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松秀,男,汉族,1921年11月25日出生,山西省武乡县人,初中文化,1945年1月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建筑工程公司太原砖厂厂长。企业12级,三等乙级残疾军人,1983年离休。</p> <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被八路军研究会聘请担任八路军研究会名誉顾问</p> <p class="ql-block">民族复兴征途漫漫,回首已是建党百年!百年风华,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前仆后继,锲而不舍,用血水和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时代的赞歌与壮举。当我们的思绪追随时间的轨迹,漫过记忆的风帆,回到最初建党的初心,看到画舫红船中的赤子之情和理想信念,看到革命前辈于艰难竭蹶中奔波辗转、至死不渝捧出的思想火种,看到险些殒灭在历史夹缝中,却又一触即发,形成燎原之势的革命力量不断抗争壮大……在建党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凝结着无数中华儿女的经典和传奇,我的百岁老舅——八路军一二九师769团战士赵松秀便是其中之一。蟠龙镇大陌村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9年抗大分校在这里驻扎,八路军新四军的干部曾在这里生活学习战斗。</p> <p class="ql-block">近日,我和家人驱车探望老舅。平时2个小时的车程,由于修路,绕行3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得知我们要来,老舅早早地就穿戴整齐坐在院子里等着盼着。“俺孩们回来了?俺孩们好哇?快进家坐下”。刚一看到我们,老舅便热情地招呼着,从他瘦弱的身形中依稀可以感受到军人的气质和风范。唠了一会儿家常,老舅便和舅舅一起回忆给我们讲起他当年参加抗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红 心 向 党</b></p> <p class="ql-block">老舅出生于武乡县蟠龙镇大陌村的一户贫苦人家。母亲早逝,家中仅靠父亲做长工来维持生计,生活过的极其艰难。13岁那年,老舅因生活所迫,舍弃学业去地主家当“羊倌”,在他的记忆中,抗日战争打响后不久便有八路军进驻大陌村,组织民众抗日。为了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老舅积极动员村民组建了大陌剧团,自编自演,以文艺形式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那时候经常会听到好男儿参军杀敌的故事,我们就把这些故事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回想起当年登台表演的情形,老舅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24岁那年,老舅响应号召,参加了八路军,光荣地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村民们都明白,只有跟着共产党、依靠八路军,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人民才能翻身做主人。”期颐之年,老舅至今仍记得当时参军时的场面。也是在那一年,老舅经过了党组织的考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便跟随部队先后在长治市壶关县、长治县、屯留县作战。</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部队条件非常苦,经常吃不饱肚子,只能吃南瓜充饥。可是再苦都值!我们在前线和敌人作战,老百姓省下粮食送给我们吃。当时就觉得,咱八路军和老百姓始终是一条心,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老舅回忆道。1945年9月,上党战役打响后,老舅所属部队在屯留老爷山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战斗中,老舅和战友们不怕牺牲,奋勇作战,不幸的是,老舅左臂中弹,血流如注,所幸被战友及时救下。“当时医疗物资紧缺,只能用反复清洗过的纱布进行包扎。我和其他受伤的战友躲在壕沟里等待救援。”说起这些时,我隐约还能感受到老舅为受伤之后没能再参加战斗而留下的遗憾。如今,硝烟散尽,旗帜高扬,但阴雨天仍隐隐作痛的左臂,依然见证着早已成为老舅青春岁月的英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上党战役简介</b></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向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解放区控制的长治地区(古称上党郡)进攻,先后侵占襄垣、潞城和包围多年的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坚决彻底消灭来犯之敌的指示精神,集中太行、太岳、冀南3个主力纵队及地方部队3.1万余人,并动员5万民兵发起上党战役。战役从9月10日开始,12日至19日,攻克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加上先期攻克的襄垣,共歼灭国民党军7000余人,长治外围的5城均已相继解放。与此同时,10月2日至6日,打援部队和增调的冀南纵队将国民党军增援的阎锡山部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部2万余人歼灭,彭毓斌被击毙。国民党援军被歼灭后,长治守军于8日向西突围,到12日在沁河以东被全部歼灭。国民党军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被俘,上党战役结束。