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

刘长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去年寒假,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全国名师牛献礼的著作《我在小学教数学》。这本书是牛献礼老师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从“学为中心,点亮常态课堂”“素养导向,引发深度学习”"一题一课,,放大教育价值”"“创意教学,让学习更有趣”等四个维度揭示了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策略。这本书是他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做’出来的,既有方法引领,又有案例示范与剖析,对于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颇有借鉴价值,体现了牛老师的较高教学智慧与精湛教学艺术,也是牛老师三十多年来教学研究的结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牛献礼老师已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有幸借“名师名课中国行”学习契机,在临沂兴华学校亲眼目睹了牛献礼老师的大家风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见牛老师,完全颠覆了我对教育专家的原有认知,本以为有卓越成就的专家应该是一位很有年代感的学者,要么聪明绝顶,要么两鬓斑白,可亲眼目睹才发现,牛老师有一副健硕阳光的小伙般的好身材,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风度翩翩,幽默风趣,亲切和蔼。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久于善良,忠于人品。而我,膜拜偶像,却是始于才华,陷于颜值,久于智慧与善良,忠于人格和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课堂上牛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点点滴滴洋溢着教育者对学生的大爱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课前让学生调整凳子,怎样坐着舒服;看黑板的时候不要扭头,扭动身体才不累;先写一个字,让孩子们看看字体这样大小是否合适;课上指导上台的孩子讲解时身体后退一点,让黑板上的字显露出来;离话筒近一点,让声音放出来;当某一同学回答完问题时,牛老师一次又一次的问:“谁听懂了?”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无不彰显着牛老师心中有大爱的儿童观和充满智慧的教育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牛老师为我们献的礼物是五年级数学广角《打电话》一课。通过课前的询问: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回答: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为什么要在数学课上学?我们这节课是学习打电话的费用呢还是学习打电话的时间呢?经过轻轻松松的师生对话,自然过渡到教师的板书内容:“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直切主题,开始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牛老师的思想站位高,视野宽广,轻松驾驭教材,遵循儿童的认真规律。他大胆舍弃教材中15人分组打电话的方法,因为,15人可以每组三人或者每组五人等因素对核心目标不能起到正相干的作用,反而干扰了核心目标的落实,他将教材中的15人打电话改为三人打电话,由易到难,降低起点,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牛老师报告中说到:好的学习任务是让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思维训练。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让优秀的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去教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本身就是立德树人。我想这个小环节的处理就很好的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课堂上牛老师抓住知识核心“知道消息的都去通知,不能让任何人闲着。“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发现规律,建立模型,让学生认知过程外显化,真正明确优化倍增的数学思想在打电话这一类问题中的应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发现规律环节,牛老师舍得浓笔艳抹,给学生充足的留白,让学生充分交流内化,教师不断点拨追问,问题指向明确,富有深度,层层深入,亦步亦趋,学生思维一浪胜过一浪,让高阶思维真正落地开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之前的稳扎稳打的学习经历,让学生解决“尽快通知50人需要几分钟”的问题时,学生不但脱口而出,还能讲的有理有据。当学生脱离了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浅层学习方式,知识的达成如同烙印般已经深深镶嵌于学生的记忆中。这应归功于教师准确定位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孕育点和生长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猜一猜:用这样倍增的方式打电话通知,30分钟一共可以通知多少人?老师让大胆的猜测,学生的猜测是几百人,几千人……老师给的数据是1073741824人,学生连同会场的老师瞠目结舌,全国十四亿人,照这样的方式31分钟就能全部通知到。世界70亿呢?33分钟中就能通知到全球,惊叹不?再一次体验了优化倍增的强大,让人震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数学怎能脱离了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打电话时需要考虑那些因素还是要思考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事:《国际象棋发明人的酬劳》又一把感悟了倍增大数据的威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时间紧张,遗憾的是报告没听够就结束了。只好浏览牛老师关注公众号里的精神食粮,慢慢咀嚼,弥补当时的意犹未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永胜老师的《圆的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代的圆规,现代的圆规,创造性的画圆无不彰显了他的超凡脱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强震球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一课,让学生深刻体会标准不同,分数就不同,善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辩证思考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国荣老师是一位大学老师,来自培训小学教师的浙江嘉兴教育学院。《分数表示关系的含义》为我们教学道路上如何统整教材指明了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尽快消化吸收,到我的课堂上耕耘,让我的学生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span></p>

老师

学生

打电话

学习

教学

数学

献礼

倍增

通知

课堂