</p> <p class="ql-block"> 这次研修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会长潘小明为我们带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这节课打破了传统上本节课的思维模式,既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数方格,也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剪拼,而是用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探索提问,从而掌握了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出了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面、梯形面积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型人才的好课。</p><p class="ql-block">五天的学习,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一线城市一流教师的差距,也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了自己的处事境界,我要带着自己的所感所获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 ——程珊珊</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的培训是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章敏老师为我们带来《教学设计的思考》的讲座。以文件中“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为背景,提出我们老师要优化教学方式,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到第五天是访校参观及听课活动,这三所学校各有特色,宝山江湾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创让人印象深刻,随处可见的温馨标语,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处处体现着学生的奇思妙想。浦东进才实验小学尤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孩子们几乎每人都有一项特长,每年孩子们还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举办一场新年音乐会,我们有幸欣赏到了历年音乐会的精彩视频。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地处上海的黄金地段,从学校理念到教师素养,都让人由衷佩服和感叹。儒雅的王校长更是全程陪同并为我们讲解说明,让我们尤其感动。</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天是由上海教师发展研究委员会的潘小明主任为我们带来的讲座,潘老师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深刻地剖析了我们应该怎么用教材,并为我们展示了他这节课的课堂实录。整个探究环节充分的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想法,讨论环节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尽情表达。“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纸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想想看,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顿时就感受到了数学有趣。</p><p class="ql-block"> 历时5天,100位数学教师,跨越近2000公里,3所名校,5场讲座,6节展示课,在教授校长们的介绍中,让我们领略上海最前沿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更多的是让我们意识到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和我们的不足,更多的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任重而道远,我们仍需努力!</p><p class="ql-block"> ——王琦</p> <p class="ql-block"> 领导们的高瞻远瞩让我们早早就接触了大单元,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模仿试水,都为我们本次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次培训中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们没有人听不懂专家们的理论,同时我们少了对大单元的“恐惧”,多了“顿悟”之情。开展大单元教学不是“追风”,不是“赶时髦”,大单元整体教学势在必行。正如马晓红老师总结中写到的:“因为大单元教学更能凸显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更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能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由学到知识本身走向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提升。”</p><p class="ql-block"> 在继续开展大单元教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继续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实践,同时我们更需要及时复盘,分析反思改进我们的不足,虽前路布满荆棘,但我们还是会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三天入校听了6节课,最年轻的一位老师工作不足一年,三位年轻老师工作不到4年,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从小伙伴们的点评中即看到了满满的收获,相信也会成为大家为之奋斗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谢春梅</p> <p class="ql-block"> 一周的培训虽已结束,但教育的征程还要继续。“知行合一,勇于践行”是我们每一位回二人的教育使命,愿我们怀揣教育理想,扬帆起航,在我们的教育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p> <p class="ql-block"> 文末小彩蛋,请大家欣赏由杨阿彦老师和王琦老师精心制作的培训小短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