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地名胜古迹探访之寺崮山、陵阳河遗址

筱宁

<h3>  寺崮山位于陵阳东,海拔271.6米,南北一线,五峰并联,当地人又自北向南把五峰依次称为砚台山、小蝎子山、大蝎子山、寺崮山、无名山。相传山上曾有姑子庵,住有四位姑子又得名四姑山。<br></h3> <h3>  之所以探访寺崮山,是因为寺崮山“五峰衔日”的瑰丽奇观。每年春分、秋分之日,在山西侧五里外的大寺村东望寺崮山,朝霞由淡而浓,太阳喷薄而出,高悬于寺崮山主峰之巅,先人们把这个奇特景象刻于大口尊上,“日云山”的图案由此成了五千年前莒人验证和标记春分、秋分的一个划时代的符号。<br></h3> <h3>  寺崮山植被丰茂,植有多种果木,樱花林、紫藤架、意外发现的老吉普车,塘坝里的鹅鸣,远处的犬吠,让人恍如有了穿越年代之感。<br></h3> <h3>  寺崮山西北方向,陵阳街道接家岭高处,有两座古墓,当地人称为大王坟、小王坟,东侧的大王坟就是城阳王刘璋墓,西侧相传是莒子墓,但无考(这也是陵阳名称的由来--陵墓之阳)。刘章墓9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传说,早年间物质匮乏,附近村民遇红白公事,就会到王坟去借盘碗等物,后有一人家起了贪心没有按时归还,从此村民就再也借不出东西来了。<br></h3> <h3>  还是在学生时代和同学相邀参观县博物馆,发现大量文物出土于陵阳河遗址,感觉陵阳河是一个神秘而令人心生敬畏的地方,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真正专程来到这儿,发现河两岸是大寺村、小寺村的民房,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只有桥头的石碑在提醒着人们,这儿曾经是震惊中外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图像文字是中国汉字的雏形,让中国的文字史和文明史,从3500年提前到了5000年。<br></h3> <h3>新旧图片对比</h3> <h3>  1957年的一天,天降大雨,陵阳河洪水爆发,洪水过后文物工作者在此发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由于这一次的发现,吸引后来许多考古工作者在此风餐露宿,流血流汗,终于发现了震惊中外的大汶口'文字',陵阳河大汶口遗址到目前为止发现了8种类型13个'图像文字'。1963年,山东省博物馆进行调查试掘,清理10座大汶口文化墓葬。1979年,山东省博物馆与莒县文物管理所又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42座,其中大汶口文化墓葬35座。三次发掘共获大汶口文化遗物1230余件。<br></h3> <h3>  和几位老人家攀谈起来,他们当年都亲历过发掘现场,老人们纷纷叙述起来---墓群在河南岸的大寺村,主要在前面楼房左右一排;所有墓主人头朝东,基本都是女人;墓里有猪头骨,挖出来的东西多数是泥盆泥罐子;小时候在河里洗澡被东西绊了一下,捞出来一看居然是人的腿骨.........这位八十五岁的奶奶还说起了当时流传的顺口溜“大寺小寺抬盒子,一年挣个老婆子......”很长的一段可惜我只记住了开头的两句。<br></h3> <h3>  陵阳河文化公园建有陵阳河文化博物馆,遗憾的是时间太晚已经闭馆,好在离县城很近可以随时来“补课”。<br></h3> <h3>  我的名胜古迹探寻活动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连家里老人都参与进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莒文化的魅力所在啊。<br></h3> <h3>  归来已是暮色四合,华灯初上……<br></h3><h3> 探访时间2021.4.18</h3><h3> 整理时间2021.4.2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