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泉州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鲜特的多元文化大观、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的对外交流。<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3年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入选《世界申遗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 “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申遗遗产整体由</span>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组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1 九日山祈风石刻</p><p class="ql-block">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九日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最早的为1174年,最晚的为1266年。</p> <p class="ql-block">九日山祈风石刻</p> <p class="ql-block">九日山-登台廟</p> <p class="ql-block">九日山-秦君亭</p> <p class="ql-block">九日山-洞天别现</p> <p class="ql-block">2 市舶司遗址</p><p class="ql-block">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帝国的独特属性。</p> <p class="ql-block">市舶司遗址之一:水仙宫</p> <p class="ql-block">市舶司遗址之一:竹街- 泉州人民电器厂</p> <p class="ql-block">市舶司遗址-出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3 德济门遗址</p><p class="ql-block"> 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后宫外,门外遥对晋江及顺济桥遗址。德济门及与之相连的翼城始建于1230年,这里成为进入城市南部商业区的交通要道。门址在元代1352年进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瓮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至20世纪中期,历时七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德济门遗址-宋元濠沟</p> <p class="ql-block">4 天后宫</p><p class="ql-block"> 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天后宫创建于1196年,始称顺济宫。现仍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用地面积约6800平米。</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5 真武庙</p><p class="ql-block"> 真武庙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为宋元时期商人群体从事海洋贸易的重要精神寄托。这里是泉州官员祭海的场所,体现了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真武庙始建于宋代,石阶之上台地有岩石状如龟蛇,是真武大帝的象征。岩石上立1533年晋江知县韩岳所立的“吞海”碑。真武大殿为闽南传统风格的合院式建筑,其殿内塑像基座上保存有宋代官职“承信郎”的题记。</p> <p class="ql-block">真武庙-吞海碑</p> <p class="ql-block">6 南外宗正司遗址</p><p class="ql-block"> 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来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这一群体是泉州多元社群中具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不仅提升了泉州的消费能力,还积极参与海洋贸易。南外宗正司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目前已考古发现两处建筑基址、一处水岸设施、一处沿岸道路,出土建筑构件、瓷片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南外宗正司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7 泉州府文庙</p><p class="ql-block"> 泉州府文庙是儒家祭祀场所和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是泉州社会精英群体的象征。始建于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东)学右(西)庙”。大成殿是整组建筑群的核心,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顶、龙纹柱身、殿内通饰彩绘等建筑做法,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p> <p class="ql-block">府文庙-泮桥</p> <p class="ql-block">府文庙-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府文庙-万世师表</p> <p class="ql-block">府文庙</p> <p class="ql-block">8 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占地约7万平方米。686年创寺,主体格局定型于13世纪。大殿为殿堂构造,九进九开间,供奉五方佛。殿内斗拱饰二十四尊妙音鸟式飞天乐伎,与建筑结构精巧结合。殿前月台的须弥座上饰有印度教狮身人面像石雕,殿后檐明间两柱为辉绿岩雕刻的印度教石柱。甘露戒坛为重檐八角攒尖顶,是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殿内设五级戒坛。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东塔高48米,西塔45 米,两塔结构均为塔心柱式。域外题材完美融入塔身雕刻中,呈现了宋元时期因多种族人群聚集和开放包容文化氛围而形成的多种宗教艺术发达和繁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桑莲法界”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东西塔</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9 老君岩造像</p><p class="ql-block">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造像凿刻于宋代,系以一块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造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老君席地而坐,右手凭几,左手扶膝,双腿盘屈,体态安闲。