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岁月

紫云

<p class="ql-block">  列车离开天水向东飞驶而去,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一小时后,穿过一座长长的隧道,在前面陕甘交界处的山坳里,坐落着一个小站,那就是拓石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父亲当年是一位铁路工人,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工作在这陇海铁路宝天线的拓石车站上。</p> <p class="ql-block">  那巍巍的金龙山,涛涛的渭河水,以及来往客车停下时那人声嘈杂的小站站台,就是我儿时最熟悉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生涯就是在这小站上渡过的,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有我儿时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在火车站下面,就是秀美、清纯、枭枭炊烟升起的拓石小镇。一条若隐若现的溪水,从火车站对面云缠雾绕的金龙山宽广的胸襟中蜿蜒而出,注入层层柔波渭河母亲怀中。</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名铁路巡线工,经常提着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式的信号灯,跟随着蜿蜒曲伸的轨道,奔波在陇海铁路线上。</p> <p class="ql-block">  经常是晚饭后我和弟弟在这小站站台上等侯父亲巡线回来。</p> <p class="ql-block">  而拓石,这个陇海线上的小站,山高岭峻,峡大沟深,每当太阳落山后,天立刻就黑了,整个山窝突然静下,万籁无声。仿佛是在潺潺的渭河水声中,在阵阵的金龙山风声中睡熟了。</p> <p class="ql-block">  只有远处巡线归来的父亲手提的那盏信号灯和天上的星星相互闪烁,一个多么静谧的小站。</p>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时代是油灯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在油灯下缝衣纳鞋,父亲是在油灯下抽烟喝茶,</p> <p class="ql-block">而我更是在那盏一跳一跳的小油灯下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山洼中,在这个小站上,在那个年代,油灯是跟我,跟拓石火车站连在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以至于今天,当年凭着油票在供销社门前排队购买煤油(洋油)的情景,仍然经常浮现在我眼前。</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和小同伴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能看到铁路局的流动电影队定期来到此作巡回放映。每到这一天,就如一个盛大节日来临一样。小站欢腾起来,小孩子就开始围着他们转。我们则早早的拿着板凳,在车站下面的操场上占好位置。</p> <p class="ql-block">  当时看电影是用一种小型发电机的电。最要命的是电影放到半途中,“轰轰”响的发电机突然停了,放映员口里含着手电筒照着,满头大汗,手忙脚乱忙碌着。而我们众多人则在操场上望眼欲穿焦急的等待着。经常是演演停停,停停再演演,一场电影看到了后半夜。</p> <p class="ql-block">  小站的人们是多么渴望着光明,渴望着灯火辉煌的生活,期盼着和城里的人一样的享受电力带来的方便、快意......</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我在电校毕业后就分配到离小站不太远的天水供电局工作,从此,成为电力工作战线的中的一员,毕生投身于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的供电事业中,把源源不断的电流送到城镇,送到了农村,也送到了这位于秦岭山脉深处的偏僻小站。</p> <p class="ql-block">  我生活过的小站结束了无电的历史,儿时的梦想实现了。小站告别了油灯时代,电力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小镇带来了繁华。</p> <p class="ql-block">  在滔滔渭水日夜流淌的岁月中,拓石小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风景宜人雄峻高大的金龙山,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一条玉带般的公路,横贯镇中,在宽敞的人潮涌动的街道两侧,饭店、宾馆、网吧、超市鳞次栉比。深山中的小镇,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拓石火车站,再也看不到昔日的模样,公路线横贯山中,输电塔高耸云天。每当夜幕降临,铁道线上的电力机车奔驰、长鸣。车站站台上的电灯耀眼辉煌,与天上的群星相互争辉,一个多么迷人的小站。</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我的母校、老师,也有我的同学、朋友。更有永远生活在小站上我父辈的一代。</p> <p class="ql-block">  值得自豪的是,我也为这不夜的小站,为这万家灯火的山洼,做着一点微薄的奉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b></p><p class="ql-block"> 郑子林 男 笔名一叶,1947年生,天津市,1967年毕业于西安电力技校,同年分配到天水供电局电力系统担任工程师工作。自幼喜爱文学、乒乓球运动是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曾刊登在报刊、杂志及会刊《渭滨吟草》上;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区域乒乓球大赛中获得金、银、铜等奖章、牌、杯。并获得了中国乒乓球协会颁发的乒乓球业余运动健将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美篇制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郑子云 笔名紫云 1949年5月出生于天津 中共党员,兰州铁道大学毕业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任宝鸡车务段、西安客运段段长、西安铁路分局客运处长。2009年在西安铁路局客运处退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自幼爱好书画、写作;主攻篆、隶书、水粉、粉笔画、国画等;多次参加国家、省、市、路局书画大赛;2010年首届中国兵马俑杯”国际书画大赛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现任陕西秦风书画院副院长、陕西皇城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书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国际书画艺术交流协会会员、中华书画协会西北分会理事,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老年书画会会员、陕西省政府黄楼书画会会员、西安局集团公司老年书画会会员、西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西安铁路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清秋》杂志执行总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