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龙城正当时,自觉教育扬帆起——记全国自觉教育思想学术峰会开场活动

眭亚燕

<p class="ql-block">  为了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2021年4月22日至24日,全国“自觉教育思想”学术峰会在中国·常州举行。来自全国22所“自觉教育”联盟校、15家基层工作站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p> <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2日上午综合场活动在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举办,分三个环节——开幕式、示范课和主题报告,会议由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清华大学魏续臻教授主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环节——开幕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午8点30分,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隆重拉开帷幕。</span></p> <p class="ql-block">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长,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朱孝忠院长代表主办方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题——走进课堂转型的本质核心,走向教学创新的智慧深处。 </p> <p class="ql-block">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顾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周满生副会长代表支持方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特色——聚焦核心素养问题,教育名家多方位、多角度阐述与引领。</p> <p class="ql-block">  中共常州市委教育工委胡鹏副书记代表承办教育部门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来宾致欢迎词,高度肯定了自觉教育思想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效度、有辐射广度、更有持续创新的意义。 </p> <p class="ql-block">  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校长、常州市自觉教育联盟总负责人李军介绍了常州市自觉教育联盟学校的组建和活动概况,颇有成效地将常州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向省内外进行了良好的辐射。</p> <p class="ql-block">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与常州市自觉教育联盟党组织进行了共建赠书活动。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二环节——以课论道</b></p> <p class="ql-block">  示范课《一元二次方程(1)》由特级、教授、硕导、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成员、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全国自觉教育发起人潘建明执教。</p> <p class="ql-block">  潘教授首先介绍了何为“以课论道”、其优势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所谓以课论道,就是以课为例讲道理(或真理)。其优势在于:1.从操作的层面进行对理论(或理念)的认知;2.基于手把手在教,特别是年轻教师;3.培训者与学员能基于具体节点进行双向互动;4.易产生认知冲突,便于多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检视等。其局限性在于:1.对培训者要求极高;2.课例载体作用的发挥;3.课堂用时较长等。</p> <p class="ql-block">  整节课或面向台下观摩的老师们说课。</p> <p class="ql-block">  或场域营造中。</p> <p class="ql-block">  或面向学生授课中。</p> <p class="ql-block">  观课结束,常州市自觉数学教育高端成长工作室学员眭亚燕公布以课论道具体的时间分配:潘建明教授以课论道,采用了双生教学方式,即同时面向学生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进行授课。本节课面向学生的授课时间为45分钟,面向老师说课的时间为8分钟,场域营造的时间为3分钟,合计56分钟。</p> <p class="ql-block">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顾问、特级教师、全国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顾泠沅教授尽管因疫情防控原因来不了现场,仍然拜托魏续臻教授转读了他的电子信件——用“自觉”的力量,找到教育行为健康进步的“可靠起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三环节——学术报告</b></p> <p class="ql-block">  学术报告《自觉教育思想精要解读》由全国自觉教育创始人潘建明教授主讲。 </p> <p class="ql-block">  潘教授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精要解读:</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自觉教育思想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二、构建自觉教育形态</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三、构建自觉学习形态</span></p> <p class="ql-block">  特别讶异于潘建明教授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游刃有余的精彩点评。</p> <p class="ql-block">  授课环节和讲座环节博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近五年来,潘教授参加中美、中加、中俄、两岸四地的教学成果交流,三百多次在全国各地进行辐射与推广自觉教育思想。</p> <p class="ql-block">  自觉之花开遍除西藏自治区之外的其他33个省级行政区。</p> <p class="ql-block">  潘教授依然谦虚地说道:面对一望无垠的教育海洋,我们只是捡到几个贝壳而已。</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质朴的话语恰恰道出了自觉教育创始人潘建明教授的大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学员心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常州市第四中学 关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直以来,对潘建明导师的专业自觉很是敬佩。毕竟,打破安逸的舒适区,不断追求卓越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在本次全国“自觉教育思想”学术峰会的开幕式上,潘建明导师亲自执教《一元二次方程(1)》,以课论道,让我再次学习了他践行“自觉教育思想”的真实课堂。不仅使我可以从操作层面更深刻地对“自觉教育思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还得到了这个“手把手”学习导师风采的好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课堂里,在组织形式上,有学生的独学、对学和群学,关注了全员参与课堂,即主体自觉;在教学形式上,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评价,即主导自觉;情境的创设、媒体的使用、活动的设计,都导在了关键处,即支持自觉。