造像面目和蔼慈祥,脸含笑意,双目有神,静观众生,独具神韵,更显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庄严境意。</p> <p class="ql-block">10 清净寺</p><p class="ql-block"> 清净寺是泉州古城商业性城区中的伊斯兰教寺院,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它与伊斯兰教圣墓共同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清净寺原名“艾苏哈卜寺"(Masjidal-Ashab),始建于1009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寺院在1310年由穆斯林主导的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寺院整体为伊斯兰建筑风格,寺内现存建筑包括门楼、礼拜堂、明善堂,一处古井,以及多方与寺院历史有关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p> <p class="ql-block">11 伊斯兰教圣墓</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圣墓是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史迹,与清净寺共同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动,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伊斯兰教圣墓相传是7世纪来到泉州的两位伊斯兰教圣徒的墓地。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筑,主体布局由一圏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石墓居中,为泉州典型的穆斯林石墓形式。地表现存两方形式相近的墓盖石,均以花岗岩雕成,东西并列排布。两方墓盖石上方建有一石亭遮蔽。</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圣墓</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圣墓</p> <p class="ql-block">12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p><p class="ql-block">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史迹,显现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蕴含的文化融合特征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间广泛的价值观交流奠定了基础。草庵是宋元时期泉州城远郊的一处摩尼教(又称明教)寺院。庵中现存一方雕凿于1339年的该教创始人摩尼的石雕造像,是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草庵至晚创建于10-11世纪的北宋初期,初为草构,因名“草庵”,于1339年改建为石室并雕凿光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草庵摩尼光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草庵古井-宋代明教会碗出土处</p> <p class="ql-block">草庵</p> <p class="ql-block">13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p><p class="ql-block">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磁灶窑位于晋江磁灶镇,这里是紫帽山南麓的丘陵地带,瓷土资源丰富。金交椅山窑址始建于10世纪,兴盛于10-13世纪。磁灶窑目前在东亚、 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国多有出土,并发现于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韩国新安沉船、印尼爪哇沉船、菲律宾吕宋沉船、哲帕拉沉船等沉船中。其军持等器物是典型的外销器物。</p> <p class="ql-block">龙窑</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4 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p><p class="ql-block">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德化窑位于泉州的德化县,尾林-内坂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西北,窑址分布于上寮溪的南北两岸,面积约12200平方米。考古工作已发现7座窑炉及部分作坊、废品堆积等窑业遗存。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浔中镇宝美山破寨山的南坡上,1976年经考古发掘揭露出一处元代窑炉遗址。该窑为分室龙窑,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时期窑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宋元时期德化窑的产品以青白瓷、白瓷为主。在制作过程中流行刻花、划花、模印等多种装饰手法。德化窑的高足杯、粉盒、军持、壶、花瓶、碗等产品目前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多有出土,并大量发现于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爪哇沉船、马来西亚丹戎新邦沉船、惹巴拉沉船等沉船遗址中,证实德化窑瓷器是海外贸易的重要外销产品。</p> <p class="ql-block">屈斗宫窑址</p> <p class="ql-block">屈斗宫窑址</p> <p class="ql-block">宋元德化窑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同款徳化瓷瓶</p> <p class="ql-block">尾林窑址</p> <p class="ql-block">尾林窑址</p> <p class="ql-block">尾林窑址</p> <p class="ql-block">内阪窑址</p> <p class="ql-block">内阪窑址</p> <p class="ql-block">15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p><p class="ql-block">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安溪县青阳村曾是宋代官方设立的专职铁场之一,是泉州内陆腹地的重要铁矿分布区,文献记载其冶铁业在11世纪时极为兴盛。安溪青阳下草埔遗址位于青阳村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包括一处冶炼遗址、分布于矿山上的一组古矿洞、一处冶铁生产者余氏家族的祖屋遗址、一段古道,以及为冶炼提供薪材的山地。经初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实验分析,冶炼遗址使用小高炉进行块炼铁冶炼,并以木炭为主要燃料。