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奇妙的课,享读书之趣 ——刘友华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四月主题活动

胡雅枚

<p class="ql-block">  四月,是一个花香萦绕、鸟语婉转的时节;四月,是一个书香氤氲、书声琅琅的时节。 </p><p class="ql-block"> 4月23日,长沙市开福区刘友华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再创造的数学”课例研讨活动在金湾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首席名师刘友华老师策划、金湾小学杨红霞老师主持;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工作室全体成员观摩课例并参与研讨活动,及共读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的读书分享。莅临现场指导的专家有长沙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张新春老师,开福区数学教研员、工作室导师易虹辉老师。与会的老师还有工作室及周边学校参与听课学习的老师。</p> 观摩研讨课“奇妙的图形” <p class="ql-block">活动伊始,由开福区名师工作室学员胡雅枚老师给大家带来现场课例展示——《奇妙的图形》。胡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孩子们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课中,老师设计了“ 怎样画在正方形里画出四角星形线”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尝试、探究、推理、动手操作等,发现图形世界的奇妙,原来通过直线是能创造出不同的曲线之美。胡老师还通过视频给学生呈现出了用几何画板技术在圆里用直线创造出来的各种美妙的图形,给学生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原来函数的知识也可以隐藏在这些这些美丽的图形里。</p> 评课与主题研讨 <p class="ql-block">听课结束后,由杨红霞老师主持了评课与“再创造的数学”课例研讨交流活动。 首先胡雅枚老师解读了本堂课的设计思路,分享自己的磨课经历。现场的老师们纷纷发表听课感言、热议“数学与美术欣赏的融合”、“‘再创造’中学生兴趣与积极性的调动”…… 研讨交流中,张新春老师、易虹辉老师及工作室首席刘友华老师均表示“很喜欢胡老师这节课”,高度肯定了工作室这次主题研讨和这次课例的价值,为工作室老师创设了一次极有意义和深度的研讨体验。</p> 读书感悟分享 <p class="ql-block">人间四月天,最是读书好时节。</p><p class="ql-block"> 为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工作室首席名师刘友华老师要求工作室成员寒假读共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并开展读书分享会。此次活动以读书交流为主要形式,工作室刘友华老师、张凌云老师、刘少辉老师、李艳老师、唐灵芝老师、龚艳萍老师、谭金辉老师分别讲述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p><p class="ql-block">工作室首席刘友华老师这样说道:“阅读名著,需要仔细咀嚼。观察自己,然后超越,这就是最好的学习。”张凌云老师从“模型”出发引出了他对数学的见解,有疑惑才有功力去解惑。刘少辉老师从数学的现象学、数学原理以及数学教育的前景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李艳老师结合乘法分配律一课的教学经验提醒大家在教学时应该在学生当前的现实情境中选择学习情境。唐灵芝老师认为要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龚艳萍老师分享到:“寻找第2个答案是一种思维方式,致力于探索出第2个第3个答案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我。”谭金辉老师从数学化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p> 专家点评 <p class="ql-block">活动最后,张新春老师对本次课例进行细致点评,他指出这样的课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才显得弥足珍贵。并且结合了具体例子告诉老师们教学时应“多往数学方向走”,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发现“数学结构”上下功夫。无论是评课研课,还是读书,希望老师们在辩护和批判中收获一种宽容,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一种东西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种东西是毫无价值的。同时张老师也鼓励更多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加入区名师工作室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4月份的主题活动在充实与快乐的氛围中圆满落幕。通过本次“再创造的数学”课例研讨和读书分享,老师们收获满满。有深度、有温度的研究与探讨是老师们成长的源泉;有思想、有内涵的分享是一次奇妙的思维碰撞之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写人:甄琪、胡雅枚</p><p class="ql-block">摄影:浣炜欢</p>

老师

工作室

研讨

数学

刘友华

名师

分享

读书

活动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