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持续不断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不知道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导师,是否也会像我每每开设公开课一般,紧张、甚至慌张。但是我想,能够克服不安情绪的,唯有功夫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人生的长河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挑战,特别是一种思想的形成、实践和推广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困难,甚至还会有风险。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应对风险?如果渡过难关?我想,正如那句俗话:“绣花要得手绵巧,打铁还需自身硬”,说的正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只有加强自身本领,才能更有能力化解困难,防范风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向导师学习、实践、精进,再学习、再实践、再精进。在精进中找到风格,再精进中成就人格。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新北区新桥初级中学 裴玲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注重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一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过程为:整体感知一经验唤醒一探究导学一自觉强化一自觉感悟。本节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潘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做的恰如其分,引导到位,同时运用类比引入,使知识的产生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二、关注学情,合理调控教学过程本节课潘老师是借初二的学生来上初三的课,潘老师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情况,使得本节课顺利流畅。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调控非常到位,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高效组织了学生的合作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三、教学功底深厚,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引入与过渡非常自然,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表述精炼,停顿合理。能根据课堂实际,合理调整教学节奏,不紧不慢,看似平淡,但又充满激情,学生思维跌宕起伏。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既熟知教材,又了解学生。潘老师很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参与,自觉强化,自觉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四、面向老师,以课论道的教师培训方式这是一节非常特殊的课,这节课堂不仅面向学生,更加是面向老师的。潘老师将自己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与老师们分享,使得我对自觉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以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启发。本堂课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会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数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灵活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非常感谢潘老师为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一节示范课!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常州市勤业级中学 王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深度教学,显功力本节课潘校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式,将学生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等内容的学习场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自觉地获得了新知。在每一个板块中,都能感受到潘校精心设计的细节,从类比源的耐心铺垫,到例题和习题的灵活转化,以及贯穿始终的独学、对学、群学、展学的适时切换,无不展示潘老师的深厚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二、扶放有据,突主体自觉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学定真教。潘校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例,习题与例题交错安排,有讲有练,遇到有困难的问题,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研讨,整节课潘校也一直以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引导学生去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其中的变易是整节课的亮点之一,用学生最熟悉的握手来解释比赛规则,形成了经验的迁移与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三、躬行实践,现道论潘校这次同时给学生和老师“以课论道”,形式新颖。通过今天的赏课,我对数学教学的粗浅理解是:教师建立一个“场”,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在“场”的刺激下主动与数学本身的本质达到和谐融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数学教学里的“一”有法可循,但又无定法,希望在潘校的带领下,继续找寻这其中的无穷魅力。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学 李燕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学生都有逆反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课伊始,潘老师设计了一个暖场小游戏:“老师让你们举右手,你们就举……,”“左手”,“老师让你们举左手,你们就举……,”“右手”,“老师让你们不举手,你们就举……,”“双手”,“老师让你们举双手,你们就举……,”“不举手”。潘校说“你们看,我们的学生都具有逆反心理,老师在教学时也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进行教学”。这个设计也化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融洽了师生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二、例题与习题的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道题目,老师选择其作为例题还是习题,今天潘校教会了我们一个处理方法。如果是例题,要发挥其功能,帮学生分析到位,便于学生理解,并且能举一反三。而习题只要学生能解题即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三、变“离身学习”为“具身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本节课中,潘校选择了一道“握手问题”,学生不明白“每人都与其他人握一次手”的意义,潘校让小组内每位学生都与其他同学握手一次,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体悟出问题的本质。