生产的海绵铁经过初锻形成铁块、铁片等初加工产品后,再加工或运输至其他地区进行锻造再成型,制成铁器。根据对遗址上提取的10余处炭样的C14年代测定,其年代集中在10-11世纪前后。结合遗址出土钱币、瓷器残片的年代特征,可确定遗址为宋代的块炼铁遗址。</p> <p class="ql-block">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p> <p class="ql-block">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p> <p class="ql-block">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p> <p class="ql-block">16 洛阳桥</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与安平桥、顺济桥遗址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原称万安桥,始建于1053年,1059年落成。现存全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洛阳桥的建造使用 “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技术手段,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洛阳桥桥身两侧设置宋以来各形制石塔7座,护桥石将军4尊。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西川甘雨亭</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17 安平桥</p><p class="ql-block"> 安平桥因桥长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它始建于1138年,建成于1152 年,桥体为东西走向,桥长约 2255米,桥面宽2.9-4米,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桥上及周边建有瑞光塔、桥头亭、水心亭、海潮庵、镇风塔、雨亭、望高楼、听潮楼等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望高楼</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p> <p class="ql-block">18 顺济桥遗址</p><p class="ql-block"> 顺济桥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陆转运系统。顺济桥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于1211年,沿用至20世纪,14世纪以来多次修缮,现以遗址状态保存。顺济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形基础”法,全河床拋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史载长约150余丈,宽1.4丈,现存船形桥墩及桥墩遗址约30处。</p> <p class="ql-block">顺济桥遣址</p> <p class="ql-block">19 江口码头</p><p class="ql-block">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是连接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江口码头现保存有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两处码头及一处宋代古船遗址。两处码头始建于宋元时期并沿用至20世纪。两者相距约1.1公里,均以条石砌筑。文兴码头位于上游,整体造型为一平缓的斜坡状台阶。此处水深较浅,码头直伸入晋江中以便低潮位时小船停靠。码头现存南北长约30余米,宽约3.5米。美山码头位于下游,较文兴码头处水深,码头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便于高潮位时大船停靠。最下层墩台南北长约20米,宽约15米。</p> <p class="ql-block">江口码头-文兴码头</p> <p class="ql-block">江口码头-文兴码头</p> <p class="ql-block">江口码头-美山码头</p> <p class="ql-block">20 石湖码头</p><p class="ql-block"> 石湖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石湖半岛三面临海,其西侧为一半月形海湾,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石湖码头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共同组成,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官员傅琏在礁石与岸线之间加筑通济栈桥,使码头功能更为完备。根据栈桥基部的考古工作,栈桥最下层仍保留了宋代的石质桥基,其上部可见后代对栈桥的多次修补痕迹。</p> <p class="ql-block">石湖码头-林銮渡(据传始建于8世纪初期的唐开元年间,海商林銮在此创建林銮渡,借用天然礁石为靠岸设施。)</p> <p class="ql-block">石湖码头-林銮渡</p> <p class="ql-block">21 六胜塔</p><p class="ql-block"> 六胜塔是石湖港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并有护佑商旅的作用。六胜塔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北端的金钗山(又称烟墩山)上,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始建于宋政和年间 (1111-1118),由僧人祖慧、宗什和施主薛公素募资建造,现存石塔由本地海商凌恢甫重建于1336-1339年。是商船经泉州湾驶入晋江、洛阳江沿岸内河港口的重要地标。六胜塔塔身用花岗岩砌筑,为五层八角楼阁式塔,通高约36米。</p> <p class="ql-block">六胜塔</p> <p class="ql-block">六胜塔</p> <p class="ql-block">22 万寿塔</p><p class="ql-block"> 万寿塔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位于石狮宝盖山山顶,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由僧人介殊建造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这里控扼泉州湾与外海交界处,古人风水思想认为这里是泉州的“水口”,在此建塔可以锁住水口以保平安。万寿塔建于宝盖山的制高点,故又称关锁塔。因承载有商人妇登塔望夫成石的传说,又称姑嫂塔。万寿塔用花岗岩砌筑,为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塔,占地面积325平方米,通高约22米。塔身为空心筒构造,首层外有环廊一周,西侧接石构抱厦,第三至五层设有平坐、勾栏。</p> <p class="ql-block">万寿塔(姑嫂塔)</p> <p class="ql-block">万寿塔(姑嫂塔)</p> <p class="ql-block">万寿塔(姑嫂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