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月》为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但乐曲的历史并不长。原为崇明派琵琶曲,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细腻深远的幽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br> 该名曲描述了在秋高气爽,明月高悬的寂静夜晚,被禁锢在深宫大院中的汉朝宫女,以月当人,诉说自己在宫中的悲惨遭遇,发泄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不满。此曲情思缠绵,伤感动人,如泣如诉,悲愤凄凉,充分表达了宫女哀怨愤懑的心情。<br>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div> 此曲为五声宫调式,速度缓慢,细腻多变。<br> 此曲为回旋奏鸣曲式,一唱三叹,哀婉凄绝,激发听者无尽遐思。<br> 曲始引子音调由高到低,仿如女子幽怨中一声无可奈何的长叹,使人的视野中凸显出一幅清冷宫中,残阳斜照里,长门幽影独自徘徊的情境。紧接着,拉出曲子的主部,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如女子在忧郁徘徊中忽然地想到了什么,骤然屏息凝思,及愁绪涌溢心头,不自禁涕泪俱下倾诉身世的悲凉与生命的寂寞。短暂的休止引发了听者对其生命的思索,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勾起了对其悲凉身世的同情与对封建强权下压制人命运的统治的憎恨。继而副部则展示了一种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细聆听时,可清晰感受到宫女在悲痛欲绝、倾尽苦衷后面对镜中靓丽面影,一点朱唇,万缕青丝,却无人欣赏时静静的哀思和怨愤。<br></div><div> 此后,回旋曲式的主部多次再现,副部也紧跟其后。主副交相辉映,如泣如诉,哀绝断肠,将曲折心绪表现的淋漓尽致。<br> 曲末,变化后的副部主体,音调渐低,旋律更加缓慢,展现了一种夕阳西沉,宫门危耸,风平浪静,万籁俱寂的情境。最后一声低音长叹,暗寓秋月清冷,梧桐潇潇,寒星寥寥之时,宫女说也说罢,怨也怨罢,哭也哭罢,细想无能为力,便转竹阁,入深闺,继续承受这种生命的遭遇。<br> 之所以它能千古传唱,不绝人世,就是它引起了那些,于闺中思念远游在外的游子或驰骋边疆情郎的痴情女儿,流浪天涯的歌女或烟花柳巷风尘女子的共鸣。这种封建势力可幻化成各种阻挠生命追求幸福美好的残酷力量,面对这种力量,幽怨、悲愤、无可奈何等等感受在此曲中得以释放是它最大的魅力。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