践行了自觉教育思想的“主导自觉”到“主体自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为听课老师的我,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不断体悟”、“自觉成长”。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常州市正衡中学 陈小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要在学习过程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有与别人不同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是课堂的主人,时时刻刻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潘建明教授上课前对孩子们说的两句话直入人心,也揭示了自觉教育的真谛:唤醒人不断自我觉悟、智慧精进,他的展示课堂也始终在贯彻这一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本堂课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和评价,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潘教授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今天所要学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关键节点处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在犯错——再犯错——纠正中逐步成长。潘教授通过知识的贯通、方法的归纳培养了能力、激发了思维,使学生在自我觉悟中不断收获与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潘教授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交流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但是,学生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潘教授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更高层次的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通过学习潘教授的课堂,让我深刻感受到课堂是教学主阵地,数学教学中重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生态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形态,要变“教”为“导”,变“牵着走”为“手拉手一起走”。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合作者、评价者中的首席,数学教育不只是教技艺,更是教思考,重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本次观摩活动,我又再次领略了潘教授独特的课堂魅力,感受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更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提升专业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天宁分校 潘海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今天,我走进报告厅,倍感振奋,因为这是我的导师潘建明校长“自觉教育思想”专场学术峰会。会上,潘校长现场示范了《一元二次方程(1)》一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人钦佩。为什么学生的表现会如此活跃?思维活动会如此积极?我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学习组织形式丰富单一的学习组织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优质的教学应是多种良好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机融合。在潘校长的课堂中,随处可见个体学习、同位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交替进行,学生的思维在灵动变幻的学习组织形式中自然流淌。潘校长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安排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又在全班学习后安排独自练习反馈,正所谓个体学习既是小组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全班学习的补充与强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二、开课之语奠基全课真正的优效教学,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也不是学生在做“旁观者”,而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课之时,潘校长用“学问学问,首先学问!”一句话,给学生埋下了“勤思、善问”的种子,为全课学生的学习奠明了基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三、肢体语言灵活多变教学过程中,潘校长特别善用肢体语言。他对学生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蕴含了一位名家的教育艺术。学生紧张时,他投以微笑来缓解;学生粗心时,他以皱眉来暗示;学生见解深刻时,他竖起大拇指;学生不自信时,他回以“老师相信你”。正是因为这些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他跟学生的教学距离近了,心灵距离也近了,学生的思维也就活跃了!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高如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今天上午,全国“自觉教育思想”学术峰会在我们常州隆重开幕,自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潘建明导师开设了别具一格的示范课《一元二次方程》,潘老师以课论道,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向听课教师讲解整节课的设计思路和上课策略。上课初始,潘老师设计的“责任唤醒”奠定本节课的基调:学生主体自觉。“场域营造”环节新意十足,既吸引学生眼球又易操作,体现自觉教育思想中的支持自觉。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形成阶段,潘老师引领学生由最初的猜想——感知,再到分析——概括——提炼——生成,最后进行思辨——变式——应用,课堂上师生思维交互频繁,通过教师的引导、启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彰显了主导自觉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潘老师的课堂中,自觉课堂的主要策略元素:深思——交流——展示——变式——感悟——归结随处可见,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交替进行,师生平等交流、双向互动。同时,潘老师把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和上课策略都向听课老师进行分析,将自觉教育思想落地生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空架子理论,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研究。