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高山流水》家喻户晓,其由来更是引人入胜。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俞伯牙精通琴艺很会弹琴,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初次遇到钟子期是在汉阳江口,钟子期说自己也精通曲谱会弹琴,但俞伯牙看其打扮将信将疑,于是对钟子期提出很多专业的器乐问题试探他,钟子期不仅对答如流,还如数家珍般认真,为了更好的试探钟子期对乐曲的理解,俞伯牙紧拨琴弦,就地演奏了一曲,琴声刚落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漏声色又继续弹奏一曲,子期忘情沉醉其中赞道:“美哉汤汤乎, 志在流水。 ” 伯牙大惊, 推琴而起, 连连施礼告罪:“石中有美玉之藏, 若以貌取人, 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失敬!失敬!”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异姓兄弟,并相约次年再次相聚,两人虽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即由“知音”而结交为“契友”。这琴,这曲,这故事,这人一直流芳百世流芳百世,被人们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流水》 的指法操作主要通过包含的 “泛音、 拂、 绰、 注、滚、上、下”等指法,来描绘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整首乐曲总共包含十段,每一段都有各自要表达的情怀,以下简单分析各段子所表达的意境:引子部分:俗称第一段。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犹见高山之巅,飘忽无定、云雾缭绕的感觉,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第2-3段:节奏活泼,泛音清澈,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第4-5段:旋律轻快如歌,如同行云流水,扬扬悠悠。第6段:旋律跌岩起伏,上、下滑音大幅度增加。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犹如独坐危舟过巫峡,惊心动魄,目眩神移,此身在激流峡谷中,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 ” 第7段:音势减弱, 在先降后升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如同轻舟已过激流处,独见平湖自畅游的意境。第8-9段:此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旋律加入了新音乐材料, 前面如歌的场景进行变化后的再现, 音乐充满着热情,流水之声再度响起, 富于激情, 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稍快而有力的琴声令人回味,9段末再次出现第4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div> 最后,尾声声情并茂,令人们沉醉在思绪中,久久不能自拔。全曲《高山流水》此曲气势磅礴,形象生动,将祖国的壮丽河山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和赞颂,听这首曲子,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为人的义气道理,还有另一种平和心理的启示感悟。</div><div> 总之,一首《高山流水》能够使人们有机会在喧嚣的城市中可以暂时忘却现今世俗的种种繁杂和诱惑、压力与无奈,真正感受到了遥远年代那种超凡脱俗、平静自然、心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修养境界,这种修养境界不是人们刻意追随,而是音乐的本身魅力让其具有了那种生机,使人感悟和沉醉。当你在黑夜听完此曲仰望星空时,会不由感慨我们是宇宙中多么渺小的一粒尘沙,在人类文明的面前的无知与懵懂,因此,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外物,亲近自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境界。</div> <div><br></div><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