上党战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3个师1个挺进纵队3.5万余人,其中俘3.1万余人,给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这次战役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主动地位,直接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的谈判。</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初 心 不 改</b></p> <p class="ql-block">1946年12月,老舅休养半年后,伤愈复员分配在武乡县柳沟村新华煤矿工作。旧时的煤矿设施简陋,矿洞里,老舅必须一直弓着身子工作,一天下来,常常腰酸背困,躺在炕上连翻身都困难。可是,对于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他而言,这些辛劳根本算不得什么。1953年,老舅调往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因表现突出,次年就被组织推荐至华北干部学校学习。在北京学习的3年时间里,老舅一刻也未松懈,一方面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一方面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3年修业期满,老舅被调往华北太原工程局五处工作。1957年12月,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老舅主动提出返乡。1958年,老舅被调至长治市省三建工作,他勇挑重担,埋头苦干,在生产一线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多次被评为“生产能手”和“先进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1983年,老舅离休回到大陌村。为了这片深爱的土地,为了回报父老乡亲的恩情,老舅离而不休,积极发挥余热。他带领村里老党员、老干部植树造林、修路护路,使大陌村旧貌换了新颜。2003年,老舅听说村里修路资金不足,83岁的他带头捐资修路。听舅舅说,老舅还经常被学校邀请给孩子们讲抗战故事,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要珍惜当下,好好学习,做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老舅的一生都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也在不断影响和教育着身边的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壮 心 不 已</b></p> <p class="ql-block">如今,100岁的老舅虽然行动不便,有些事情也记不太清楚了,但是交党费这件事却一次都没有落下。“以前每年‘七一’村里开党支部会,你老舅总要亲手将党费交给组织。如今出门困难了,但每到快交党费的时候,你老舅就会反复提醒我们,一定要按时替他交党费。”舅舅告诉我,你老舅经常教育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党员,更要时刻以身作则,垂范后人。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已经88岁的老舅将1000元特殊党费交到村党支部,支援汶川地震救灾工作。</p> <p class="ql-block">说起老舅的家国情怀,舅舅说,“遵守纪律是你老舅从军时便融入血脉的品格。每次小军(老舅的孙子)带着孩子们回来看他,都会问清楚请了几天假,有时候他们想留下多住几天陪陪家人,你老舅就是不让,说尽量不要请假,要认认真真为党工作。做人做事都要守规矩,讲原则。” 妗子和我说:“每次组织上有人来看望你老舅,都会问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你老舅总是一边摇头一边说没有没有,他说共产党对他这么好,现在吃的好穿的好,什么困难也没有,并且他教育和要求子孙后代也是这样”。在老舅的大家庭里家国教育早已不可磨灭,他的家庭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光荣之家”。有国才有家,是老舅心中不灭的信念。虽然双眼已看不清远处的风景,耳朵也听不太清别人说话,但一身戎装的老舅,仍时不时用颤抖的双手触摸胸前的奖章,虽然历经岁月磨砺的勋章早已不再闪亮,但其中凝结的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却将留存于后辈们心间。</p> <p class="ql-block">《中共党史人物传》开国将士风云录记载:赵松秀同志在战火纷飞和白色恐怖的岁月里,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建立新中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参加革命后,认真遵守各项纪律,一切听从领导指挥,服从组织安排,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共和国立下了功劳。建国后,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为了祖国的强盛和繁荣,仍然一如既往地奉献出了自己的光和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 舍</b></p> <p class="ql-block">“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老舅的革命经历又一次次感染着我,震撼着我,也激励着我在前行奔涌中不断成长、不辱使命,在成长中献身时代,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