潘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变“牵学生手“为“手拉手一起走”,更让下面的听课老师跟着潘老师的“自觉教育思想”自我感悟,自觉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武进区潘家初级中学 王向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全国“自觉教育思想”学术峰会上,聆听了潘校的学术报告——《自觉教育思想精要解读》,使我对“自觉教育”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体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自觉教育思想就是用自我觉悟的理念,通过合适的途径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教育观念,其核心是唤醒人的德性、理性、智慧与创造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自觉教育的构建需要高度自觉的教师,懂教育、懂学科、懂课程、懂教学、懂课堂、懂学生、懂学习、懂构建、懂技术的不断发展的人。潘校常说“渡人先渡己”,教师要以自身的教育自觉引导学生的学习自觉。潘校以自身的成长和课堂实践展示解读怎样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只有教师高品质的教才能有学生的高品质的真学。教师更要从知识上、内涵上、文化上、素养上、品位上,提升“渡人”本领,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成人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自觉教学主张”重在体现:主导自觉、主体自觉和支持自觉。教师在支持学生自觉学习中,一定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在对学生学习的服务和支持,一般呈现的方式有:高效优化、资源推送适切化,利学环境营造、恰当学法指导有效和技术使用合理。潘校以一堂完整的《一元二次方程(1)》课堂实况详细解读了他多年的智慧结晶,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自主自觉发展,全能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自觉教育的境界就是要从“他觉”走向“自觉”,从“觉他”到“觉己”,从而达到“觉行圆满”的终极目标。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沈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b><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如何在应试教育的现代化课堂中实现学生的自觉性学习呢?潘校在讲座中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以教师教学为主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现代化学习方式。而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良性差异和协作反思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并且在课堂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更新、重组对旧知的理解,真正实现自觉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二、学习成果有效产生讲座中潘校强调学习素养的形成过程可分为:简单模仿—初步掌握—本质理解—自觉运用—素养养成。只要通过自觉教育方式的引导,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批判性思维、分析型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自然流露,就如同潘校执教的《一元二次方程(1)》示范课,几乎在课堂的每一个瞬间,都能看到学生思维真实而有效地螺旋上升。而学生展现成果的方式更是可以多种多样,独学、对学、群学、展学都是促进学习成果有效产生的途径,如何在课堂中好好利用这些教学途径是我需要今后重点努力的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潘校的自觉教育思想为引导,更积极地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自觉性学习,促使其真实而有效地产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卢彬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怀着虔诚、崇拜的心情,认真聆听了潘校长的讲座《自觉教育思想精要解读》后,我被潘校长渊博的学识,生动的演讲及独特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同时,我认为潘校长所举的一些实例,所提的一些问题都直通一线教师的心灵,对于扫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激发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和进取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自觉教育思想”的本质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力、实践力、反思力、建构力和创新力,使学科育人的教育性得到提升。自觉教育中的“自觉”体现为自主、责任、自律、自强、自为、觉悟,自觉教育是唤醒人不断自我觉悟、智慧精进的教育。潘建明校长从自觉教育思想的缘起、思想解读、培养目标、自觉教师、学生发展等方面发,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例,生动的给大家展示了自觉教育思想的内核与外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教学需要爱与智慧,爱要注意方式,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修养,成为真正关心、热爱学生,也能收获到学生的爱与成功的教师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常州市新闸中学 朱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今天有幸参加全国“自觉教育思想”学术峰会让我非常的激动。从去年我加入了潘校的“自觉教育”的工作室,今天潘校的这场讲座让我对“自觉教育”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自觉教育思想”的本质效能是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力、实践力、反思力、建构力和创新力。自觉教育是唤醒人不断自我觉悟、智慧精神的教育,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对学生的唤醒、觉悟,然后对知识的自觉生成的课堂转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的态度、责任的担当;自信的信念,自省的检视;自为的能力,不断建构“再自觉”的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高水平的智力参与;让他们慢慢形成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认知策略、元认知控制、远迁移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整场讲座中有两个问题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是“自觉”三问: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对我“迷(学科)信(人品)”?怎样才能让同事们赞同我的教学主张呢?我拿什么和别人比明天?这三个问题抛出来后我也不禁自问,才发现自己还远远没有成长为一名独立的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更不要提和其他老师一较高下,这样的自省让我更加坚持自己必须努力跟上导师的步伐,向导师以及其他的兄弟姐妹多多学习。二是在讲座中提到的“教学生产力”这个词。我也总有潘校在讲座中提到的“为什么我明明讲过了这个题,而学生还是会做错呢?”这样的困惑。所以在听到“教学生产力”“从讲明白走向想明白”这样的词时才觉得深有感触。的确是这样,老师总以为的讲明白和学生的想明白之间并没有划上等号,学生自然还是会做错题目,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做到自觉体悟,自觉生成知识方法,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想明白。</span></p><p class="ql-block"><br></p>

自觉

学生

教育

学习

课堂

教学

潘校

老师

教师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